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秒.若有遲疑就是兩家人的淚水)
在你覺得這位新兵真的是很天,很不可思議,以及很幸運撿回一命之外,我個人倒是想起2450年前,有個衛國人,叫做吳起…。[註]
在虛偽不實理學家的眼中,沒有比吳起更值得被稱為畜生的,"昔有吳起者,母歿葬不臨",光是這一點,就夠這些嘴念經手摸ㄋㄧ的理學者韃伐,更別說他為了求官與效忠,把老婆給宰了。
如果理學家幹譙的是他殺老婆這回事,那其實表示中國是有救的,以及當時是進步的;如果你是吳起,你一事無成窮到連母親都無法安葬,你臨個屁啊?天曉得你到時候哭的是你沒盡力孝順過的老媽還是你自己~。
但是理學家就是這麼虛偽,像朱熹,宋人葉紹翁在《四朝見聞錄》就批評他:
“虐待老母。不孝其親;與尼偕行,誘之為妾;開門授徒。厚素來;四方饋賂,動以萬計。”
在「不孝其親」中就說到朱熹有好米卻從不給母親吃。所以吳起背起不必要的完全惡名,這其來有自。
(想想國民黨當初要台灣學生苦讀由理學改編的中華文化復興教材,現在不難理解台灣現況積弊不振,又不乏嘴炮鬥爭的原因了。宋明理學本身就是個嘴炮的大集合。)
不過吳起有名的到不是他當時的乖戾行為;他本身多少有些乖戾的個性,或許是遠見所致,或者是決心求變而表現出這樣的行為外貌。
比如他鎮守治理河西(河套南部;當時魏秦交界,準備要打上一場陽晉之戰)的時候,他覺得與其兵多將廣,不如講求"治",也就是類似今天台灣的國防政策,所謂的"精兵主義"[註一]。他先訂定招考標準,舉凡"著全身甲冑,執12石之弩,負矢五十,荷戈帶劍,攜三日糧,於半日之內急行軍百里"[註二],方可入列為武卒。任武卒者,可免全家傜役與田宅租稅,然後再將部隊精訓勤練。
後來的結果就是陽晉之役,魏國以五萬眾擊敗兵力有近十倍的秦軍。
然而魏軍的入選嚴格與精訓勤練並不是絕對勝利的因素;我們都聽過吳起除了治軍號令嚴明,軍紀森嚴,賞罰嚴明,任賢用能之外,他還處處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和普通士兵吃相同的飯菜,穿一樣的衣服,行軍時不騎馬,不乘車,背負乾糧,堅持與士卒一起步行。
吳起統率魏軍攻打中山國時,有一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輾轉呻吟,痛苦不堪,吳起巡營時發現後,毫不猶豫地跪下身子,把這位士兵身上毒瘡中的膿血一口一口地吸吮出來,解除了他的痛苦,士兵的母親聽說了這件事,大哭,別人說:「你兒子僅僅是個普通士兵,卻得到將軍為你兒子吮血,應是光榮之事,為什麼還要哭呢?」,士兵的母親說:「不是這樣呀,前幾年吳將軍為他的父親吮吸瘡口,結果他的父親直到戰死也決不回首。今日吳將軍又為他的兒子吮血,我真不知我兒子要死在哪裡了,我因此哭。」
我的意思是,當滿孝光手雷丟歪事件結束之後,他會不會想起黃立明壓在他身上是為了保護他?有點良心的人總會想起做人要知恩圖報,何況這還是個救命之恩?我覺得更不可思議的是,黃立明就把整個動作化為一個本能與職責;人總是可以選擇自己先跑的,但是卻在危急的時候還能把責任,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轉化為一個職責,你不覺得這跟吳起吮膿血有異曲同工?
