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篇算是翻案文章,翻自己的文案。


在寫這篇文之前,先向漢斯.約阿希姆.修瓦那先生致歉(不論您依然健在或是已蒙主寵召),因為以為您是個不顧官兵死活的冷血傢伙。


這星期和虎大討論了差點讓502全軍覆滅的猶太人之鼻,在討論當中有些新的發現,就回去把卡留斯的回憶錄當中的這一段再好好的個幾遍後,才真相大白。


由於修瓦那營長的”624日至30日報告書原文在這裡的記載相當之長,所以只能擷取幾段重要的來說明:


622日蘇軍以飽和火砲攻勢的大規模攻擊開始,北方戰線頓時重挫。蘇軍就在短短兩天內(22~23)攻入澤耶佛(猶太人之鼻)~薩普科佛~巴耶佛~瓦恩科佛地區,並完成佔領這四個高地,並持續朝西方突襲,直逼後方的皮勒斯考~奧斯特羅夫地區。


(在斯拉夫語當中,凡地名當中發音是”VO”結尾,那個地區可能就有丘陵之類的地形)


在同一天(23)502重戰車營的2連與3連,接獲緊急備戰的通知,並直接轉到第38軍團121步兵師的指揮下。


為了這場戰鬥,2(11輛中的10)3(滿編14輛中的11)所有堪用的戰車都出動了。(在回憶錄中並沒有提到1連的任何動態,詳見後文)


就在與121步兵師的作戰會議中決定:於26日發動攻擊,奪回澤耶佛高地。2連由正面突擊掩護步兵部隊,而3連與營部則是待命等候命令,而攻勢將由整個師增援的砲兵提供火力壓制後開始。在攻擊開始的同時,也會派出121工兵營自高地右側面突擊,同時也會派突擊砲與自走砲隨行進行火力支援。


但是與原訂時間相違,624日,121步兵師決定在早晨0730發動攻擊,所以5022連得提早與友軍單位第94擲彈兵團1營會合。07202連與步兵單位就在砲兵單位的火力掩護下出擊。但是這場戰鬥從一開始就是災難不斷,在正面攻勢上,2連與隨行的步兵單位就被俄軍的阻絕砲火打的才剛離開攻擊發起線500m就無法前進,只得就地找掩護或是後撤,雖然在1030時再次發起攻擊,但蘇軍也以各式輕重型反戰車砲,甚至是重型榴彈砲(俄軍的6吋榴甚至八吋榴)等等更加狂猛的火力予以還擊。



(152_mm_howitzer-gun_M1937_(ML-20)榴彈砲)



(152_mm_howitzer_M1943_(D-1榴彈砲)



(203_mm_howitzer_M1931_(B-4)重榴彈砲)


121工兵營對著澤耶佛高地右側的攻擊就顯得較順利些(因為蘇軍主要火力都被西方的攻勢吸引)


121步兵師長的想法是:讓蘇軍火力被2連與擲彈兵團吸引,讓預定支援2連的3連轉而支援工兵營,登上高地後所有單位再一舉衝上殲滅。


但事與願違,1100時,3連被調派去阻止由3個步兵營掩護攻擊的蘇軍混編戰車旅的攻勢,好在處置得當才讓攻勢頓挫,也讓原本佈署在澤耶佛高地西側山腳下平地的部份蘇軍後撤到山上。1200時,2連與3連總算是來到澤耶佛高地的山腳下(這一路上兩個連都沒損失),但是在這兩個連面前所呈現的是蘇軍嚴陣以待所構築的,密布著鐵絲網、壕溝、機槍陣地,以及整個偽裝起來的戰車所構成的防禦陣地。


