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a,中文的意思是「羅馬長袍」,是羅馬地位象徵之一的服飾。依年齡、場合、慶典或是喪葬都有不同的長袍要穿著。因為如此,只有具公民權而且要有足夠財力的男性才買得起,女性,奴隸都不可穿。
不過對以軍裝步兵而言,Toga有著另外一個意義,那就是加掛外觀為多孔鋼板,內部各別為可儲放雜物的空隙與被動裝甲塊的M113。
TOGA加掛式被動裝甲(add-on passive armour)於1982年加利利和平行動初次亮相,由拉斐爾武器裝備發展局(RAFAEL Armament Development Authority)設計製造。TOGA設計做為M113的防護強化套件,標榜能防禦以輕(5.56~7.62)重(12.7~14.5)機槍射擊的小口徑穿甲彈。
TOGA被動裝甲是由重量輕外型薄的碳鋼做為支架主結構,架設在M113的兩側與車頭,並裝掛多孔鋼板(上部)與被動裝甲塊(下半部),車頭部分裝甲可左右對開,讓士兵維修動力包見,整個套件全重約800kg。
當子彈朝著TOGA射擊時,其結構會擾亂子彈的運行軌跡,讓動能急速衰退,使子彈無法貫入車體內。
TOGA在設計上標榜可抵禦14.5mm重機槍射擊的穿甲彈。
所謂的「14.5mm重機槍穿甲彈」是前蘇聯(俄羅斯)獨有的KPV重機槍的14.5x114mm子彈之一,雖然現役俄系車輛已不再配備這款機槍,但是以往曾接受蘇聯援助的國家仍有大量裝備此機槍的BTR-60/70/80 (8x8) APC。
(KPV四連裝防空機槍)
(14.5X114mm彈,在機槍中,這已是算機砲級的)
所以這套安裝在M113上的TOGA遇上20mm機砲以上的快砲,依舊會被打成篩子。
RAFAEL以此裝甲為基礎再加以改良,讓M113加掛反應裝甲,並在車頂出入艙口安上裝甲隔艙,而且成效不錯。但是前線官兵在操作加掛這些裝備的M113的時候發現:雖然讓車輛有更強的防護,但是增加的重量剝奪了M113的機動力,也加重傳動系統的耗損,所以這套改良裝甲最後是不了了之。
(車上加裝防彈裝甲隔艙的M113,不難看出增加的重量負擔對扭力桿有多沉重)
以軍之所以不裝更重的裝甲,是因為M113本身就有極限在。一昧的增強防護力只會讓機動力變差,車輛暴露在敵火下的時間更久,甚至引誘敵人就直接搬出重武器攻擊,徒增傷亡之外毫無建樹。
雖然以色列在遙控槍塔/砲塔上有一定的技術底子,但以軍的所有運兵車輛(包括M113)上最多就只有搭載輕機槍(7.62mm)的遙控槍塔,搭載著遙控砲塔的車型自始至終都只在實驗場裡遊走。
(以軍的M113在車長塔上安置7.62機槍,當然也有.50機槍)
之所以不安裝更具威力的遙控砲塔,是有原因在的:
要車輛指揮官明白自己開的是運兵車,不是重砲堅甲耐得起打的戰車。
即便是後來的重甲APC也是比照處理,只安裝充其量壓制敵人的輕型火力,而不加裝大型遙控砲塔。
(不加掛長袍裝甲的M113,會在車身周圍安置沙包)
因為當一輛運兵車輛上頭的火力投射能力越可觀,反而會讓現場指揮官將這輛「火力投射能力驚人」的運兵車當成戰車的替代品,而將此車留在前線繼續投射火力,而忘了和後方單位協調火力支援。
若是這輛臨時賦予火力投射任務的運兵車因為防禦部分本身就有極限在,而被敵人集火摧毀………………那麼隨著車輛一起陪葬的士兵,要和誰索取賠償?
(以軍M113也有安置拖式飛彈發射器的自力改型)
與其將運兵車輛裝上槍塔,誘使指揮官錯覺,因而將此車當成火力支援載具,卻造成「應注意而未注意」,也就是明明防護有極限還把它當成「攻堅載具」,結果造成被集火摧毀的無謂傷亡……那還不如直接律定好每一種車輛的專責與武裝配置,讓指揮官明白:運兵車就是運兵車,裝機槍就好,把人送到定點放下就立刻拉走,戰車就是戰車,火砲裝甲為優先,隨時聽命機動,協助步兵攻堅。
(步兵若是開艙頂瞭望警戒,一定要穿上防破片衣)
不是什麼東西裝了砲塔就可以當火力支援載具用,皮不夠厚,不夠份量,離火線遠點才能保命。
http://en.wikipedia.org/wiki/Toga
http://en.wikipedia.org/wiki/Variants_of_the_M113_armored_personnel_carrier
http://www.army-guide.com/eng/product3317.html
http://www.army-guide.com/eng/product3857.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