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住在高雄,尤其是在旗津區住上二三十年的居民,一定會對一艘整個擱淺側翻在沙灘的廢棄船隻並不陌生。新聞也曾報導過這一艘擱淺的廢棄船隻所造成的周邊暗流讓逞強的泳客淪為波臣。
但是絕對沒有人想到這艘廢棄的船隻,曾有著遠洋郵輪,也帶著孩子、學生遊歷各大洋,更隨著英國艦隊遠征福克蘭的輝煌經歷。
這就是曾有著遠洋客輪(passenger liner)/郵輪(cruise ship)、運兵艦(troop ship)、醫療船(hospital ship)等眾多面貌,1952~1986長達34年的烏干達號(SS Uganda)。
SS Uganda
Operator: British-India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 P&O
Port of registry: London,
United Kingdom
Builder: Barclay Curle &
Company, Glasgow
In service: 1952
Honours and awards: Falkland islands, 1982
Out of service: 1986
Fate: Broken up, 1992
Type: Passenger liner / Cruise ship / Hospital ship / Troopship
Tonnage: 14,430 gross register tons (GRT)
Length: 540 feet
Beam: 71 feet
Propulsion: 2 steam turbines,
12,300 hp (9,172 kW)
Speed: 19 knots (35
km/h; 22 mph)
Passenger liner
最初烏干達號是隸屬於英印輪船公司(British-India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作為客貨運混裝輪(passenger/cargo liner),航行於倫敦(London)/東非(East Africa)間的航線,這段航線上停靠的海港有直布羅陀(Gibraltar)、義大利的那不勒斯(Naples)、埃及的塞得港(Port Said)、葉門的亞丁(Aden)、肯亞的蒙巴薩(Mombasa)、坦尚尼亞的三蘭港(Dar-es-Salaam)與坦噶(Tanga)。烏干達號在這條航線上就服務了15年(1952~1967)。
Cruise ship
退下東非航線的客貨運輸勤務後,烏干達號在漢堡(Hamburg)的Howaldtswerke-Deutsche Werft船塢內改裝成「教育郵輪(educational cruise ship)」。能搭乘的乘客人數從原本的300人一口氣增加到1200人,排水量也一口氣增加到16607噸。1968年2月27日,改裝完成的首航(maiden voyage)的乘客是一群失學兒童、照顧他們的老師,而這14年的航行旅途遍及北歐(Scandinavia)到地中海(Mediterranean) 。
在這段時間,英印輪船公司被半島東方輪船公司(Peninsular and
Oriental Steam Navigation Company,簡寫為P&O)收購,但仍保有自己的船隊(但必須掛著P&O的公司旗)。烏干達號保有原本的在英印公司的代表色「白色船身(hull)黑色雙白線煙囪(funnel)」。
(英屬印度的旗幟,現在要看到這一面旗子只能翻越英國殖民史了)
雖然掛著P&O的旗幟,但是她仍然在船上的交誼廳裡懸掛著「英屬印度British Raj」的旗幟,而曾來到這艘船上的旅客們都對於她的溫柔平穩抱以喝采。唯一的缺憾是:烏干達號並不像後續的郵輪奧利安娜號(SS Oriana)、坎培拉號(SS Canberra,在福克蘭戰爭中擔任運兵艦)設計專屬的通路,若要進入這個交誼廳,還得先經過船橋(bridge,軍艦則稱之為艦橋)。
Falklands War
Service
1982年,因福克蘭群島戰爭(Falklands War)爆發,烏干達號被英國徵調做為 「醫療船」,而無線電代號被稱為「Mother Hen」。但是當徵調令發布之時,烏干達號還在地中海載著315名遊客與916名師生遊歷著。在那不勒斯(Naples),烏干達號讓所有乘客下船,但更令人動容的是,學生們高唱著「Rule, Britannia!」歡送她與船上的工作人員。
