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10 100 mm tank gun(D-10 100mm戰車砲)



(SU-100自走反戰車砲)


Type: rifled antitank gun(最初是安裝在Su-100自走反戰車砲上的旋膛砲”)


Place of origin: Soviet Union(前蘇聯)


 


Service history(服役歷史)


In  service:1944–present(1944年開始已服役將近一甲子)


Wars: see SU-100 and T-54


 


Production history(設計生產)


Designer: F. F. Petrov(彼得羅夫從二戰一直到冷戰中期,為紅軍設計了一系列性能可靠又可怖的火砲)


Variants: D-10S, D-10T, D-10TG, D-10T2S(從最開始的反戰車砲,到現在的戰車砲,隨著T-54/55的持續服役,D-10還會繼續下去)


 


Specifications(性能諸元)


Barrel length(倍徑): L/53.5


Calibre(口徑):100 mm (3.93 in)


Breech (砲尾部):horizontal sliding wedge(水平滑動砲閂)


Recoil (駐退系統):hydraulic buffer and hydropneumatic recuperator(液壓缸與液壓駐退器)


Carriage (搭載方式):vehicle mount(戰車搭載)


Elevation(砲俯仰角度):+18°, –3°(受限於蘇聯設計載具的傳統,射擊的俯仰角不足一直是俄製戰車最大的弱點)


Rate of fire (射速):4 rounds/min avg 5–6 rounds/min max.(平均一分鐘四發,最多5~6)


Muzzle velocity(砲初速):1,000 m/s (3,281 ft/s)


Maximum range(最大射程):14,600 m[1] (16,000 yds), or16,000 m[2] (17,500 yds)


(編案:砲彈飛到這樣的距離,頂多打破窗戶或是你的車門而已)


Sights (目標搜尋):stadiametric or laser(肉眼搜索直接瞄準/雷射測距瞄準)


D-10 100mm戰車砲是在二戰末期所開發的反戰車砲,最開始是安裝在SU-100驅逐戰車上,在戰後歷經數年的嚐試下才得以安放到戰車砲塔裡。T-54/5550年代服役,直到現在還有相當數量在各個國家服役。


開發緣起


D-10之所以出現還得從1944年說起。當紅軍高層研擬將T-34戰車重新改良、加大砲塔好把D-5T 85mm 加農替換原本的F-34 76.2mm加農之後,火力更加難纏,人員職務分配較合理的T-34/85撥交部隊之後,原本負責T-34/76火力支援的SU-85便成為過時的武器。雖然同樣是搭載D-5T加農砲,但是T-34/85可做360度迴旋的火力涵蓋,而SU-85只是一輛突擊砲,沒有砲塔只有大型戰鬥室。所以為了提供T-34/85的火力支援以及面對有可能出現的更加兇悍的德軍重戰車,在19431227日,蘇聯高層發布一份”4851號報告書提出設計一門”100mm戰車砲的要求。



費歐多爾.費歐多洛維奇.彼得羅夫


(Fyodor Fyodorovich Petrov/ Фёдор Фёдорович Петров)


蘇聯的傑出火砲設計師:費歐多爾.費歐多洛維奇.彼得羅夫(Fyodor Fyodorovich Petrov/ Фёдор Фёдорович Петров)以及其管轄下的第9設計局(ОКБ 9),接下了這個重責大任。為了縮短研發的時間,以及盡可能與現有的彈藥火砲零件通用,彼得羅夫以當時海軍所使用的S-34 100mm艦砲為基礎將之修改,作為100mm反戰車砲的藍本,安置在一輛改裝的SU-85上頭。很快的這門試作砲測試完成,被賦予D-10(Д-10)的型號,而這輛100mm自走反戰車砲也成為SU-100


D-10是一款高初速火砲,倍徑為53.5(5.35m),砲初速為895m/s,其性能表現上在二戰後期而言是相當不錯的。在測試時發現可以在1000公尺左右貫穿185mm的均質裝甲,在威力上已凌駕於豹式戰車的KwK 42以及虎式戰車的KwK 36,但是比起虎王式的KwK 43 L/71又差上一截。但撇開這個不管,D-10加農砲本身的砲彈較大,裝藥量也大,當然隨著慣性帶來的破壞力自然也不在話下。


D-10加農砲在194411月正式量產,就隨著SU-100踏破柏林,這時D-10的型號為”D-10S””S”samokhodnayaself-propelled”自走的俄文。戰後D-10便安裝在T-54/55上頭(型號為D-10T),而T-54/55也就為蘇聯創下了另一段裝甲傳說…………