我之前駐北京的主管是米格19的教官,他跟我聊過關於他們帶學員的方式。他說就是跟學員生活在一起,對學員有絕對的職責,從學科,術科,到為人處世,都要把學員帶好,幾乎大概就是焦孟不離那樣,也包括一起打球,吃飯,出去玩之類的。
我那時候很老土的問他這有沒有體罰,他說會打人的教官一定是帶不動學員,如果還要打人,顯然沒資格當教官。而且學員自視也比較高,光是一句"你不用飛了!"就能嚇的學員跪下來大哭什麼都願意改,當然更不用到體罰的程度。
我們可以嘲笑對岸的飛行技術或者資格,或者軍人的普遍素質仍然有差距,但是從這一點看,台軍的"親愛精誠",又有多大的意義?你可以說你跟你的長官很要好,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這就是你在部隊裡成為少數具有強大戰力的少數人?(當然或者你只是吃的開~。)因為你的長官跟別的混吃等死之輩不同,所以你當然也是精實的那一個;可是我們不應該指望像你的長官跟你之輩的少數精英扛起整個環境的責任,畢竟獨木難支大廈。
回到這個烏龍手雷事件來看,孰者能戰,孰者一戰及潰,不難預料。
[註]吳起是衛國人,曾仕魯,又任魏國大將,最後死在楚國;死前的報復策略堪稱一絕,拉著楚悼王的屍體蓋在身上然後被變法中既得利益而反對的貴族以亂箭射死,而這些貴族又被繼任的肅王以壞先人之身誅族共七十戶...。
[註一] 台灣確實已經精兵了,是精簡的"精",而且的不只是數量,連質量也精掉了。如果指望募兵制會提升台灣的國防能力,那你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沒換藥的湯,會有效果嘛?"何況台軍是從軍官團開始爛起,有精兵何用?不過是高級炮灰而已。如果官劣兵良,魏國應該照樣能抗強秦,但是從武侯時期吳起出走以後,魏國就開始衰退。用這個道理比照今日的台灣,不難理解。
[註二]"武卒"錄取率有多低很難有個數字,不過從穿上銅盔與皮甲來看,全身就先多出五公斤以上,又要拉的動張力將近高達360公斤的弩弦,然後再背上50支矢;箭身加上銅鏃乘上50支也要不少重量,然後還要掛上青銅劍,夾著一根長達2米多的戈,然後再背上三天份的小米或高梁,再跑上6萬公尺...
這大概就是古人與我們的不同吧。
附錄搜狐網新聞:
時間:3月24日上午
地點:駐香港部隊深圳基地教導團仙村訓練場
經過:
A 新兵進行入伍後首次實彈練習。一名新兵投擲手榴彈時意外脫手,撞到掩體牆面反彈回來。
B 千鈞一髮時刻,身邊的隊長伸手拽過新兵,拖到隔壁掩體,並伏在新兵身上。
C 手榴彈爆炸,兩人毫髮無損。
3.5秒,是打響一個噴嚏的時間;3.5秒,也是一枚手榴彈從引彈到爆炸的時間。近日,在駐香港部隊深圳基地教導團仙村訓練場,就是在這短短的3.5秒裡,發生了一場死與生之間的逆轉:一位指揮員“彈下救人”,把一名投彈失敗的新兵從生死線上拉了回來。
現場重播:手榴彈砸到側牆反彈回腳邊
昨日,通過實拍錄影,記者目睹了當時驚心動魄的整個過程。
3月24日上午10時,駐香港部隊深圳基地教導團仙村訓練場上,150多名海、空軍新戰士正在這裡進行手榴彈實投作業,進行入伍以來的第一次實彈投擲。
11時40分,輪到二營新兵訓練隊新戰士滿孝光上場了。他手握一枚手榴彈,邁著正步走進掩體,在投彈處立定。站在他左側掩體裡的指揮員是他的隊長黃立明。
“準備手榴彈!”黃立明下達口令。
捅破防潮紙——套上拉火環——握緊手榴彈,平生第一次手握真手榴彈的滿孝光開始引彈。
“投!”隨著黃立明一聲令下,滿孝光把手榴彈投了出去。可是,讓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現了:已經引彈的手榴彈並沒有向遠處飛去,而是砸向他右側的牆壁,然後又反彈到了他的腳旁。
千鈞一髮之際,站在滿孝光左側的黃立明一個箭步沖上去,一把拽過他,再往安全區域一撲,把他壓在了身下。就在這時,手榴彈“轟”的一聲爆炸了。而黃立明一連串的救人動作,一氣呵成,速度之快,令人驚歎。
滾滾濃煙中,兩人從地上爬了起來,奇跡般地,毫髮無損。
