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要從下面這張照片跟一則關於諾曼地登陸的故事說起。


 


雖然俺姓王,但是今天不賣瓜;俺想自誇的是,這上面的照片其實是有那麼一點玄機的。


而這個玄機,是自從諾曼地灘頭被選為登陸區之後,首先展開的情報作業就包括對該地區的水文環境調查;以前戒嚴時代中,有規定管制的海岸區是不得拍照的,這跟諾曼地灘頭的故事也有些關係。[]


基本上負責調查的英國蛙人已經來來回回從英國出發到諾曼地灘頭好幾回了,我是不知道是哪個白痴說從潛艇釋放特戰人員進行兩棲式登陸滲透是海豹部隊的創舉,或者被一般認定是馬辛科大師的傑作,然而在這個嘴炮打響之前,英國蛙人就已經這麼玩了。


蛙人費盡千辛萬苦冒著生命危險潛伏到沙灘上;希特勒下令只要是抓獲間諜可不經審判就地槍決,而盟軍蛙人跟傘兵都在此範圍內。英國蛙人利用夜色的保護潛伏到沙灘上只要作一件事情,就是挖一桶沙回去。


有人會想,"這簡單~,誰不會?"所謂的網路世代,又稱為"S世代"最大的悲哀就是往往只會望文生義,看到挖一桶沙,就覺得這個誰都會,連個別的S世代都很行的一件事。


然而問題是,如果這一桶沙是在:


·  到處都有地雷的海灘上,


·  甚至有低絆鐵絲網,一種寬11.5公尺,高2050公分又以高度分為三進,上面裝有利用M24/M39手榴彈改裝的軌雷或者加上裝了小時頭的鐵罐,


·  以及不超過200公尺處有MG34/42機槍陣地,伴隨大批戒哨人力與強力探照燈,


·  另外在沙灘300800公尺後方有數個小型迫炮陣地,數公里後方則有中/重型榴砲陣地,只要一通電話,隨時都能給予灘頭"極度熱烈的歡迎"...


 


的海灘上挖的,不知道S世代被派去挖會有幾個,還可以被檢到比較稍微完整一點的屍塊~??


而英國蛙人挖的沙子,卻必須是潮線後,濱線前的區域裡挖到的;潮線就是當時海浪能打到沙灘上最遠的位置,而濱線,就是海岸沙灘的最後方,通常MG34/42機槍也就架設在這條線上作著沉默地等待,等待那把目標作成絞肉的那一刻。


當然我還是很歡迎有人會覺得挖這桶沙,很容易;因為腦殘,就是腦殘。


而蛙人,不僅僅要掌握時間挖好沙之後,再利用退潮的力量溜回英國,把密封罐中的沙交給地質人員進行研究。


研究什麼?


研究沙子當中的含水量;水量高於一定的百分比,參三才能計畫某個灘頭"可加派輪型車輛進行支援",不然就只能靠盟軍步兵的兩條腿,支撐著全身多而無當的裝備重量在鬆軟的沙灘上為自己的老命作最殘忍而又無助的掙扎,直到自己的身體被7.92毛瑟子彈打穿或者被砲彈地雷撕裂開為止。


所以上面的照片,唯一跟諾曼地登陸有共同之處,


就是沙子。


大家都知道跨越地質鬆軟的地方,往往是履帶車輛要比輪型車輛佔更大與更多的優勢;俄羅斯的平原例外,那個用一湯匙的雨水就能交換到三桶泥巴的地方確實造成德軍裝甲部隊最大的痛苦與苦難,但是俄羅斯戰車採用更寬的履帶,就避免了德軍戰車採用比較窄履帶所得到的災難。也就是說,除了履帶更能夠讓車輛在鬆軟的地區行動之外,更寬的履帶,則是讓車輛在更鬆軟的地區長驅直入的保證。


然而俄羅斯平原到了冬天,只要是具備抗寒裝置與設備的車輛,就可以把巨大的平原當作是海洋一樣,朝向各方面前進,而公路,則淪為前進的概略性指引。


在中東與北非的沙漠,或者是在沙漠,也等同上面的道理,儘管沙漠中有爆洪,也就是說來就來的大洪水,但是那都是基於季節所形成的現象,不僅僅可預期,也可評估,並且不難克服;如果是乾河床上發生的暴洪,水量大卻不深,可免去招喚工兵前來支援的不便,等水流開始趨緩之後,河岸兩邊做好車輛前進指引與牽引措施即可。


