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嚇壞我們,巷戰又嚇壞了戰爭。
等到戰爭避無可避的時候,巷戰就成了弱者對付強兵的最佳選擇。但所有人都心如明鏡:巷戰真是"絞肉機",是人類的屠宰場。
交戰雙方這時已無關勝敗,損失都很驚人。
一、格羅茲尼:俄羅斯的顫慄
(Grozny)
俄羅斯正規軍VS車臣武裝反抗軍
時間:1994—1995年,第一次巷戰,1999年12月25日—2000年2月,第二次巷戰
"格洛茲尼Grozny(Гро́зный)” ,在俄文中的意思就是"可怕","恐懼"或者是"威脅"("fearsome", "menacing", or "terrible")的意思,似乎意味著這座首府早以已註定將成為一座嗜血之城,原因是從1818年才建立的格洛茲尼是按照要塞的規格來設計的,藉以達成帝俄對北高加索地區的控制,因此不令人意外地城內的許多舊建築還具有碉堡功能,加上交通動線有如蜘蛛網一般,因此即便遭到侵入,除了讓守軍能發揮易守難攻的戰略效果之外,還有機會可以對外求援。所以,後來在這裡爆發的兩次巷戰,堪稱是越戰後最血腥的戰役,並且在1994年後,格洛茲尼還因此獲得"讓俄羅斯顫慄"的渾名而聞名於世。
據說在第一次格洛斯尼戰役中,俄軍指揮官在篤信數量就是一切的信念下,派遣一個千餘人的團級部隊殺進市區。到最後,"僅剩下一名軍官和10名士兵活著離開";不知道是不信邪還是愚蠢的指揮官完全不照柏林會戰的經驗,派遣26輛坦克進入市區進行支援,結果被車臣武裝份子當開罐練習,同樣從戰車頂部,後方以及側面擊穿,結果擊毀了一共20輛,而且俄軍當地總數高達120輛的裝甲車也就因為對城市作戰的認知不當而損失了102輛。如果這都還嫌不夠,偏激又充滿仇恨的車臣武裝份子甚至將大量的俄軍屍體壘成沙包擋在街頭碉堡前-死去的士兵喪失了最後的尊嚴。
(炎魔托斯確實曾在這裡肆虐過)
五年後,1999年12月25日到2000年2月,又爆發了格洛茲尼第二次戰役。
大概是俄羅斯學乖了,既然上次死的不夠,這一次的兵力對抗,俄羅斯派出12萬人,車臣絡了約3萬人來奉陪。
還是一樣,什麼都沒有改變,就連這座城市的宿命也包括在內,5年後,俄羅斯陣亡士兵的屍體還是一樣像上回一樣再次被污辱;2000年1月24日是第二次格羅茲尼戰役最慘烈的一天,遭受埋伏的俄軍屍橫遍野,冬天又特別冷,屍體都沒有腐爛,所以心懷仇恨的車臣武裝份子就有意無意踏在陣亡官兵的屍體上前進。
(轟炸前(左)與轟炸後(右).整個城市化為灰燼)
自從第二次戰役自1999年耶誕節開始以來,官方報告宣稱俄軍"平均""每天有8人死亡、13人受傷",但是已經嚐到言論自由甜頭的媒體與報紙建議讀者把這些數字擴大10倍,才是比較接近真實的數字。
另外就是狙擊手,造成戰役推進的延遲與障礙;車臣武裝份子的狙擊手和一批國外的激進派穆斯林志願者以狙擊的方式殺了大部分俄軍。整個2000年1月,高達75%的陣亡士兵就死在這些狙擊手槍下,狙擊手們倒也號稱"一槍一命"。一名俄軍士官,儘管違犯軍令和陣地紀律,他還是在他的戰地日記裏寫道:"我旁邊的弟兄一個個的倒下去;每個人的腦袋上都留有小而圓的彈孔......"。1月18日,狙擊手甚至擊斃了俄軍的格羅茲尼前線指揮官馬洛費耶夫少將(Mikhail Yuryevich Malofayev; 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Малофеев),頭部兩槍、背部一槍。而那些志願者們,則於每殺死100名俄軍,就可獲得1萬美元的獎金。
果斷又對地形瞭如指掌的車臣狙擊手星羅散佈於整座城市的陰暗處,車臣武裝份子又將每個狙擊手編列搭配一個RPK機槍手和一個RPG火箭筒射手。這種三人小組在戰術上可以發揮移動迅速,又兼具遠中近三種距離的火力搭配予掩護;有落單的步兵或者砲組,狙擊手來應付;有步兵逆襲,機搶手掩護轉進;有IFV或者APC經過,火箭筒射手就用它們來祭炮;不可不說這種編組實在是街道巷戰的黃金組合。
