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虎大的厲害之處在於,即便是以現實槍枝為基礎衍生的空想槍枝,都能寫出一篇硬底子設定。


………………………………………………………………


(本篇是基於黑貓大塵封在架子上已久的1/100 MG RX-78GP02被請出來充做”重裝甲強化步兵”後的空想討論。)



(黑貓大假設如果在”0083”的劇情裡,GP02有這一套武裝;黑貓大假定這座MG42為"重型光束狙擊槍",我個人則是以為,這是種反物資(反資材)武器。)


其實宇宙中的反物資武器,發射管的長度倒不一定需要相對的長度;在具有大氣環境下的直射武器需要發射管的相對長度來提升彈道性能,藉以抗風偏以及增加射程。


但是在真空無重力下的直射武器,反而注重的是質能守衡的問題,畢竟在地面上,我們還可以藉由對地面的反作用力與發射的反作用力(反衝)作擷抗,但是到了真空無重力中,嘿嘿嘿,很少MS迷會去思考這個問題,不過這當然與真空無重力環境下無法發射傳統火藥彈藥有關,所以到了這種環境下,只好用動能武器,以及火箭。




(這也提醒我們,MS的武器不是一魚多吃的;在太空中與在星球表面上,武器的種類,除了動能武器還有火箭之外,其他的都要更換。)


關於動能武器,如果不以激光而論的話,其實最接近傳統直射武器的,其實是電磁砲。


就空想的架構上,前提是既然MS已經是個廣泛到濫用的作戰平台系統,想必動力上,主要是電力上有所重大突破,而非以傳統燃料性質的內燃機,甚至渦輪發動機來驅動,顯然是更強大更強化的電池能以高速續能與釋放能來使得各向系統運作。


而同樣的方式也可以使得動能武器的實現邁入實體的階段,換言之,目前現在困擾人類的磁浮軌道砲電力的來源就不是問題,對於激光武器來說也不是問題。


用電力作用的武器也剛好解決傳統直射武器質能守衡的情形,不要說激光武器純粹只是能量的融合與指向性的釋放,即使是電磁砲,發射的方式並非從軸心開始,而是從發射軌的圓週開始,而又因為它是能量,而不是傳統硝酸汞或其他的爆炸導致推動,所以這種方式發射物體,就根本沒有所謂反衝的問題。


但是激光武器的問題在於它的威力與耗能成正比,也就是說它的威力基本上只是種能量,對於物體的作用是一種動能,而對於要擊毀目標,包括有高強度材質防護的,它就要把巨大的能集中在目標的表面上,當動能遭到阻礙的時候就會進行能的轉化,變成熱能,利用溫度改變材料的化學與物理性質,使其達到臨界,最後不能承受崩解。


這個過程當然以能量的大小決定過程的時間,而且結果只有零與壹的差別。


但是激光的動能在表面上進行轉化之後,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轉化之後還有多少能量可以繼續進行後續的突破,也就是在能量被物體質量作持續的消耗遞減之後,會不會只有造成目標的淺層破壞,更甚至目標巨大化,使得具備更大的質量進行對激光能的消耗;對抗這種高質量的目標,激光能的量就必須以立方來增加,也就是說假設如果目標在太空中的質量是10萬噸(這個在宇宙中算是很小的太空船),激光能的量就必須超過這個質量的三倍。




但是這個能量的產生又需要多大的電能來產生?顯然不是一般MS能夠負荷的,或者是說如果有MS是專門負責對大型目標的攻擊,例如攻艦,它的激光武器恐怕本身上面就要加個能源的產生器,例如氫化核融合作用的反應爐,才足夠對大型目標產生破壞;關於被攻擊的目標來說,必然也會採用足夠耐高溫與高壓的材質,例如將鈦奈米化導入奈米化石英與矽的材質中,然後在每一層防護材質中摻入碳粉;碳在受到高壓與高溫下會形成結晶,而且會變的更堅硬;你能拿鑽石怎麼辦?


所以激光武器在宇宙中並不是最好的武器首選(也不是最差);可以滿足MS互相對K,但是對於黑貓的想法,比如反物資作戰,或者反大型目標,反要塞攻擊,對於實體的穿透程度來說,顯然是磁浮軌道砲最好,只要瞬間但是不用最大或最高的電能,就可以推動預先經過計算的實體彈丸對目標進行穿透。


我個人沒記錯的話,印象中在一定高速下的物體以其直徑的大小對於傳導到另外一個物體的動能可以達到直徑的25倍,也就是說依照這個原理,一枚100mm的彈丸可以產生2500倍的威力,即使是一枚40mm口徑的彈丸,也有1000倍的威力。