雖然戰車可以無視於陣地的機槍肆虐,這裡一個那裡一個的把PAK、碉堡、戰車各個擊破,但是後頭的步兵每走一步就要付出慘痛代價才能攻下陣地,雖然最後把高地山腳下的蘇軍步兵營整個殲滅,但是整個戰鬥到了黃昏,蘇軍自高地發起的反擊又把德軍整個打退,這一天直到2100時,高地依舊籠罩著紅軍士兵的”URAH(萬歲)”的吶喊聲。2200時,德軍暫且自高地山腳下撤退至防線整補,502營也留下了兩輛中彈而就地放棄的虎式。


這一天的戰果,殲滅了20輛蘇軍T34KV115門反戰車砲,以及大約兩個營的蘇軍步兵。



(這對於虎式戰車兵而言.是就算不想忍受也得拼命忍下去的惡性循環)


 


625日這天雖然沒有攻擊,但是德軍已經發現到蘇軍藉著這個空檔大幅加強防禦兵力(25日的白天以及深夜),光是步兵增援不說,反戰車砲與戰車部隊也都陸續開入這個高地附近佈署妥當!



(澤耶佛"猶太人之鼻"高地的地形.與德軍的攻擊路線.箭頭指向北方)


26日德軍決定再次發起攻擊,攻擊路線與地點都不變:分成兩個戰鬥群,3(六輛虎式)121工兵營朝著高地右側攻擊,2(六輛虎式)協同94擲彈兵團向高地左翼發起攻擊。攻擊發起時間本預定0900時,但隨即改成0600(換言之所有單位都必須挑燈夜戰整補維修,這也是卡留斯大表不滿的原因)


就在師部砲兵動員一切物力的阻絕砲火下,0615時,兩支戰鬥部隊集結,一個個的把蘇軍陣地各個擊破,3連還在進攻路線上擊破了兩門122mm重型反戰車砲!但是順利的攻勢也就到此為止,蘇軍原本的陣地就在雙方的砲火下打的殘破不堪,又因連日大雨而造成整個地面泥濘不堪。


24日的攻勢相同,蘇軍依舊以反戰車砲狠狠的招呼每一輛虎式戰車。雪上加霜的是,同樣依舊被蘇軍掌控的巴耶佛高地(德軍對這高地也有同樣的攻勢)可是把澤耶佛高地的德軍攻勢看的一清二楚!


換言之,攻擊澤耶佛高地的德軍也同時遭到巴耶佛高地蘇軍阻絕砲火的肆虐!


而增援澤耶佛高地蘇軍的反戰車砲與152mm重突擊砲(ISU-152)部隊的集火攻擊,也把502營的所有虎式打的毫無招架之力,兩個連都有損傷,但強攻澤耶佛高地的步驟依舊進行著。



(被稱為"猛獸獵殺者"的ISU-152)


高地右側的攻擊部隊已經到達目標點,步兵與戰車開始逐陣地清掃殘敵,並奪下山上的村莊。左翼攻擊部隊也已衝上高地左側,攻下部分的陣地。但就在部隊繼續朝著原本的主要防線進擊(622日當時的德軍防線)的時候,2連的一輛剛越過背斜面的虎式被兩輛等候許久的蘇軍突擊砲擊中,隨即被後續的砲兵與反戰車砲的集火攻擊下爆成火球,無人生還。


卡留斯的車就在後方幾十公尺,就這麼眼睜睜的看著一個毫無經驗但意氣風發的瑙曼(Naumann)少尉,被蘇軍轟上了天,而卡留斯剛剛還告誡著他不要躁進



(魏特曼的最後.可能也是瑙曼少尉的最後身影)


同一時間3連也有兩輛戰車被擊毀,所以兩個連的戰車立即退回西側山坡以免被擊中,也提供步兵阻絕砲火。直到1300時,德軍步兵就在慘重犧牲下衝回22日的防線,並強化陣地。同時3連的4輛虎式(當時的連長是萊茵哈特上尉)502駐地佩里亞趕來與23連會合,工兵單位也增援到3連的守備區強化陣地。


1500時就在蘇軍的空軍、重砲、迫砲的火力支援下,一隻蘇軍步戰協同戰鬥群(KV1&薛曼合計7輛、以及約400名步兵)反攻,雖然戰車被擊毀,但是步兵還是成功的把工兵部隊趕出猶太人之鼻東側的陣地。


