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信大家還記得在嘉宏丹市外圍,麥葛拉斯二兵跟華許少尉(Lt. Harry Welsh and Pvt. John McGrath)M1A1火箭筒搭配M6A1火箭幹掉一輛三號G型驅逐戰車的傑作:


 



 



上面彈尖呈球狀的就是M6A3C火箭筒,下面的則是M6A1火箭筒。
(Note the paint discoloration on the M6A3C. This is a result of removal of the explosive by burning.The M6A1 apparently was never filled, as the warhead is unmarked.)
http://www.inert-ord.net/atrkts/bazoo/


 



上圖為兩位美軍官兵使用M9火箭筒擊毀一輛德軍豹式戰車(Pz. Kfz. V)


 


扣掉有名的德國「威震戰車」(Panzerschreck;翻譯成大白話就叫做"把戰車嚇個半死",別懷疑,德國人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反裝甲火箭筒之外,二戰中最有威力的火箭筒就要算是美軍的M1Bazooka以及後續改良型的火箭筒了。


然而以武器型號變化與延續論來看當然也象徵著武器有如生物般地會進行某種「演化」,只是在這個過程上是人類唯一有機會可以扮演一個有時候也不怎麼樣的上帝。


而從M1火箭筒的演化論點來說,它的演化主軸基本上是循著方便性為主,原來需要電池啟動電源轉化熱能點燃火箭的方式因為會有電池電力穩定的考量,而演化成M9火箭筒,變成透過電磁點火的方式;簡單,可靠,又不需要擔心電池電力的問題,而提升備戰發射能力。


而火箭筒從M6A1衍生成M6A3C的原因則是如果對目標的入射角太小,尖銳而低風阻的彈尖就變成很好的未爆彈幫手;彈尖怎麼樣都需要一個著力點來將撞擊的反作力演化成啟動撞針的動能,而撞針撞擊雷管之後才能起爆彈頭的炸藥,而炸藥才能推動內罩杯轉化為高溫高速的金屬噴流來燒穿障礙物。


 



就如同解剖圖(http://www.inert-ord.net/atrkts/bazoo/)。我們可以看到;那邊那位同學不要再尻槍了,再尻就滾出去~。


好,首先從上到下是彈尖罩,裡面成V形的就是成形裝藥彈頭的藥杯,藥杯下面黃色的就是高爆炸藥,炸藥下面淺藍色小小的圓柱體就是雷管,雷管下面有個圓柱體,那個是撞針套管,裡面放撞針制動簧跟撞針。


我們都知道;那位同學你尻完槍啦,這麼快才幾秒,你有早洩是吧?我們都知道在大部分有撞針的槍機當中,撞針都是採用被動性的浮動結構,少數為被動性固定結構,亦即如果沒有擊錘敲擊,或者槍機的前後移動,撞針是無法接觸到底火產生擊發的。


而在大口徑的引信上,撞針與雷管的關係反而呈現顛倒主客易位,往往是利用彈簧壓縮來儲備動能,然後在解除安全銷之後就正式進入備炸狀態;榴砲的撞針會多一道安全內銷,當砲彈撞擊到地面或者目標上的時候就會因為強烈的震動讓安全內銷一定會脫離原來的位置,而這時候撞針沒有了安全內銷的阻擋,就會被彈簧彈出而撞擊雷管[],而火箭則是因為撞擊而使得慣性驅使撞針繼續往前滑行,這個滑行的動能則大幅地超過安全簧的挺伸張力,而被滑動的撞針壓縮到底,而這時候撞針也就完成了撞擊雷管的使命[],主動地推動對著雷管幹下去,然後聽到敵人「啊~!」的一聲;班長,請你把這根火箭筒對著那個愛尻槍的同學屁眼插進去,是敵人在「啊~!」,那位尻槍的同學你啊個屁呀?


所以撞針撞擊雷管,雷管起爆點燃炸藥,炸藥再爆炸推動藥杯,然後藥杯燒穿目標,再然後就「啊~!」醬子。


什麼?你們都已經很熟悉了不想聽要我講快一點?


好,我用兩個字就講完,


 


「解散~!」


 


嗯~,很好,還是有女同學很乖很用心要留下來聽我講課,真是好孩子,唉唷~,還是個小蘿莉型的女同學,真是可愛,很好,等晚上教官再給妳個別補課,來個特殊調教調教...