但是在一般沙地上,履帶車輛,尤其是進行戰鬥任務與戰鬥支援任務的車輛,都需要借助於履帶的寬度,才可避免車輛下陷的窘境;即便是輪型車輛,最好的選擇也只有增加胎面積而非增加輪直徑,儘管戰鬥用輪型車輛的輪寬已經是設計下所出現的最佳巧思與考量,但是大自然的偉大,並不是人類頭殼裡一個重達一公斤多的一坨蛋白質作用後可以超越的。


也就是說不想要讓車輛陷入地質中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別人看不到一個輪子外觀像個大兵乓球的車輛並且不予以摧毀,那也是不可能的,或者要別人看不到一輛輪子多的像毛毛蟲的腳一樣的車輛所以起的揚塵[註一],那更是完全沒有可能。


因此輪型車輛,註定對沙灘也好,沙漠也好,鬆軟的地質地區也好,完全只能當作柿子挑軟的吃,一方面看地質的穩定程度,一方面看自己的馬推比;馬推比高的輪型車輛,也是註定完完全全沒有可能擔任戰鬥/戰鬥支援車輛的資格,頂多只能擔任戰術突擊/情報偵蒐用載具,而這一點,也就注定距離獲頒勳章的距離不是變的更遠,不然有超過9成的機率是,"身後追贈"。


而說到這裡,我還是得強調,在公路交通系統發達,以及還沒有遭到大幅度嚴重破壞的情形下,就機動防衛作戰,輪型戰鬥車輛確實會有某些戰術上或者戰略上的優勢,但是在公路交通系統不是沒有就是落後的地區,或者交通系統已經遭到嚴重摧毀,甚至在戰鬥對幹的情形下,輪型車輛,除了沒有價值可言之外,就是等同羞愧這兩個字;連自保的能力都不夠!


當大部分的人都在看好以色列陸軍的裝甲部隊與發展的時候,卻都沒有想過,以色列卻對輪型車輛的興趣,除了卡車或者勤務用車輛之外,幾乎是冷感的程度?[註二]


當然這不是Namer IFV會是履帶車輛而非輪型車輛的發展因素,只因為以色列人對輪型車輛的極限了若指掌,而是以色列不僅僅身處于四戰之地,所見,所聞,所及之處,都是沙漠;雖然公路交通系統很先進,但是並不發達,並且很容易遭到轟炸或者人為破壞,這樣的條件對於輪型車輛而言,不僅僅是個很大的惡夢,也會因此增加工兵與其他後勤單位嚴重的勤務/任務負荷。


既然身為以色列的戰略矛頭當中所謂刃的部分,自然Namer也要具備與擔任矛尖的馳車維持相同對等的機動性與越野能力,除了自裝甲部隊突穿敵方之後,Namer IFV要擔任維持與擴大敵方陣地的責任之外,也要能夠在高難度與高強度的城鎮作戰中存活,而基於這一點,Namer IFV才具備全世界最誇張的防護力,否則三下五去二,一發RPG就灌頂開竅,害的Namer一車12個人都燒成灰,未免在規劃與設計上過於為德不卒。


但是防護力這一點上就讓問題回到原點,也就是車重與機動力的矛盾。雖然這個矛盾可以用引擎的輸出力量來盡可能達到平衡,但是如果要讓輸出的力量有更好的表現,除了輸出的傳動部位之外,看來不起眼的懸吊系統,也是一個重要的靈魂關鍵。


懸吊的功能一般被認定是維持車輛在行進下的穩定,也就是維持駕乘時的舒適度,其實不是的,懸吊的作用與功能是讓車輛的接地部分能夠充分發揮動力的傳導,以及維持車輛重心不要過度的偏移,不管是在包括產生慣性下改變前進方向,或者是對慣性進行抗衡。


說個題外話,4WD車輛之所以可以在彎道上以比較小,甚至小一半以上的馬力輸出值贏過FR車輛的原因就是因為除了四個輪子都在輸出馬力,而FR不僅僅只有兩個輪子進行輸出動力之外,還必須兼顧自己的穩定性而減少輸出值;4WD車輛如果還具備主動式懸吊,也就是說採用水銀管作為平衡儀,並且依照水銀偏向後的質量改變增加對傾角的補償,把重心偏移回來,也等同強制離心力比較小的那一側輪子強制接地,會間接補償動力輸出流失的部分;這對轉彎的時候穩定動力的輸出不無小補以外,也可以增加轉彎時候的某種循跡安全性。


以前的GP摩托車大賽中就出現過微電腦主動式懸吊的賽車,特性就是在感應到車體的傾協角超過一定的角度之後,會以強制氣壓方式使後搖臂懸吊進行伸舉;一般都是還在收縮的情形下。這一措施的好處就是強制後輪貼地,主要是接地的範圍不會有偏移,甚至發生被稱為"high-side"的失控引發事故。


當然具有這種裝置的賽車不僅僅順利完成這場比賽,也拿下不錯的成績,並且,也被大會注意到而要求強制拆除禁止再度使用以免影響比賽公平性...