(KV1 Kliment_Voroshilov_tank戰車一直到1944年還有相當數量服役在第一線)


 


太陽西下後,這天激烈的血戰才算告一段落,和24日的攻勢一起結算,502營一共有9輛戰車先後被擊傷擊破,但其中5輛在夜間拖救回後方大修。



(被德軍稱為"咻碰砲"的ZIS-3 76mm砲.據說還有相當數量在第三世界國家服役)


File:BS-3-batey-haosef-1.jpg


(文中的122mm重型反戰車砲.也有可能是這一款BS-3野戰砲100_mm_field_gun_M1944_(BS-3)


而戰果則是JSU-152重突擊砲兩輛、KV1兩輛、122mm重型反戰車砲4門、自走砲與反戰車步槍摧毀多數、約500敵兵被擊斃。


File:StuGIII.jpg


(三突Sturmgeschutz_III在這一場戰鬥中.被自身設計的短處所累.顯得吃力不討好)


 


627日,德軍在澤耶佛高地的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便抽調兵力,朝北方的伊凡科佛高地(烏提伊奇諾~哥洛迪茲地區)攻擊。除了師部砲兵的支援火砲之外,2連的卡留斯排與步兵協同攻擊,友軍單位的突擊砲(有可能是隸屬於184突擊砲營的車輛)也投入作戰。卡留斯排與94擲彈兵團連夜兼程前往,但是這場戰鬥在持續了兩小時後因為傷亡慘重而後撤。而留在澤耶佛這邊的2(由馮.謝勒上尉指揮),遇上了蘇軍小規模襲擊,但沒有損害。而昨天趕來助陣的3連則是回駐地整補。


兩個連共有9輛虎式因砲火損壞而拋錨,其中6輛被搶救回來,剩下的3輛由於受損嚴重,其中一輛由於太接近蘇軍防線,只得就地爆破。


 



(在當年拖救裝備不足的時候.拖救一台虎式要用上三輛18頓級半履帶車才行)


 


2830日,雙方並沒有大規模交火,502營各單位就在各自的駐防地整補維修,損壞較嚴重的戰車就必須後送。在此小提一下,一輛受損的虎式交給維修排(或是維修連)修到可以重新上陣,需要三個工作天。


 




(這兩張只是維修虎式的一個小小剪影)


 


28日黃昏,502營的艾里希赫倫少尉(隸屬於2)所帶領的戰車排與敵戰車部隊短兵相接,在1800m的射距內擊破了兩輛KV129日早上,擊破一輛薛曼(2000m的距離被擊破),隨後擊破數門中口徑野戰砲。艾里希赫倫少尉所料理掉的這幾門砲是位在烏提伊奇諾~哥洛迪茲地區,以及巴耶佛高地之間的平地中。


晚上,艾里希赫倫嘗試搶救兩輛因為先前攻勢頓挫而放棄的戰車,但是受到蘇軍砲火的阻撓而未能成功,一直到74日,艾里希赫倫一直留在駐防地,等待著最佳時機,但是雙方的對峙依舊沒有好轉,蘇軍依舊嚴陣以待,直到713日,這兩輛虎式被德軍自己擊毀。


 


71日,502營部與23連整裝向奧斯特羅夫西北地區後撤,72日的2330時,接獲以鐵路機動到杜納堡,納入第16軍團的第2軍指揮之下。


 


這一場高地爭奪戰,5021連並沒有參與,反而是在23日黃昏轉到更北方的戰區內擔任戰力預備隊,歷經一個月的戰鬥,71日,1連移防到愛沙尼亞,直到7月下旬,1連才回到502營指揮下。