最後俄軍高層在傷亡沒有下降的情勢下,只好儘可能抽調其他單位大批的狙擊手來應付局面,砲兵則是發揮相當大的勇氣,像柏林會戰一樣從陣線後方推進到幾乎最前方的位置放列,然後對著"只要是可疑的樓頂和樓層"直接開火,總算壓制住車臣狙擊手所造成的"Grozny"。
有人形容格洛茲尼沒有鮮花,在那一場冬天和那一場戰役中,雪花和血花紛紛競相綻放。就西方觀察家認為,尤其是美國人,說他們絕對打不起代價如此昂貴的戰爭-幾乎以一條人命兌換一寸土地。
二、摩加迪休:把會動的都打死
(Battle_of_Mogadishu_(1993)
對抗方:美軍VS索馬利亞人
時間:1993年10月3日
索馬利亞巷戰結束後,很多人只說了一句話:"湯姆大叔也有今天!"但美國人卻說了很多-透過他們的《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影片煽情,充滿了自我辯解,唯獨掩蓋了索馬利亞人的仇美情緒和對這個國際警察的厭惡。這場有史以來時間最短的巷戰,因富有深意而被銘記至今。
起初,美國駐索馬利亞維和部隊只不過是想逮捕艾迪德-摩加迪沙最大一支部族派系武裝的頭目(而索馬利亞已處於無政府狀態中)。行動剛一開始就意外頻頻:從黑鷹飛機沿尼龍繩滑下來的過程中,一個遊騎兵自20米的高處掉了下來,摔死;接著,另一個士兵被自己的槍托撞得滿嘴是血;隨後,尼龍繩磨斷了通訊兵的耳機線,失去了跟指揮部的聯繫。艾迪德倒是很快就逮住了,可車隊沒收到接應信號,遲遲不動。保命的40分鐘就這麼浪費掉。
聽到風聲的艾迪德部族和索馬利亞平民已從各街各巷圍了上來,切斷了美軍的退路。美軍突然想起,艾迪德在本國深得民心。局勢驟然惡化成巷戰。
先是黑鷹61號被一枚火箭筒擊落。這一招可是賓拉登的親授。緊跟著,美軍最丟臉的一幕上演了:由於美指揮官威廉·蓋利森的拙劣,營救黑鷹61號傷員的車隊在距離目標一條街的地方兜來兜去,楞是沒找準北。如果不是這些傷兵運氣好,被後來增援的隊友救走,死亡人數就不只是18。
很快,又一枚火箭筒把黑鷹64號打了下來。受傷的駕駛員杜蘭被艾迪德部族活捉,幸虧有人想起用他交換俘虜,不然,會立刻讓憤怒的索馬利亞人踩扁。在此之前,2名特種士兵自願從直升機下來保護杜蘭,被成百上千的索馬利亞人擊斃-《黑鷹計畫》大肆渲染的,就是這一悲壯情節。
事實上,亂打一氣的索馬利亞人也很悲壯:一些女人抱著嬰兒冷靜地走到美軍車旁,突然舉起手槍射進車窗裏;男人躲在匍匐的女人的屁股後面,槍口從她雙腿間伸出開火;騎著驢和牛趕來參戰的平民絡繹不絕;連五六歲的孩子們也學著大人向遊騎兵射擊,左手握住彈夾後,右手要伸至極限才夠得著扳機。巷戰初始,美軍只打持槍射擊的男人,但很快他們凡是"會動的都打"。只能這樣-美軍殺開血路逃回摩加迪沙基地。
10月4日,在前一天被打死的索馬利亞人的親友拖著64號黑鷹裏的美軍屍首遊街示眾。暴怒場景通過電視震驚全世界。
三、史達林格勒:德蘇的絞肉機
(Battle_of_Stalingrad)
對抗方:德軍VS蘇軍
時間: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
不管正史怎麼說,這場巷戰之所以慘烈得舉世無雙,皆因它關乎兩個極權領袖的面子:史達林定要保住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希特勒定要在這個終結了他閃電戰傳說的地方血洗終結的恥辱。所以,史達林格勒巷戰是由大規模的混亂、瘋狂、血刃、肉搏和一點點的黑色幽默剪輯而成的。
"報告朱可夫將軍!"城南糧倉的近衛步兵第35師師長杜比揚斯基一臉焦急,"情況在不斷變化著。原先,我們在糧倉的上面,德國人在下面。我們剛剛把德國人從下面趕出來,他們卻又爬到了上面。"
1942年10月以來,巷戰用一種瞬息萬變的方式進入了全面膠著狀態。一間房、一個車間、一座水塔、一段鐵路路基,甚至一堵墻、一個地下室和一堆瓦礫,都能引發激烈的爭奪戰。火車站在雙方手中傳來遞去達13次之多。德軍以極大的代價攻下的殘墻斷垣,到夜間又被蘇軍搶了回來。