而且軌道砲最大的好處是,根本不用再費神傷腦筋去設計彈頭的種類,軌道砲基本上只發射一種彈頭,穿甲彈。在宇宙中的作戰,穿透才是王道,沒有穿透,就沒有動能的擴散,沒有動能擴散,就沒有對結構產生足夠的破壞;防護材料上都已經進入奈米鈦,奈米石英,奈米矽的結合,難道連結與構成結構的材料會更糟糕?奈米鋼的強度是目前碳化鋼強度的至少20倍,以往需要一根好幾頓甚至數十噸以上的鋼樑,使用奈米鋼樑之後,只有數噸,甚至連一噸也不到,但是承受更大的重量,甚至承受牽引都不會斷裂。


話說要激光武器對這種鋼樑作破壞不是問題,問題是,能量要多大才足夠?不如用軌道砲會比較實際一些。


至於說要讓RX-78GP02在宇宙中進行反資材作戰,假設如果是"MG42連發式磁浮軌道砲",事實上我們可以把砲身後方看作是產生磁浮效應的電源產生部位,而彈鼓,對,忘記提到這一點,雖然我說軌道砲基本上只發射穿甲彈,但是,這不代表彈頭種類沒有彈性喔!


對抗最硬的目標,我們要使用奈米鎢,或者經過奈米化的衰變鈾,而對於燃料儲存槽,電力設備,用鋁丸就可以了,甚至要用黃銅變形彈,也就是像HESH彈,讓比較軟的黃銅撞在目標上產生變形,然後彈體後方的高爆炸藥就起爆,在堅硬的裝甲上傳導比音速還快的震波,讓裝甲的後方產生崩裂產生對目標的破壞;這個用來摧毀要塞或者戰艦的指揮中心效果遠比在它上面打個洞好!


如果可能的話,其實這只是空想,一定是可以的!就是彈鼓上面有AI,可以對於目標經過駕駛員指令更換彈種,然後讓軌道砲發射。不過這種彈鼓,說真的,不得不讓我想到蘇聯/俄羅斯戰車自動裝彈機的問題,能不能可靠,能不能耐用,一切都交給莫非定律來決定。或許你覺得有AI裝置的彈鼓超屌的,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除了機械上的故障率是一定的之外,資料鏈的傳送在軟體跟硬體上也會有故障的機率,甚至是病毒程式的干擾。


我個人以為還是傳統機械式給彈以及依照彈頭種類作給彈分類序列最簡單,也就是像現在的機槍彈鏈一樣,每三發實心彈,就配一枚穿甲彈,再加一枚曳光彈的方式配列每兩枚黃銅HESH彈,就配一枚鋁丸,在加上一枚奈米鎢/奈米衰變鈾彈,這樣最省事。


至於砲管的長度,則是基於軌道砲給予彈丸的加速性質,也就是說軌道越長,彈丸的初速就越高;事實上在大氣環境下所考量的是要讓彈丸初速有多高。當然不是越高越好,軌道砲彈丸因為是超高速的關係,速度與動能成正比沒錯,但是速度太高,也會有來不及把動能擴散在目標上的情形;1993年在摩加迪休發生過5.56mm穿甲彈擊中人體卻沒有發生制止力的情形,因為被擊中的人體,生理上的肥胖導致密度相對鬆軟,因此動能無法有效擴散,也就不能迅速發生失血的效應使目標失能癱瘓,甚至死亡[]


高速下的彈頭普遍來說都有這個問題,更不用說軌道砲這種"沒有十馬赫(初速),其餘免談"的暴力性武器,初速要高達廿馬赫也OK,但是廿馬赫能帶給你什麼,目標只不過是被打個洞而已?



高初速的目的是達成超視距射程與抗衡超距離射程上的風偏與地心引力的干擾,但是在真空無重力環境下,物體只要給予施力,就會作等加速方式前進,一直到慣性終於遞減或者傳導到另外一個物體上,而且宇宙中也沒有風偏與隱力的問題;除非前進軌跡經過或者穿透一座黑洞!


就這一點來說,軌道砲的發射管長徑就不是絕對性的考量;高長徑砲管還是有其必要的,因為彈丸的慣性大小決定於速度,而發射管的長度就是給予彈丸持續地加速,而速度越高,穿透性就越強;至少破壞力足夠。


但是依據圖片中的發射管長徑來看,用這具"MG42連發式磁浮軌道砲"對抗另外一架MS,那實在是等於用關刀來斬雞頭…。


[]目前美軍駐阿富汗官兵頻頻抱怨關於使用M855子彈有"打不死塔利班民兵"的困擾;這並非全然是M118LR或者.338 Lapua子彈在當地大受好評的原因,而是M855當初設計上為了增強穿透性,而在黃銅彈頭罩與彈頭鉛蕊中加了一層不到一格令的鋼套。


就是這個鋼套,讓沒有防護裝的民兵遭到擊中後,因為密度與質量未能達成某種平衡的情況下,讓彈頭直接穿透,除非擊中重要器官,動脈,否則在動能沒有擴散的情形下,最荒謬也最現實的狀況就不過是身上有個小洞,甚至不痛,偶爾會滲血,不足以讓狂熱的民兵停止或者退出戰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