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段影片的來源,是小E提供的。


其實我很猶豫要不要放上來,要不要寫註解。


一來,有移出屍體的部分作業流程;再者,有野戰醫院的一部分急救流程。


……………………………


…………………………………………


寫吧。


 


兩部影片的記錄日期是19968月,地點車臣。


第一段影片,是一輛加掛反應裝甲的T-72,從外觀的損壞來推斷,八九不離十是RPG從動力包件部分灌入,被切斷油路漏出的柴油被高溫噴流引燃,將油箱旁的備彈捲入………詳見毫無準備.勿奢求戰神庇祐.更勿妄求在死神鐮刀下"生存"


 


車長與砲手的屍體已經先行拉出,所以砲塔內除了內部主結構之外什麼也沒留下,唯一留下人類曾經存在的痕跡是:車長的右腳足跡。


駕駛要怎麼拉出來呢?


這邊可以看到,士兵將可塑形炸藥(塑膠炸藥)黏在艙蓋連接臂上,插上導火索,點燃,炸掉連接臂,移除艙蓋。


好啦,一定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找鎖匠打開…………詳見"出車流程略述"與"戰車的鑰匙"。而且,這輛戰車歷經這樣的損壞,確定不可能回收或修復,不再需要費神完整的打開艙門了。


移開艙蓋後,是倒在座椅上,駕駛的焦屍。為了將駕駛移出,必須把頭部扳正,搬動屍體時,因為屍體上面會留存哪些東西或是因皮膚腐敗而流出的體液造成對人員健康上的損害,沒有人知道。而且在場的人員並沒有手套,所以以器具來搬出屍體是唯一可行也不得不為的作法。


 


第二段,是在醫療站,這裡醫療士/醫官能做的只有先判斷士兵的傷能否救護。


輕傷,立刻進行救護,然後休養。


重傷,立刻進行救護,然後後送。


無法救護的重傷,只能省下醫療用品,注射嗎啡,讓士兵平靜的離世……


送來前就已經確定死亡,確認士兵身分後,只能直接裝袋,先集中在一處,然後後送。


 


這裡的士兵,雖然是輕傷,但從臉上的表情,多少能明白戰場的壓力與驚恐依舊在他們腦中圍繞著。


 


救護人員在進行傷勢研判,清洗傷口,準備縫合器具、紗布、繃帶的同時,也要記錄這位士兵的姓名、兵籍、階級、受傷部位、傷口大小深度、使用哪些藥品器具、需要補充多少藥品與器具。


 


這只是,戰場的其中一個角落與片段。


也是輕忽車臣居民護土決心的俄軍付出的代價之一。


 


 


 


 


 


 


 


 


 


 


 


 


 


後話


有位現任外科醫師,留了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在戰爭時期,人命如草芥.現代戰爭武器對人員的殺傷其實以目前台灣承平時期的醫學中心醫療能量,要拯救戰傷病患對醫療人員都是極其痛苦的(光單純的槍傷就可以搞好久).更遑論是戰爭時期.
外傷科同仁參加對岸舉辦的外傷醫學會,解放軍對戰傷研究投注甚多.我們...我想還是自求多福吧.



 


我想,嘴砲不會看也不願聽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