從戰鬥室進入砲塔


但是在開創傳說之前,如何把這門100mm砲安放在可以360度迴旋的砲塔內,這又是一個大關卡。這個史上最大工程,可以說是在一連串的嚐試錯誤之下才找到活路。因為以當時蘇聯現有的戰車,砲塔沒有足夠的空間安放,砲塔環也不夠大,車身也強度也不足以承受這門砲的後座力。


而且這個計畫在19447月就已經開始。


最開始屬意的是以JS-2為藍本,安裝上D-10戰車砲,代號為245工程(obyekt 245)JS-4。但是在測試時第9設計局就因為火砲駐退系統的毛病不斷,砲塔弔籃強度不足,還有裝填手作業空間嚴重不足等諸多問題困擾,再者JS-2在設計時就搭載一門D-25 122mm 加農砲(此砲是以A-19野戰砲改良而來),以當時的考量並沒有必要在量產一型性能差不多火力又沒有提升多少的重戰車,所以這個案子與另一個以海軍艦砲S-34為藍本的JS-5一併被取消。





(配備D-10的JS-4)



(配備S-34的JS-5)


就在第9設計局還在焦頭爛額的同時,第520設計局(ОКБ № 520)則是以T-34/85為藍本,將砲塔橫幅加大,砲塔環直徑一口氣擴大到170公分(T-34/85的砲塔環不過150~160左右)。照理說換成大型砲塔的T-34-100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砲塔內部運用空間已經到了最極限不說,本來就已經很偏前方的砲塔位置,D-10這麼一裝,車輛的配平問題遠超乎520設計局所能掌控的範圍。此車雖然在19453月完成,砲塔重量過大使得操砲格外費力,後座衝程幾乎要把砲塔後部整個撞飛,甚至還不能以90度角開砲的諸多惱人問題下,這輛T-34-100也是不了了之。



(以T-34而言,100mm砲還是太大了些)


在這當中竟然還有個更噴飯的設計案:KV-100KV戰車不論性能與設計就算在當時的眼光下都嫌過時,所以這個方案連樣車都沒有就被冷凍掉。


85122100


就在蘇聯史上最盡責的設計師:米克海爾.柯錫金(Mikhail Ilyich Koshkin)堵上自己的一切,開發出鎮住被納粹蠱惑的鐵十字狂潮的T-34之後,高層也在思維著T-34終究會有落伍的一天。由亞歷山大.亞歷山德洛維奇.莫洛佐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Morozov/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Морозов)領導的設計小組接下了這個新型中戰車的設計任務。



亞歷山大.亞歷山德洛維奇.莫洛佐夫


(Alexander_Alexandrovich_Morozov)


莫洛佐夫與柯錫金是同一設計局的工作同仁,柯錫金過世之後由莫洛佐夫接掌,而前文所提到的第520設計局就是他們所帶領的。新型中戰車的設計工作就在從前線官兵獲得的諸多寶貴經驗(擄獲到的德軍新型戰車)與血淚(倖存的老裝甲兵的諫言與控訴)之下,在1943年的秋冬交繼之時開始進行。19442~3月開始進行試作車 136工程(obyekt 136)的製造,最開始設計小組要處理的問題是:如何縮小動力區間好讓整輛戰車的重心維持在中心。


後來設計小組想到了將引擎橫擺的方法,一來可以縮短車身,車身還有可以換裝新型引擎的餘裕,而這個辦法證明相當可靠。



(T-44-85)



(左邊為T-44-122)


這輛試作車由於有先前T-43戰車的經驗,所以進度相當順利。在設計之時有考量到要安裝何種火砲,有考慮過85mm戰車砲可能會不足以應付新型德軍重戰車,而有安裝D-25T 122mm加農砲的考量。所以先完成的幾輛試作車至少有一輛安上了122mm砲,被稱為T-44-122,其他延用85mm砲的試作車則稱為T-44-85。然而事與願違,122mm砲雖然可以安放在砲塔裡,但是過大的砲身造成車身重量不均,砲彈搭載數量有限(JS-228發還少4),最後這個案子便取消,改回原本的85mm砲彈,但也預留日後提升火力的空間(也就是D-10 100mm加農砲的空間餘裕)



(正式量產的T-44)


1944718日,蘇軍高層決議將T-44列入制式裝備,同時要求在哈爾可夫重建的第75戰車工廠月產300,直到大戰結束共生產190輛,1945年結束為止完成了965輛,到1947年結束生產為止,一共生產了1823輛。


File:T-44-100.JPG


(T-44-100)


隨著先前的T-34-100的計畫被取消,100mm加農砲便落到T-44的頭上。莫洛佐夫便以137工程(obyekt 137)”為名進行這項火力提升案。


1945520日,第一輛T-54試作車完成,而且已成功安放D-10 100mm加農砲。爾後設計小組將試作車的砲塔的縫隙修掉拉平變成半卵型砲塔後,便成為大家印象中的T-54



(T54-1)