這長達7天的高地爭奪戰,24日到26日因為蘇軍在巴耶佛高地的砲兵觀測所之故,主攻的兩支部隊蒙受雙倍的砲火壓制,但隨著澤耶佛高地北面陣地被壓制後,才整個底定下來。


這個地區從皮勒斯考到奧斯特羅夫,幾乎都是濕地,而這個區域又因為敵我雙方交火甚烈,彈坑四佈,在加上以往陣地所留下的鐵絲網、壕溝,都限制了部隊的行進路線與速度,能讓戰車行駛的路線更少(卡留斯的回憶錄中記載,這裡的路寬頂多單線行駛,而且路況很差),橋樑也無法承載虎式的重量,必須依靠工兵部隊搭建好補強結構或是另闢新路才能通行。



 


結語:


除了師部的阻絕砲火,德軍在這場戰鬥中投入突擊砲與自走砲提供更近的火力支援,雖然成功了,但也付出了慘重代價。502營的損失先不說,投入的突擊砲在這場高地戰鬥中,似乎並沒能提供足夠的火力支援,反而被擊破。


但德軍不是沒有這樣既能提供步兵火力支援,火砲仰角又夠大到可以攻擊高處的敵陣地的裝甲火砲,而且是早就有了。



(在義大利的灰熊式)


那就是灰熊式重型突擊榴彈砲(Brummbar),但可惜的是,四個灰熊突擊砲營竟然沒有一個單位是隸屬在北方戰線。而適合一發重砲掀翻陣地的突擊虎式(Sturmtiger),一直到44年秋天才完成第一輛,對於戰局也無濟於事。



(突擊虎在華沙唯一留存的戰鬥畫面)


平心而論,其實這場高地戰打得很漂亮,只是德軍已不再是1942年時的德軍,而蘇軍也不再是1942年時的蘇軍。


 


 


 


 



平心而論,其實這場高地戰打得很漂亮。


我是很想這麼說,以步兵的陣地戰來看確實是很漂亮。


但是這對整體的戰略並沒有多大幫助,步兵師為了強攻高地而造成戰力折損不說,還差點葬送掉502這個北方戰線救火隊。


整場攻勢完全由步兵單位主導,戰車淪為步兵的火力支援載具……這完完全全是當時1940年英法的裝甲思維,而德軍當年以機動戰狠狠痛宰的記憶,在北方戰線竟然整個失憶起來,德軍高層竟然以自己微薄的兵力去強攻高地。高地攻擊就和攻擊城市是一樣的,需要51,甚至61的相對優勢兵力與火力,才有攻下陣地的可能。高地上的敵軍對於山下所有的步陣可是一覽無遺,就算山下的部隊以高速突進,山上的敵人也有足夠的準備時間調派自身的火力單位轉向朝著山下的部隊壓制。


再者,俄軍可不是只有佔領猶太人之鼻這個高地,周邊的高地也早就搶佔一空,登高必能望遠,德軍在這場戰鬥中是完全居於劣勢。而且這裡的地形不是濕地就是沼澤,再不然就是森林與狹窄的林道,路不但窄路況又差而且就這麼幾條,根本不利於大規模部隊開展,而且進攻路線完全在敵人預料之中的劣勢下,更不可能強攻。


以機動戰/閃擊戰(Blitzkrieg)的思維來看,根本不該花功夫去攻擊這四個高地,而是在高地前方部屬少數兵力觀測(第一防線),主力部隊後退到後方的數個交通要衝點作重點佈防(第二防線),然後由502擔任機動預備隊,在敵人越過第一防線,被第二防線阻擋的同時,502以連為單位圍殲敵人。如此一來,俄軍無法在這片森林施展身手,德軍相形之下也因為地形之利而不會有太大的損耗,在這樣來回衝殺下,俄軍再怎麼樣有著無限的補給增援,也玩不起這樣的損失。


這也就是曼斯坦元帥(Erich_von_Manstein)早在1943年初給俄軍看似順利的攻勢,最後帶來重大傷亡的戰術機動迂迴,或者也可以說成回馬槍。誘敵深入己方防線內,敵方部隊整個拉長到無法首尾兼顧,攻勢疲憊之時,我軍再以相對優勢的兵力將敵人截斷成數個小單位再加以圍殲。