就在直布羅陀(Gibraltar)短短的三天,烏干達號架設了直升機起降平台(helicopter platform)、海上供油/補給物資設備(replenishment at sea)、衛星通訊系統(satellite communications),以及醫療船最基本的手術室、病房與病床。在外觀上則改漆成白色,並照著日內瓦公約(Geneva Convention)之規定繪上巨大的紅十字(船橋正前方、船身兩側、直升機甲板、煙囪)。
除了原有的工作人員,還有一組人數達135人的醫療小組,包括12名醫生、手術小組,以及40名來自「Queen Alexandra's Royal Naval
Nursing Service」的醫療人員,在補給了大量的醫療用品後,自朴茨茅斯拔錨加入前往福克蘭群島的船隊。而協助烏干達號醫療作業的還有被歸類為調查船(survey ships)的HMS Hecla, HMS Hydra and HMS Herald。
烏干達號於「Red Cross Box 2」(座標點50°50′S 58°40′W50.833°S 58.667°W)與中灣(Middle Bay)之間航行,負責救護雙方的受傷人員,部分無法在船上獲得妥善醫療的傷患,則轉移到烏拉圭的蒙特維多(Montevideo)
5月28日的戰鬥中,烏干達號停泊在Grantham Sound,也就是距離Goose Green西北方11英里。雙方的傷亡人員都送到烏干達號上,到31號為止,烏干達號救助了132名傷患。(50.833°〜58.667°W)
在這場戰爭中,包括她在內的四艘醫療船,以及阿根廷的三艘醫療船:Bahia Paraiso、Almirante Irizar、Puerto Deseado 為了傷患的救助而數次會合,除了送回對方國籍的傷患之外,也拯救了730名傷患的生命。
戰爭結束後的7月10日,烏干達號卸下醫療船的任務,並為92名福克蘭群島上的兒童舉辦船上的宴會。7月14日,她的紅十字標誌被刷除,也真正卸下這個任務。兩天後(7月16日),她回到Grantham
Sound,載著廓爾喀團(Gurkha regiment),並於18日和其船團會合返回英國。
8月9日,她隨著船團回到南漢普敦(Southampton)。歷經113天的特遣艦隊生涯,她一共航行了26,150英里,消耗了4,700噸燃油,以及承受了1,000架次的直升機起降作業,以及3,111人員在船上救護以及後送。
歷經在North Shields的改裝作業後,她再度擔任教育郵輪的工作。但是這作業沒經過多久,1983年1月,她再度受召成為現役艦艇(Queen's shilling),擔任亞松森島(Ascension Island)與福克蘭群島(Falkland Islands)間的運補勤務。
Final voyage
1985年,老邁的烏干達號正式卸下現役,但卻是停靠在法爾河(River Fal)畔任由風吹雨打鏽痕班班。沒過多久,烏干達號的最後航行啟程,前往台灣高雄(由SS Triton護衛),而這一次,只有21名船員隨行。
當時台灣的拆船業相當興盛,所以烏干達號最後的下場是被拆解成廢鐵。但是1986年8月22日的韋恩颱風(Typhoon Wayne)將她整個颳上旗津海灘,擱淺後整個朝向台灣海峽一側傾斜,而這一個擱淺,使得原本老邁的船身在長時間的風吹雨打下從中斷成兩截,最後還是在拆船業者以起重機駁船才將完全無法移動的她,在1992年請出旗津。
當然,對拆船業者而言,這只是一件工作。
在那個時候,台灣的拆船業拆過各式各樣的船隻,貨輪也好郵輪也罷,只差潛水艇沒拆過。當年台灣也拆過一艘航艦,那就是趕上二戰末班車,活躍在韓戰,支援過越戰的香格里拉號USS_Shangri-La_(CV-38)。
香格里拉號在1988年被拖船拖來到高雄,隨即拆解,結束戎馬一生。
External links
SS Uganda cruise ship log, details
and reminiscences of Uganda
SS Uganda photos from cruise no.
171 in 1981
Account of her last voyage by her
captain, Captain J. D. Coxe
British-India SN Company history
http://en.wikipedia.org/wiki/SS_Uganda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