然而懸吊還有個很奇妙的功能,就是車身的質量其實在懸吊的伸舉與收縮之間被抵銷一部分,如果沒有懸吊將車身質量作吸收與轉移,在同樣的重量下,不管是靜止與運動,接地的壓力可是會有差別的。


 


例如以大象來說,大象雖然腳掌的骨頭有接地,但是腳掌下的柔韌的組織卻將大象的體重作無止進的吸收與傳導,因此即使大象體重重達數噸,卻也可以通過樹林卻不會將乾枯的小樹枝踩出折斷的噪音;我們可以說大象腳掌下的組織就是大象天生的懸吊。


同樣的道理,我們看到上面的圖片中,Namer IFV能夠直挺挺地處於沙地之中,並不全然是履帶寬度的作用,讓重量分攤在履帶的接地面積上;如果是這樣,不只是路輪軸會因為重量與震動的之間的質量變化而先斷裂,履帶也會因為重量造成的壓力而破裂。


另外一個例子,比如說從接地壓力看,一般說來大約是身高1.8米中等體格的男性,就像是在下我,平均接地壓力也有8/每平方英吋,可是,M1艾布蘭戰車的接地壓力卻只有我的一倍,15磅/每平方英吋,但是,M1艾布蘭戰車重達67噸,而我只有區區78公斤;馳車 MkI/III的接地壓力大約是1010.6每平方吋(http://www.historyofwar.org/articles/weapons_merkava.html)


所以我們以為像戰車這樣笨重的車輛,如果不是因為從設計上採用懸吊的結構與加寬履帶的寬度,遇到鬆軟的地質,戰車也是免不了要面對下沉的命運;德軍當初採用比較窄的履帶因素主要是提升戰車的行進速度與行進間的操控性,盡可能用比較高的速度接敵,以移動來增加敵方擊中的困難之外,也可以用比較近的距離擊毀目標,尤其主砲口徑與威力也比較小的時候。這一點在西歐戰場上完全得到證實;遇到厚重的馬蒂達戰車,則後退將其引誘到Flak18高平兩用砲的範圍內與以狙殺摧毀即可,但是這一套,碰到俄羅斯的泥將軍,就什麼都不用再說了。


但是以色列人,嗯~,其實就很多的規格上來說,我們所能見到的資料與數據都不見得是真實的,前面提到馳車的接地壓力才十磅,我其實也不太完全相信,更不要說M1戰車才只有15磅;該加個多少才是合理數據其實並非那麼絕對重要,或者就直接採信也可以,因為,這都是反戰車地雷設計師跟製造商要頭痛的問題,而我們,只要注意到以色列人沒有說的什麼。


OK,下面的圖是黑貓大的收藏,左邊是Academy牌的馳車底盤模型,右邊是HOBBY BOSS牌的遲車底盤模型:


 


不難發覺基本上從路輪搖臂的固定座上就可以發現,這兩個底盤當中要嘛就是通通都是錯的,要嘛就是有一個是說謊;我們從公佈的說法上得知馳車採用的是螺旋簧懸吊。


所謂螺旋簧懸吊,沒看過的請舉手?


不敢舉手是吧?很好,因為舉手的人會被我綁起來塞到那台陷入沙土中的戰車履帶下方當自力救濟的填充料~!


基本上要我相信這重達60噸以上的馳車能夠被幾根螺旋彈簧撐的起來,我跟你講,我比較,也寧可相信這世界上有鬼!而且我還真的見過鬼,並且我還見過好幾次,甚至我家還有一隻史瓦吉[註三]


因為軍用的螺旋簧筒是比較簡單的,馳車的簧筒就是這麼簡單:



有沒有發現簧筒裡面什麼都沒有~?


比起台灣自產塑膠殼小車所用的螺旋簧筒,馳車的簧筒結構簡直是,不知道該用台灣新聞節目中名嘴最肏它媽屄央的外行觀點來認定是粗製濫造,還是用軍事觀點上的"簡單就是美"來認定這是種很了不起的設計?台灣自產的塑膠殼小車所使用的簧筒可都還有根油壓臂被包含在裡面喔~!