(T54-2,砲塔後方仍有間隙)


而冷戰時期第一輛讓西方世界驚駭的紅軍戰車,也就此甦醒……



(前東德陸軍的T-55AM)


後續改良與歷史


到了1955年,D-10經過改良,加裝火砲穩定系統Gorizont”與排煙器,獲得了D-10TG的新型號。1956年,性能更加可靠的且安裝雙重火砲穩定系統Tsyklon”D-10T2S安裝在T-54B與改良型T-55上頭。


D-10就在蘇聯裝甲部隊與其他附庸國,以及接受俄國軍援的諸多國家裡,服役了相當長的日子,直到現在還有許多國家操作著T-54/55。在蘇聯,D-10一直到1979年才從第一線退下來。



(芬蘭海軍岸防部隊的100mm岸防砲)


在這些國家當中,芬蘭也是接收T-54/55的國家之一。


但不知是自古以來的國仇家恨,還是北地雄獅打從心底就是要老毛熊難看,芬蘭陸軍的T-54/55有一半都不是以戰車姿態服役。


芬蘭在1960年代開始向蘇聯購買T-54/55,但是T-54並沒有在芬蘭陸軍成軍,反而是把拆下的砲塔交給海軍充當岸防砲使用(100 56 TK in Finnish Navy),而一部分T-55也沒有以原始型態服役太久,砲塔最後也被移除,換上英國的神射手(Marksman SPAAG)防砲系統為芬蘭陸軍效力。



(芬蘭陸軍的"神射手"自走防砲)


更有意思的是,芬蘭後來在2001年向俄羅斯買了相當數量的T-72,而緊接著T-54/552004逐步汰除,看來這批T-72遲早也會被砍頭當自走防砲用。


彈藥


在二戰期間,UOF-412(УОФ-412)高爆破甲榴彈(high-explosive fragmentation)就已經是D-10的主要彈藥,這款彈藥內含15.6 kg (34.39 lbs)F-412高爆炸藥。而作為反戰車砲彈的UBR-412(УБР-412)穿甲高爆榴彈(armour-piercing high-explosive)則是從二戰後期一直伴隨D-1060年代末期。在BR-412砲彈中還有覆帽穿甲高爆榴彈的BR-412B(БР-412Б)BR-412D(БР-412Д)型,這兩款在40年代末期服役,另外也有D-412煙幕彈。


1964年,隨著NII-24 研究局的努力下,新型反戰車砲彈”3UBM6研發完成。


1967年,3BM6高速脫殼穿甲彈正式服役,該砲彈可以在擊破距離2000m209mm均值裝甲,以及60度角傾斜放置的80mm均值裝甲。爾後安裝鎢合金彈蕊的3BM8高速脫殼穿甲彈服役。


至於以錐形裝藥(shaped charge)來破壞戰車裝甲的高爆反戰車榴彈(High-explosive anti-tankHEAT)也陸續被開發出來,從最早的3UBK43BK5M,直到後期的3UBK93BK17M都一應俱全。


到了1980年代,更新的3UBM11彈藥研發完成,3BM25鎢合金翼穩脫殼穿甲彈(armour-piercing fin-stabilized discarding-sabotAPFSDS)成為D-10的新彈藥。


1983年,隨著T–55MT-55AM的火力性能提升計畫中,彈藥裡頭追加了一款砲射式飛彈:9K116-1 Bastion(北約代號將之命名為AT - 10 Stabber”暗殺者),可用來獵殺火砲交戰距離外的敵方戰車,甚至是低空飛行的直升機。


此型反戰車飛彈收納在3UBK10–1的彈筒裡,乍看之下像是普通不過的砲彈,但是一旦發射出來1.5秒後,由雷射標定目標後傳輸指令給飛彈本身,火箭馬達點火噴射燃燒長達6秒,飛彈的飛行時間長達41秒。


飛彈的穿透力是這樣的:


3UBK10-1(9M117 Bastion),可以在4000m之外穿透600m裝甲


3UBK10M-1 (9M117M Kan) 雙重彈頭(tandem warhead),可以在4000m之外穿透650m裝甲


3UBK23-1 (9M117M1 Arkan) 增程雙重彈頭(extended-range tandem warhead),可以在6000m之外穿透750m裝甲。


3UBK23M-1 (9M117M2 Boltok) 增程彈頭(extended-range warhead),可以在6000m之外穿透850m裝甲。


(但這邊有個很奇特的地方是:都沒有寫飛彈的飛行速度…………似乎留了一手)


但是越精密的東西自然脫不了非常昂貴的深淵,所以只能裝備一部分性能提升的T-55M/AM戰車,但是仍然能以未做提升的T-55戰車射擊,但是準頭夠不夠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下接經典名砲:D-10 100mm Gun(其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