對死亡的恐懼早被拋到九霄雲外。勢均力敵的雙方面對面地拿著機槍掃射,子彈打光了就拼刺刀,刀斷了就拉響手榴彈同歸於盡。敵我距離不再是用米來丈量,而是用屍體。就算德軍已經佔領了十月革命工廠的一半廠房,但另一半廠房裏,蘇軍的生產照舊進行。坦克和裝甲車一下生產線馬上就開火。
11月11日,德軍司令包路斯將軍發起最後一次進攻,只要前進400米,德軍就能到達伏爾加河突圍。可就在這400米寬的戰線上,雙方士兵都殺得如癡如醉。他們在瓦礫間摔跤,拳打腳踢,手抓牙咬,猶如惡獸撕搏了4天4夜,直到陣地上只剩下污穢不堪的雙眼血紅的其狀如鬼的蘇聯士兵為止。
隨後的嚴冬使饑寒交迫的德軍更加虛弱,但在軍官"紅軍不留活口"的威脅下仍然困鬥,直到1943年2月1日第六軍團指揮官包路斯元帥投降被俘(編注:希特勒不希望包拉斯投降,因此特封他為元帥;包路斯最終還是投降了)。戰爭結束後,在史達林格勒和郊區就埋葬了14萬德軍的屍體。
蘇軍並不僅僅靠鬥狠贏得這次勝利,他們的近戰戰術相當出色,士兵被劃分成配備齊全的獨立戰鬥分隊,每隊有三四輛坦克和一連士兵。電影《大敵當前》透過一名德國軍官(Ed Harrison飾)和一名蘇聯狙擊手(Jude Law飾)的故事描述了這次巷戰,其實,狙擊只是這場戰爭中的小兒科。
四、順化:美軍敗筆的象徵
(Battle_of_Hue)
對抗方:北越軍隊VS南越軍隊+美軍
時間:1968年1月31日—1968年3月
撒在越戰美軍傷口上的鹽,始終是越南的叢林,而非順化巷戰-儘管輿論總把它當成美國在越南戰場上最著名的一次失敗。事實上,美軍在那次巷戰中大獲全勝,但這種勝利完全靠非巷戰的手段獲得。問題就出在這裡:順化巷戰不僅證明了美軍的確是"巷戰弱智";還證明了美軍已墮落為心狠手辣的屠夫。媒體的全程報道暴露了美軍的兇殘,使本國民眾的反戰浪潮迅速白熱化,迫使政府不得不暫停對北越的進攻。作為北越軍發起的"春節攻勢"中最慘不忍睹的一役,順化巷戰成了美軍敗筆的象徵。
順化巷戰從第一天起,就把北越軍隊變成了撲火的飛蛾。
1968年1月的最後一天,北越5個師兵臨城下。毫無準備的南越只留了一個營的兵力駐守順化。然而,有6000多美海軍陸戰隊員正埋伏於周圍的叢林中。
攻克城門花了整整一週的時間。這是歷史上最恐怖的7天7夜。北越士兵被美軍的炮彈、汽油彈和空氣燃料炸彈炸得血肉橫飛、支離破碎。"春節攻勢"的指揮官武元甲和文進勇不得不再調了2個師南下彌補虧空。幾乎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北越軍隊才攻進順化城。他們剛剛開始清洗城中的南越勢力,美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就反攻了-讓美軍耿耿於懷的順化巷戰才算真正到來。
所有磚砌的物體都成了北越士兵的火力點,他們闖入民居,爬上屋頂,躲進水溝或墻後,整個順化成了巨大的碉堡。美軍一入城內就像掉進鐵桶,槍林彈雨從四面八方傾盆而瀉,每一步推進都變得異常艱難。美軍一次次的強攻總被密集的火力困壓於城市邊緣。
雖然北越軍佔盡地利,但老化的武器並沒有造成大規模殺傷。一個叫艾爾弗雷多· 岡薩雷斯的美籍墨西哥裔士兵,因身負重傷仍提著機槍掃滅北越軍火力點直至血盡人亡,此一"壯舉"煽動起美軍的士氣。在付出142條人命的同時,美軍殺死了 4000多北越士兵,屍體鋪滿了城內的街道。
戰鬥持續了3周。到了3月份,終未得手的美軍惱羞成怒,通過海上戰艦向小小的順化發射了8000枚炮彈,徹底摧毀了整個城市。北越部隊被炸得只剩下第三師。這個師後來號稱"戰無不勝"。
五、柏林:最大的巷戰
(Battle_of_Berlin)
對抗方:蘇軍VS德軍
時間:1945年4月26日—1945年5月2日
彌留之際,納粹祈禱上帝再最後眷顧他們一次,讓盟軍而不是蘇聯來結果他們。他們心裏特別害怕,蘇聯人正等著算總賬,絕不會手軟。但上帝並未應允他們。
