在輪胎與履帶一文中,我很明確的提到:輪胎與履帶各有自己擅長的部分,沒有誰好誰差,只有互補。
一段日子之後,有位格友引述了自稱為裝甲兵士官的話:(詳見兵者,詭道也:"看到.你也未必了解"中的回應)
許久之前在下曾在某論壇和一位表示自己是士官(教官職,等級忘了,好像是裝甲兵出身)討論輪車和履帶車,他表示說台灣適合使用輪車,甚至可以考慮設計60噸級的輪型裝甲車輛都沒有問題......因為有些久以前,不確定自己是否記錯還是他打錯字,後來沒有追問這方面問題,當時在下直覺傻眼...
我看到這段話先是傻眼然後笑倒,然後回了一段話:
60噸級的輪車?
有啊.起重機啊.
虎大則隨後加入這個回應,文字是這樣的:
60噸?60噸算三洨~?
這傢伙:
Liebherr mobile crane LTM 11200-9.1
http://www.liebherr.com/AT/en-GB/products_at.wfw/id-8607-0/measure-metric
它的車重就有96噸~
法碼重202噸,昇舉重可達1200噸~
它的昇舉機發動機是六缸渦輪柴油引擎,作工率為240kW,馬力值為326hp;車體引擎為8缸渦輪柴油引擎,作工率為500kW,馬力值為680hp。
對啊~
發展是沒問題,錢先燒下去就對了,大不了跟印度陸軍的阿瓊戰車一樣嘛~。
但是目的跟意義是什麼?
發展一個MBT兼IFV兼Multiple Weapon System,簡稱陸地戰艦,上面用128mm L70滑膛砲加上155榴砲再加30mm快砲2座再加方陣快砲1座的東西給空中武力當練靶是嘛?
那要不要再加個直昇機坪跟無人機遙控台與發射器?
多少噸不是問題,問題是車子要多寬還是多長,才能分攤那個重量?
但是就算長與寬都決定好了,台灣有那個馬路嘛?
台灣有那種操作腹地/空間嘛?
就算是空想,別說要有依據,總要有個哏吧?
不要動不動就說"我裝甲兵退伍的!",拜託,丟臉丟自己的是沒有關係的,"裝甲兵科"四個字,是無辜的!
想想我還是用模型來比對所謂的輪車和履車是怎麼樣的感受:
同樣是十噸級的APC,M113(12.3噸)和M1130(16.47噸)是這樣的比對,差不多重對吧。
請自行評斷,哪個綜合起來比較靈活。
同樣是105砲,SHO’T(52噸)和M1128(15+噸)是這樣的比對,看起來差不多長對吧。
請自行評斷,哪個綜合起來比較有足夠的餘裕增強防護力與火力。
M41(23.5噸)與M1128(15+噸)的比對。
我不會在這邊說,哪個重哪個輕,我也不說哪個比較老哪個比較新。
輪型車輛在一個噸位級數裡,我相信絕對比履帶車輛好修,也絕對比履帶車輛快。
但是!
那個興致旦旦昭告大家「台灣可以生產60噸級戰鬥輪車」的傢伙,這樣的比對你還能睜眼說瞎話的話,
請你把兵科章繳回來。
順便說個雜學,履帶不一定是要金屬材質,完全看載具的噸位與需求再來決定。
戰鬥車輛,那目前為止還是以合金鋼為大宗,輕型車輛,會使用橡膠履帶。
但是像雪地上或是沼澤地區的特種車輛,除了使用寬履帶之外,沼澤地區的載具的履帶可能會在履帶上加裝大型氣墊,以便換取分散接地壓力,路輪部分也會換成橡膠輪胎,以減緩履帶的磨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