這根油壓臂的目的是當外層的螺旋簧開始收縮的時候,不要讓彈簧收縮的速度與範圍過快過大過多;有人認為自己榮獲最佳馬路農業青年的原因不外乎車太老太爛,路太不平太爛,輪胎太便宜太爛,而不會想到是懸吊太老太久沒換,以及自己太賤太愛亂催亂撇亂尬!


當懸吊老化的時候,油壓臂當中的油封早就破損,把裡面的液壓油不是像"小孩噴過溪"[台語],就是像"老人滴到鞋"[台語]這樣漏光光,或者沒破沒漏,但是油也已經老化到沒作用,因此當過彎的時候,或者高速直行緊急煞車的時候,懸吊的收縮範圍過了頭,或者伸舉作用遲緩導致重心的偏移,想要不去急診室獲頒頭銜領奬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恁伯去年中元節晚上犁田是因為喝多了,跟懸吊無關嘿~!


然而在台灣生活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摩托車店的密集度幾乎跟便利商店一樣多,懸吊想換就換,也沒多少又不貴;那些改成什麼有氮氣瓶的懸吊,我還是得用毫不保留也毫不後悔的立場說,那是種白痴的行為;氣封跟油封的壽命如何不可知,不過我是知道液壓油壽命不常,而且對於小車來說,第一個要把中柱拆掉,第二個是要加長,但是又不能因為延伸之後阻尼變軟,第三個是價格又貴,第四個是改了以後,真的能發揮性能的沒幾個;都嘛到各論壇上當嘴炮說海放了紅牌。


基於海放這一點,第一個是有沒有海放都是自己說的,第二個是運氣好居然還能活著回來上網嘴炮,第三個是就算再怎麼真的很快也只能趕上自己頭七,對這個社會來說不過只是死了個小屁孩;炮沒打過幾次尻槍常常有,然後就是死了,害的當年自己老頭中出也只是白幹一場。


而馳車的簧筒裡,說穿了,似乎連個屁也沒有,用大約直徑一吋半粗大的鐵條繞成螺旋狀抵在路輪的搖臂上,隨時因應路況進行收縮,維持車身的平穩,提高主砲與其他武器射擊的精準度。這其實有兩種可能,就是簧桶內還是有根油壓臂,只是簧圈太密集,我們看不到,而最大的可能,就是純粹簧圈,這樣讓成本壓到最低,才合乎軍事經濟學。以色列會從馳車MkIV演化Namer出來,也是基於軍事經濟學,至少底盤與動力包等等組件不用另闢生產線,也不用多聘請製造員。


如果台灣也想把不那麼勇的老虎改成IFV也是可以的,反正上面用美耐板漆成軍綠迷彩再挖幾個槍孔也算是種軍事經濟學下的架構:不僅僅開發便宜,連上面的人命都超級一個不值錢~!!


然而只靠簧圈的收縮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有收縮,就要有伸舉,否則收縮就會收縮到機件的最大極限,也就失去再收縮的功能,但是最大的疑惑就是以上面的底盤模型來看,如果是左邊的對稱式固定座,表示每個固定座當中都有個扭力簧圈;扭力簧圈沒看過的舉手?


你確定你敢舉起手說沒看過?那台陷入沙土中的戰車在等你喔!


扭力簧圈經常出現在捕鼠板上,就是那個"啪"的一下讓金屬臂夾著老鼠的脖子不放的彈簧:


 


也就是說路輪的搖臂可以看作,或者是裡面隱含扭力簧,讓螺旋簧抵著會反彈一端,而另外一端則維持蓄能,讓路輪搖臂具有伸舉的主動作用。雖然某個觀點上來看扭力簧跟扭力棒幾乎是一樣的原理,但是就結構與成本上來看,如果Academy底盤下的搖臂固定座只有那麼大,那表示扭力簧體本身應該是相當的粗大,才足夠儲蓄能量進行主動伸舉,否則只能讓固定座兼任為簧體直徑比較小的扭力簧筒,但是明顯地不夠長,因此沒有可能。


然而比較可能的方法,就是同樣採用螺旋簧筒,但那是表面上看的到部分,而HOBBY BOSS的模型,則是呈現典型採用扭力棒的底盤;搖臂的固定座是錯位的。因為扭力的大小與扭距是有一定的關係,這個要先從扭力棒的優點說起,首先扭力棒的優點就是它結構簡單;它就是一根可以扭轉的金屬棒,第二個它佔用的車內空間最小,只需要車底下兩吋不到或者指多一點點的厚度空間,第三個它的維修保養與調整設定也比較容易;前面提到的扭力簧,如果真的採用扭力簧,底盤左右兩側內部空間先不先就被吃掉各5吋,如果簧體粗大的話。然而就這一點,我個人也認為以色列不會採用這個設計與結構,因為那會嚴重排擠砲塔弔籃的空間,這對經驗豐富的以色列裝甲部隊來說,會是個不可原諒與接受的錯誤。