大家會想,那麼圖片裡紅啊黃的又是三尛?紅線就是電磁發電的時候傳導電源轉化為熱能的火線,而黃線就是抗靜電的地線,當電能碰到電阻的時候就變成熱,雖然說是這樣那我們豈不是直接把電接到燃燒藥上面就好,但是不這麼做的原因通常不外乎燃燒藥電阻太小,甚至是絕緣體,所以才需要接上電阻來產生高溫點燃。至於點燃之後,當然這兩條電線就充當耗材說掰掰了。


所以;ㄟ~,班長,你可以停止了,你沒看到那位同學已經兩眼翻白尿了一地了?等一下要拔出火箭的時候記得先講一聲,我不想被賽噴到,OK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火箭的結構通常不外乎就是彈頭一截跟推進部一截然後合成的,即使今天我們檢到RPG火箭筒,一樣也是兩截的結構



所以M1/M9火箭筒的神話,就是建築在這樣的簡單原理上,以至於到現在的火箭筒,甚至是反戰車飛彈,都還是採用同樣的方式起爆,達到摧毀目標的方式。


至於我們現在所查閱到關於M20火箭系列,都說是因為M9火箭筒的威力不足而使得美軍大量更新換發為M20火箭筒,顯得M9火箭筒不敵新宿敵T-34/85的說法。


然而事實上並非為不敵,而是說火箭筒的使用方法在歐戰的時候沒有經過其他方法的檢驗,因為說穿了當時的野戰方式仍然還是一種「現代化的線性戰術」,基本上在野戰下,連級/營級指揮官的首要任務是「維持戰線的平整」,以免遭到敵軍的突穿-擴大-襲捲與包圍,因此使得火箭筒成為在沒有反裝甲砲的時候成為不過是戰線上替代的一份子,而且在面對許多傾協角比較小的德軍戰車下,原來的M6火箭彈頭缺陷變的不是很明顯。


即使在太平洋戰場上,一方面日軍的「自走鍋爐」同樣有裝甲傾協角比較小之外,同時因為特殊的潮濕問題使得M1火箭筒與M6火箭的故障率高到不成為步兵用來作戰的首選(也包括火箭飛行穩定程度不足以及發射時容易曝露自己的位置缺陷),因此有些戰鬥條件上的缺陷到此也沒有發現。


而韓戰自從1950625日爆發之後,美軍因為二戰的結束而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因此對於這個臨時性,也沒想到居然往後會打了五年的戰爭先勉強擠擠湊湊地派了一個大約營級的「史密斯特遣隊」(指揮官為查爾斯史密斯中校,故名之)到南韓應付一下局面,然後為後續主力爭取最重要的部署時間。


而這個單位也有著基本上的先天性問題,首先是美國陸軍最糟糕的編制法就是用工業式的角度來審核評判與補充新兵到各單位去,也就是說人資只是看著各單位的人數有沒有在陣亡與負傷的平衡點上,因此補充新兵的優先為陣亡數高負傷者少的單位,其次為陣亡與負傷人數為各半的單位,再其次為負傷多於陣亡者的單位。 


而數字,所謂的數字會講話,這沒錯,但是數字卻不能告訴所有的參謀與指揮官的,就是老兵基本上不喜歡新兵,一方面陌生,一方面經驗與默契不足,一方面老兵對於新兵有抗壓性的疑慮,所以在數字上維持一定的人力是沒有錯的,但是數字卻不等同這樣的單位也有那麼高的戰力,而史密斯特遣隊,就是從匆忙下先從駐日本的第2421步兵團第一營中拉出B連跟C連的單位,然後再結合上第52砲營A砲兵連就湊著上飛機到釜山。


匆忙下的結果就是,不僅僅這個特遣隊有著典型的老少配問題;當然老兵欺負新兵的問題並不特別存在,而是最糟糕的是大部分的基層官兵在1945年的時候才15~17歲,而有戰鬥經驗的基層老兵佔所有基層官兵的1/6,只()排附以上到軍官有戰鬥經驗的,只有1/3;指揮官史密斯中校則是瓜達康奈爾戰役的老兵,所以有這樣的老兵/新兵比例,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支部隊的下場不會太令人意外,又尤其在韓戰爆發以前,從19459月起到19505月底為止,所謂美軍的戰力,只剩下:


l   把皮鞋擦亮


l   維持儀容整潔


l   跟以為自己天下無敵


 


這三項而已,同時我們得說匆忙這兩個字又往往帶著悲劇的色彩,哪就是這個特遣隊,全部540個人只有:


6具火箭筒(M1的改良型M9)


l   兩具75無作力砲,


l   兩座4.2吋迫砲,


l   四座60迫砲,


 


A砲兵連只有完整建制的6105榴,但是破甲彈僅僅只有六枚,剩下來的都是人員殺傷彈跟少數的特殊彈種。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在195075日當天在烏山市(距離漢城南方35公里)從早上0730爆發戰鬥到下午1430,特遣隊B連跟C連就被打的潰不成軍落花流水地往烏山市跑,而僅僅半個小時後,A砲兵連也只好放棄陣地,在破壞榴砲後撤退。 


基本上北韓陸軍,107裝甲師105裝甲團與第四步兵師的戰略則相當成功,北韓裝甲縱隊開始從公路開始進行突穿;B連則部署在公路的兩側,後方一英里則為A砲兵連的陣地。北韓步兵改為從B連的正面,一直到右翼的C連進行攻擊,最後主力從C連的防禦火力下通過而直撲烏山市,這也是造成營部擔心遭到截斷包圍而決定後撤的因素之一。


在這短短地六個小時交戰中,由於反裝甲兵器的不足,僅僅只有一輛T-34戰車遭到擊毀,而有三輛只是遭到擊中癱瘓而已,而且諷刺的是,造成這四輛遭到擊中與癱瘓竟然是A砲兵連105榴的傑作,並且是從大約1.6公里外距離的射擊所造成的。



M9火箭統的神話破功就從這邊開始,當北韓陸軍T-34/85戰車開始撞開路障的時候,少尉排長歐力康納對著一輛只有在他面前15公尺的T-34/85M9火箭筒想打個熱烈的招呼,但是沒想到扣了板機之後只有沉默,沒有擊毀,當然也沒有發射,幸好當下那輛戰車還沒發現到他。


然而悲催的並不僅僅於此,而是除了這位小排長之外,大部分的火箭筒射手都發現自己來到了「沉默之丘」;開玩笑的,只是說大部分的火箭彈都是啞彈,不能擊發之外,即使擊中了戰車,也只是引爆彈頭但是沒有發生穿透擊毀的效果。


從此以後就變成後來普遍的說法,宣稱M9火箭筒在此役當中突顯威力不足而使得美軍全面配發M20火箭筒與更高威力的M28A2火箭云云。


事實上這樣的說法並非公允,而是在19455月到19505月底之間,因為二戰的結束而使得已經完成研發的M20火箭筒剛好碰上裁軍潮,因此原本預計的部署就這麼拖延到發現有韓戰爆發的可能才又開始進行。


而在烏山戰役中,這些火箭失效的原因首推是因為庫存過期的關係而導致大多數的火箭內部出現氧化變質而導致不能擊發的失效狀態,之後又因為庫存氧化的關係而使得彈頭撞擊上目標後沒有啟動彈頭,或者因為角度與距離,加上T-34的形狀而未能發揮足夠的效果。


如果要說M9火箭筒對於T-34/85戰車完全沒有威脅性這種說法,我們必續抱持保留的態度,畢竟除了天下烏鴉一般黑之外,全世界戰車的弱點通通都在車體後方,而以M6A1/A3C穿甲性高達4吋來看,即使因為正面傾協角的關係,或者噴流因為不能集中的關係而未能燒穿砲塔正面厚達80mm的裝甲,也不代表M6火箭對於砲塔後方20~30mm的裝甲無能為力。


但是假設我們要強調絕對性威脅的話,當然是彈頭直徑3.5吋的M28A2火箭在當時獨占鰲頭,畢竟比起M6火箭,兩者之間的裝甲穿透力也相差了180%以上。然而即便如此,當韓戰進入膠著化之後,把獵殺T-34/85戰車當作獵殺圍捕山豬的美軍官兵來說,一樣是從戰車的兩側與後方,毫不猶豫地扣下扳機,


 


然後欣賞「火炬人跳車秀」。


 


就今天的眼光來說,M1/M9火箭筒還是相當夠力的武器;腦殘跟腦包都只有以為新裝備才叫做「武器」,才可以殺人,而完全無知于只要是武器,就可以殺人,哪怕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戈,或者中古世紀的戰斧(我就很喜歡那種劈下去的感覺與畫面,尤其砍腦包腦殘的腦袋時候...)都可以殺人,更甚者前膛裝填的火繩槍,被它的鉛丸打入體內即使是現代的醫術也會讓外科醫生手忙腳亂不說,後續的敗血症與鉛中毒也是挺嗆的


所以說即使M1/M9不能與現在的重裝甲戰車對決,但是對於其他的輕型車輛依舊是個可怕的惡夢,更甚至M6火箭還可以用來改裝為地雷



http://www.ibiblio.org/hyperwar/USA/ref/FM/FM7-10/img/FM7-10-1-5.jpg


 


看在它破甲能力還可以高達4吋的份上,腦包跟腦殘們憑什麼瞧不起這個老傢伙?還是也想要被M6火箭插入屁眼?


