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買下的古爺爺的著作「注意!戰車(Achtung-Panzer!)」中,後頭附錄了德國裝甲兵訓練手冊的作戰經驗與要點。我每看一條,我就劃線加註。
因為書不過就幾百塊,四百有找,所以請花點心思到書店購買,再者,這可是黃竣民長官的心血,可不能原文照寫。
前些時候買下的古爺爺的著作「注意!戰車(Achtung-Panzer!)」中,後頭附錄了德國裝甲兵訓練手冊的作戰經驗與要點。我每看一條,我就劃線加註。
因為書不過就幾百塊,四百有找,所以請花點心思到書店購買,再者,這可是黃竣民長官的心血,可不能原文照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uRCGorK4Ww
這影片,是德軍(現代德國國防軍)連級單位裝甲部隊以高速公路為移防路線的隨拍。
從道標的間隔與車輛的大小來推算,車與車之間的行車間距為50~60m,車速約60km。雖然豹二式在性能諸元中寫著極速72km,但基於路況還有車隊、駕駛的素質與反應,車隊行進的速度不會以全速行進。就算戰車車頭兩邊的照後鏡都立了起來,砲塔上的警示燈架得再多,也不能全速行駛。
長期以來現實中與網路上的最大嘴炮論戰就是把輪型裝甲車與履帶戰車相提並論。
老問題是普遍認為輪型車不能跟履帶車輛相比,因為扭力與動力受到車體大小與引擎立方大小的限制;履帶車輛比較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可以得到比較大的尺寸,一方面是基於對防護力的要求,裝甲與體積成正比這目前還是個定律,另一方面為了驅動這麼重的車體,履帶車就可以使用更大的引擎,當然扭力與馬力的數值也就直線上升,更因此可以乘載口徑更大的火砲,包括足夠沉重的彈藥,這也就是為什麼戰車從二戰以來到現在每一代戰車的重量平均以10噸作為起跳的基準,但是要說以後會不會有超過80噸的戰車,這反而要問空軍有沒有動力強大的渦輪扇葉發動機了。
武器只有所謂的慣熟期,沒有一些坊間雜誌網路訛傳的後勤問題。因為新的武器絕對不會與以往慣用的武器完全相容,既然不相容,那後勤問題永遠都存在。
既然這問題永遠都存在,那某些腦包也等同著了一些酸民所信的道:
不只是因為T-90比較先進所以才有這種強渡的設計與裝置的使用,回到冷戰的時代,豹二的潛水裝置也一直在開發與研究。
因為冷戰的思維下,可以說華約部隊,主要是蘇軍,會毫不誇張的在整個戰線全面上都是只有戰車而看不到任何步兵的狀況下(好啦,這樣說很誇張,事實是戰車擋住了所有在後方一公里的BMP;步兵都窩在裡面...),強行輾過北約倉促又脆弱組成的防線;北約過分倚賴反戰車飛彈就是基於這一考量上,而軍火商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的促銷機會而大肆宣揚自己產品的威力,以致於造成很多不明技術細節的腦殘鄉民們也人云亦云地跟隨著這個從冷戰以來吹得最大的牛皮而中毒甚深。
Saddle,中文稱為「鞍」,在各個古文明都有這類固定在馬、駱駝的背上,方便騎士騎乘的用具。人類歷史追溯到最早的「鞍」,可以到西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中國、印度,都先後出現這類騎乘用具。因為這個用具絕大多數都安置在馬背上,故俗稱「馬鞍」。
(現代的馬鞍)
這部影片,是1990年代前半,M60A3的簡單介紹,雖然只是很簡單的介紹車長的職責,砲手與車長個別要操控的系統,以及裝填手的上彈步驟。
和坊間雜誌所講述的刻板印象,以及一般人對於戰車的射控總成應該由砲手獨力管控的想法不同,M60A3的射擊瞄準系統是分成兩大包件的。
從影片中,一輛T-55因為操控問題而整個翻了過來,整個砲塔浸在水裡,只剩底盤還在上頭。因為做過剪輯,所以無從得知這輛T-55是不是全車組員都在的狀況下動車,但從拍攝的嬉鬧聲來研判,車上大概就只有這個衰到爆表的駕駛。
一名人員踏在砲管上一手出力,協助還困在車內的駕駛旋開艙蓋後,這個倒栽蔥好長一段時間,一身泥水又狼狽的駕駛才爬了出來,接受大家的注目禮。
最近有人問了關於戰車的格柵板位置的問題,然後有不少人發表自己的見解。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2092902136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12092802190
最近有人在馳車的文章中留言,說他因為砲塔看起來都差不多,所以分不清楚馳車的型號。(其他的部分省略)
這個辨識不清,其實也帶出一個設計小組不管是有心栽花還是無心插柳都收到成效的效果:混淆觀察者的觀測。
1944年的時候,蘇聯陸軍就損失了2.37萬輛的裝甲戰鬥履帶車輛(tracked AFV),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輕型戰車僅僅佔了2.2千輛,一方面顯示東部戰場一直是個張力最高的戰場,戰鬥的猛烈性可怕到蘇聯已經減少採用防護力甚低的輕型裝甲車/戰車,一方面也顯示出即便厚重的裝甲也並非是生存的憑藉與保障,同時所隱含意謂著重大的人員損失;如果我們將2.37萬車輛減去2.2千輛之後乘上0.58再乘以5,就是大約的裝甲兵傷亡數字,而這個數字,已經是目前台灣媽寶娘砲鳥陸軍的49%兵力人數了。
(事實上也沒別的國家有裝甲單位在一年當中「創下」這樣的傷亡與損失紀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