雖然說扭力棒的問題什麼沒有就是貴,但是就一次性經濟以及加上量產後單價下降的原則來看,沒有理由不採用扭力棒,而且扭力棒之所以大行其道並非完全是它具備良好的彈性以至於在懸吊中的表現具備良好的主動伸舉特性,最重要的是,


 


扭力棒跟戰鬥弔籃最合得來!!


 


如果說Academy的做法"也是採用扭力棒;沒辦法,這年頭網路上什麼沒有,用硬掰硬抝達到性高潮的腦殘很多,所以我只好這樣假設。假如是這樣,那會有兩個可能,第一個,扭力棒會很短,各佔車底盤左右一定的長度比例。第二個扭力棒會很粗,是因為單一一根扭力棒不能做兩端的對扭;扭力的形成在於有一端是支點,然後透過軸心式的旋轉產生扭力,這也就是為什麼HOBBY BOSS的底盤上固定座是錯位的。第三個是,如果扭力棒又短有粗,那麼它的角動量就一定很有限,換句話說,它會不收縮,還非常會伸舉,就算告過石頭,也馬上就會挺伸,而這又有兩個好處,一個是把壓過去的石頭立刻往旁邊彈出,不管旁邊有協同的步兵還是油罐車,通通馬上打死打爆,另外一個就是壓過比較高的障礙物後挺伸,然後讓車體失去重心;從哪邊壓過,就往另外一邊翻過去!


至於為什麼馳車要說它自己是螺旋簧懸吊?


因為"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雖然說我不可能真的知道以色列軍方之所以用螺旋簧懸吊來掩飾真正性能的因素,但是我個人倒是有個偏見,就是不管週邊阿拉伯國家會不會,能不能,或者想不想自製武器,總之過分宣揚自己的武器性能,就是擺明邀請大家一起參加軍備競賽的邀請函,這在策略上就對自己沒有好處;當然以色列人沒講的或者不提的,還包括Namer IFV的頂部裝甲厚度;都沒有人覺得很奇怪,Namer沒有砲塔也能重達60噸是一件很怪異的事還是說我跟黑貓大都太G8了連這個都注意到?


 


[]後來解開到底可否放任輪型車輛支援灘頭的秘密反而是一份1930年代晚期的月歷解開謎底。月歷上的古典正妹在沙灘上對著鏡頭巧笑倩兮,身後則是一輛汽車;情報官從該款汽車的輪徑上推算出輪子陷入沙地的深度,得出諾曼地夏季的沙子密度是足夠支撐輪型車輛的決定。


這也不能說蛙人們都白忙了,必經挖回來的沙子還是有其意義的;我們可以慶幸做了一百件白功也不可能原諒自己只有那麼一回的偷懶與疏失,尤其後果正報應在這一點上。


[註一]多輪車輛的設計是針對在外星探索的環境下遭遇到崎嶇地形時,可以發揮更好的機動性,一方面增加通過地面的能力,一方面平均分攤重量,一方面多點式懸吊也更能夠維持車身的平穩程度,雖然上面不載人,但是載運的電腦有時候對顛簸的承受力不會比飽受暈車之苦的乘客好到哪裡去。


至於那種把輪子設計成乒乓球狀的概念則是比較早月球車設計想法,但是因為受限於火箭的載運能力不足,所以只好放棄。


基本上輪行甲車的多輪設計主要是為了分攤重量,但是輪子越多,所能揚起的沙塵量當然就成正比,雖然說從揚塵的形狀可以分出來襲的是徒步的步兵,還是戰甲車;車輛揚起的沙塵比較高而比較尖銳,但是輪型車輛能揚起的沙塵,可要比履帶車輛還要再高一些多一些。


[註二]根據http://en.wikipedia.org/wiki/Stryker#Potential_customers的說法指出,"Israel has received three Stryker variants for trials, the first of which were vehicles from early production and did not include add-on armor. A 2004 article in the Jerusalem Post cited an unnamed military source who said the deal was "buried for good", and speculated that the Stryker was not chosen due to a number of shortcomings. In 2008, the IDF began receiving the locally designed and produced Namer heavy armored personnel carriers instead."


[註三]請見:


該給它起什麼名字?


睡覺之前喝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