 


[]



[]觀於如何鑑定車輛是不是被火箭所擊毀,基本上從擊中入射點的地方100呎到150呎的範圍內找到像下面這樣的東西,八九不離十會是火箭的傑作:



上面圖中有個看起來像是脫殼翼穩穿甲彈頭的玩意兒就是M6火箭的撞針,前面是它的制動簧,右邊則是彈頭雷管。當彈頭撞再目標上的時候,由於慣性的因素會使得撞針往前滑動去撞擊雷管,引爆彈頭,而制動簧的作用,就是確保撞針不會沒事就對著雷管幹下去,而萬一真的要上的時候,又攔阻不了撞針的質量而使機械過程開始產生。


所以也因為這個機制,萬一發生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吃芝麻掉燒餅的話,這個彈頭從膝蓋的高度觸地都還OK,只是失手的人會被禁足一個月不能放假,外加被狗幹跟罰勤務,但是如果超過肩膀高度而失手導致彈頭觸地,一樣會被狗幹,會被旁邊一起被烏龍炸死的冤魂在地獄裡狗幹,然後再被牛頭馬面等鬼卒狗幹。


這位還趴在地上的「愛尻槍同學」,


現在你拿好火箭,等我跟小蘿莉同學馬上一起跑離開你卅公尺以上之後,你就可以用同樣尻槍方式玩這枚火箭了。
(
上下劇烈搖晃的動作對待解除安全銷的火箭,是很不明智的舉動...)


……………………………………………


虎大是教育班長退伍,所以以步兵班長尖酸刻薄的風格講述硬底子學問,是其來有自。


 


我看到這樣的即造反戰車地雷的提案,並不感意外。


因為這不過就是裝甲兵駕車每一次進入敵區時,每一次一定會遇到的開胃菜、餐前酒。


若真的底盤挨上了,有命有力氣,就快拉開艙蓋跳車,


沒命沒力氣,那就請坐好,閉上眼睛,忍耐一下就可以「回家」見家人一面了……


 


最近有個仁兄問了個當步兵遇上戰車該怎辦的問題,


掀起了一點討論,當然也造成一場虛耗精力的筆戰。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12090705087


當然回答者找了自己淺顯易懂的回答,結束掉這個失控的問題。


本以為就這樣可以結束的。


 


不知這位仁兄沒被選上不甘心,還是怎麼樣,就拿著克蘭西大師的書籍裡的一部分,堅稱戰車沒那麼脆弱,車上有好幾套系統備份,動力系統炸掉了還能作戰之類的。


但可笑的是,這位仁兄正在另一個問題裡和我爭長論短說戰車不適合台灣的水田,然後現在反過來和我說戰車很強?


而且,這是在對著一個「曾和戰車為伍一年多」的前戰車兵說戰車不管用。


 


我不知道要怎樣才能釐清:


M1的一分鐘緊急電源供應是要給車內成員逃命用,不是與戰車共存亡用的。


戰車配備的海龍滅火系統的氣體是有毒會使人窒息的。


台灣的水田不是無底沼澤。


 


如果說台灣的水田會讓戰車寸步難行,


那我當時,為何可以親身體會到每一輛M48HM60A3、甚至是頭輕尾重的M41D,在湖口台地那個下了大雨就變泥濘甚至泥水潭的野戰教練場,依舊輕功草上飛?


在水田裡操車練習時,也沒有沉到只剩砲塔頂蓋,頂多就是爬出田埂時油門要踩大一點,然後繼續發瘋似的狂飆?


感覺起來,就像是「抖一抖褲管的泥巴,然後繼續快跑」。


 


不知是你的論點有問題,還是我運氣好,搭上的戰車正好都是1500HP渦輪增壓引擎的改裝型?


 


玩過57步槍的前輩,


 


請向碰過一次57步槍保養射擊過65/91步槍、.30/.50機槍、以M68戰車砲射擊1200~1500實體靶滿靶的後輩解釋一下好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