1945年4月15日,蘇聯人發起了進攻,在柏林城週邊湊攪了11天,一天之中發射了120萬發炮彈,40多萬德國士兵成堆成堆地躺在尼斯河和施普雷河河畔。其中有很多剛剛被徵入伍的15—60歲的平民。蘇軍沒有一絲憐憫。這是場復仇者與絕望者的戰鬥,誰都無所畏懼。百年來規模最大的巷戰開始了。
絕大多數蘇聯士兵都是平生第一次踏進柏林城。他們根本搞不清方向,只知道往前衝,結果,蝗蟲般密密匝匝的子彈撲面而來,把他們成批成批地撂倒。那一天是1945年4月26日。
雖然蘇聯的戰車部隊把城內200多萬幢建築物都轟了個遍,但絲毫沒能削弱來自廢墟的火力。很快,蘇聯人遇到了一個大麻煩,柏林成了坦克的墳墓。這些長驅直入的龐然大物被暗處的反坦克火箭彈和燃燒瓶炸得稀爛,橫亙在狹窄的街道中,阻擋了後面戰車的前進;而步兵沒了戰車的掩護更是寸步難行。大街上根本找不到一個德國人。暴露在光天化日下的士兵既無法單挑德軍以洩恨,又白白成了敵人的活靶。
後來,蘇聯人才知道,為了這次巷戰德國人已經作好了一切準備:每一棟樓都被加固、改裝為防守堡壘;每一扇窗戶都被磚頭堵上,只留下射擊孔。德軍甚至發明了一種彎曲的槍管,以對付拐角處的進攻者。整個柏林城已沒有不穿軍裝的德國男性,連十二三歲的男孩也裹著毫不合身的軍服拿起了比他們還高半個頭的槍。駐守柏林的,是德軍中最死忠的黨衛軍和國民衛隊,他們躲在下水道、殘垣敗壁和屋頂上。由於絕望,他們已經徹底瘋癲,變得窮兇極惡。
然而,蘇軍也同樣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瘋狂狀態。復仇的烈火燒得他們群情難抑。即使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戰友倒在腳下也阻止不了他們前進的步伐。朱可夫將軍立即調整了戰術---戰車部隊化整為零,分散成數個小部隊,與步兵、炮兵和工兵一同組成打擊群和強攻支隊,逐個逐個地攻克德軍的堡壘。士兵把繳獲來的床墊綁在戰車身上,減輕了鐵拳(編注:Panzerfaust)火箭筒對它的打擊。他們還點燃煙霧瓶。在煙霧的掩護下,士兵衝進下水道和大樓裏,與德軍展開了近戰。
那是場怎樣的惡戰!簡直就是一群瘋子在打另一群瘋子,其慘烈程度比史達林格勒巷戰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蘇聯士兵在掐死一個德國士兵後才發現自己的肚子已被挑開,腸子流了一地。昏天黑地的廝殺此起彼伏,剛剛在這個防區結束,又馬上在另一個防區展開。
4月30日希特勒自殺,被納粹蠱惑的德國人卻沒有停手。5月2日,眼見大勢已去的德軍終於在魏丁格將軍的率領下投降。短短6天,蘇軍有10多萬士兵陣亡。
姑且不論艾森豪是如何決定懸兵易北河,最後讓蘇聯單方面進行對柏林發起攻勢,不過從柏林會戰的經驗中可以得知,在柏林會戰初期,德軍憑藉著Panzerfaust發射器的確是狠狠地修理蘇軍一頓,不少的T-34/85型像是被打假的一樣。蘇軍後來又調動步兵單位加強對戰車的掩護,結果蘇軍步兵又被地雷與樓上丟下來的Model 39 grenade與Model 43丟的七葷八素落荒而逃,只剩戰車不知情又孤零零的往前衝,最後不是被德軍用PANZERFAUST就是被Raketenpanzerbchse "Panzerschreck"從頂部,後方以及側面擊穿,運氣好一點的還可以棄車逃生,然後被埋伏的步兵打死,運氣不好的就在T-34裡跟引爆的彈藥一起燒成一把灰(見:http://tw.myblog.yahoo.com/maximilian-wang/article?mid=2662)。
最後蘇聯部隊在傷亡高達近一百萬人之後,終於奪下柏林,用許多被擊毀的T-34達成這個目標。從此之後,戰車不利於巷戰總算成為廣泛的典範,開始成為許多裝甲兵指揮官的共同認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