英勇隊長:指導新兵投彈不看人只看彈
“說實話,當時我根本沒時間多想。”昨日,隊長黃立明接受採訪說起當時壯舉,只是簡單地解釋說“那是一種下意識的本能”。“而且,讓我擔任指揮員,我肯定要把戰士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我在指導新兵投彈時,都是不看人,只看彈。”黃立明回憶道,當時,他一直在盯著滿孝光的動作,彈一出手,他就看到手榴彈彈到了側牆上。“如果我只看人,或者稍不注意,就不會那麼快做出判斷。”
他說,他之所以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還因為他有一種與眾不同的帶兵方式。那就是當戰士引彈右腳往後側移一步時,他也會跟著移一步,那樣就能夠保持跟戰士的距離。
黃立明說,部隊在這種高危險的實彈訓練中,都會提前兩天進行類比演練。“以前也演練過類似新戰士太緊張,手榴彈扔不出去的情況,但訓練中一次也沒有遇到過。”
實為壯舉
黃立明勇救戰友的第二天,駐香港部隊深圳基地教導團黨委便作出決定:號召全團官兵向他學習,並向上級黨委申請給黃立明記功。
“一枚手榴彈從引彈到爆炸,一般只有3到4秒。”團長潘浩明說,在這種情況下要“彈下救人”,多半會受傷甚至會犧牲。“黃立明在這種危急時刻挺身救戰友,實為壯舉。”
我在指導新兵投彈時,都是不看人,只看彈。彈一出手,我就看到手榴彈彈到了側牆上。如果我只看人或稍不注意,就不會那麼快做出判斷。
新兵緊張到出汗:壓根不知道彈沒投出去
“那一下子,我被嚇蒙了!”被救的滿孝光回憶起當時情景,滿心感激。
滿孝光說,那天是他第一次投實彈,心裡很緊張。“排隊等候時,聽到前面戰友投彈後的爆炸聲,已經手心出汗了。”輪到他時,因為握得太緊,引彈時又用力過猛,手榴彈就向後滑脫出手了。
“我一點也不知道手榴彈沒投出去。投完後還按正常姿勢往下一蹲。”滿孝光現在回憶起來仍心有餘悸,他說,蹲下後,才聽到手榴彈掉在“坑裡”的聲音。“我的腦子一片空白。那一下子,我被嚇蒙了!”直到隊長把他拽過去撲倒並壓在身下,他都沒反應過來。
把他拽過來沒感覺什麼重量
那一刻為什麼有那麼大的力量將身高1.7米的滿孝光拽過來撲倒?黃立明解釋道:“可能在危急時刻,人的潛能會更大程度地激發。”當然,這也跟平時的訓練有關,再加上自己1.8米的個頭,他覺得當時把滿孝光拽過來“沒感覺到什麼重量”。
黃立明:帶新兵要有耐心
今年30歲的黃立明來自湖北,入伍已近12年。他是軍事訓練標兵,多次被評為優秀基層幹部,還榮立過三等功。
說起他榮立的三等功也跟新兵訓練有關。去年初,他帶新兵集訓,參加駐香港部隊的新兵尖子連比武,獲得了全駐軍的第二名,深圳基地的第一名。他也因此立了三等功。
“帶新兵,不僅是在軍事訓練上,在生活上,也需要一點一點地帶他們。”他說,新兵大多只有18歲,以前在家裡沒怎麼幹過活,“從洗衣服、衣領、鞋襪到修整頭髮,都需要教他們。”
黃立明至今不敢將救人的事告訴父母。“怕他們知道後擔心。”
滿孝光:他像大哥哥
在滿孝光的印象中,隊長黃立明高大、威武,在訓練場很嚴肅認真,在生活中又像個大哥哥。“有一次跑3000米,跑完好累,隊長竟給我打來了一盆熱水泡腳!”他說,連隊裡很多人都享受過隊長這種“禮遇”。滿孝光還說,他第二天就打電話把獲救的事告訴了父母,“媽媽聽後又怕又驚又喜,要我一定要好好感謝隊長的救命之恩。”
連結
同樣彈下救人不幸英勇犧牲
2005年2月22日,上海警備區司令部通信站的部分官兵組織軍事訓練,戰士吳瓊在投擲第二枚手榴彈時沒有投出去,副教導員王慶平一下子從吳瓊的左側跨到了他的右側,把吳瓊和手榴彈隔開。隨後,手榴彈爆炸了。戰士得救了,王慶平卻獻出了生命,犧牲時年僅35歲。本文根據《焦點訪談》 (來源:廣州日報文/記者黃蓉芳通訊員 鄭威、肖小林、王五開)
來源:http://news.sohu.com/20100401/n271248211.s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