而曼斯坦元帥的這一招,早在芬俄冬季戰(Winter_War)中,芬蘭就活用這個戰略把老毛子打的哭爹喊娘,搞的蘇聯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芬蘭這頭極地雄獅依舊頑強的踩著俄羅斯民族的尊嚴昂然而立。


但是德國說笨也真的笨到最高點,蠢到無怨無悔。


因為史達林格勒(Battle_of_Stalingrad)的強攻,葬送了第6軍團,才會有曼斯坦元帥的機動迂迴,才能奪回卡爾可夫(Third_Battle_of_Kharkov),但是又在庫斯克(Battle_of_Kursk)再次中了強攻的毒。


最初這個鼻子生陰毛重梅毒得腦殘的愚蠢小鬍子還不想從庫斯克發動攻擊,想從更北或是更南的地點發動相對優勢兵力的突襲………後來不知是梅毒發作還是被扎小人,念頭一轉要直攻庫斯克。


而整個德軍指揮系統在1943年的素質急遽低落,也註定了敗局。


古德林(Heinz_Guderian)在回憶錄中不只一次的寫到OKH運籌帷幄的人根本不曉得前線瞬息萬變的局勢,只是在腦海裡與群眾迷思裡構築著自認為理想的戰略藍圖,換言之,在古德林的眼中與心中,這些尸位素餐的參謀根本不值得尊重,若非希特勒是這些人的後台,身為裝甲兵總監的古德林早就把他們趕出OKH了。



OKH都是如此,那麼基層指揮系統的應變能力低劣更不在話下。


這場步兵主導的高地爭奪戰,只是德軍指揮系統開始崩毀的冰山一角……



若隆美爾元帥未被暗殺事件牽連,或許會有調到東線戰場,也許東線就會有一點不同的局面……不過這只是我的妄想。


因為以隆美爾的大膽進擊作風,若不是一路進攻到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在哪,就是最後被圍殲。


 


 


參考出處:奧圖卡留斯回憶錄"泥塵之虎"


 



後記:


後來卡留斯在7月下旬因戰傷(其中一發子彈打穿肺部,另一發差點貫穿頸部,擦了過去)準備後送休養的這段時間,修瓦那營長還專程前來慰問,並不只一次的力保卡留斯能回原來的單位繼續效命,但是與願違,卡留斯傷癒後回到補充營後,卻轉任第512重驅逐戰車營營長。


 


502重戰車營歷任營長
































Major Richard Märker



( Aug 1942 -Nov 1942)



Hauptmann Artur Wollschlaeger



(Nov 1942 -Feb 1943) (WIA)



Major Richter



(Feb 1943 - July 1943)



Hauptmann Friedrich Schmidt



(July 1943 -Aug 1943)



Hauptmann Lange



(Aug 1943 -Oct 1943)



Hauptmann Oehme



(Oct 1943) [m.d.F.b.]



Major Willy Jähde



(Oct 1943 -Mar 1944)



Major Dipl.Ing. Hans-Joachim Schwaner



(Apr 1944 -Aug 1944) (WIA)



Hauptmann Ferdinand von Foerster



(25 Aug 1944 - 13 / 31 Jan 1945)



而漢斯.約阿希姆.修瓦那則在同年8月在前線重傷後送,但究竟後來如何,是傷重不治還是因其他因素而轉調他處,在卡留斯的回憶錄中只寫了"因為修瓦那營長不適任而被調任其它單位"的模糊文字。



(中間略顯嬌小的便是卡留斯本人,而他左邊站的就是修瓦那營長,最左邊的人則是波爾特)


對於前些日子在奠定502不敗之地的英雄的後頭的不敬文字,以這篇借自修瓦那的戰鬥報告書的翻譯文章,再次向依舊見在的卡留斯,與現在依舊健在,或是殉職的修瓦那致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