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戰車的機動力,絕大多數的人一定,也絕對只看:極速極速、還是極速


然後就會看到一群人在吵哪個快就是哪個好…………


 


比較會注意的,那就是多看:引擎馬力、變速箱。


然後又會看到一群人好像是車輛改裝大師上身,開始吵著要換哪種動力包件…………


 


稍微再注意一點的,那就是再多看:推重比(也稱馬推比),以及變速箱的齒輪比。


然後就會有人再一次陷入數字迷思裡爬不出來………


 


每次看到上頭那一些我就真的笑到打滾,心想:


這又不是改裝車大作戰,有這麼好吵喔。



(因為吵半天都不是你們在修在開啊)


 


已經成精的,才會注意避震系統的形式、履帶的寬度……


 


但不管如何,這些都只是帳面上表現的機動力。


在這裏我稱之為"表機動力",這些是既定的。


這些數字再怎麼漂亮,性能再怎麼亮眼,車子不會自己動。


人要上車啟動引擎,變速箱入檔,放離合器踩油門,車才會動


(嘴砲不用來跟我說無人操控車輛)



 


在這裡還是要先說幾句:


看戰車性能,不用看道路極速,因為他不是在零點零幾秒上爭排名順位的場地賽車。


看戰車性能,不用看道路極速,因為他不用在山路上甩尾殺彎。


 



已故的塔爾爺爺在主導馳車設計與量產之時,提出了個頗值得玩味的觀點:


戰車真正的機動力,取決在防禦力。


乍聽之下,裝甲(防禦力)和動力系統(機動力)是有一好沒兩好,但是塔爾爺爺之所以這樣說其實有些道理。


歷經了數次以阿戰爭的塔爾爺爺以自己的實戰資歷的建言:


戰車需要的是戰場機動力,也就是在陣地、掩體之間的短程衝刺移動,長距離奔襲其實很少用上。


如果單只為了將機動力提升到最極限,而在設計上犧牲了裝甲,那就會一併犧牲掉火力。


裝甲不夠厚、不夠紮實,裡頭的成員就不能安心,只能窩在陣地裡躊躇不前,連動都不敢動。



裝甲車輛的裝甲是車輛結構的一部分,也可以說,裝甲就是車體的骨架。因為:火砲的後座力不只是靠駐退系統,而是整個車身與避震系統都一併承擔。


骨架/結構如果不夠強韌,就不能搭載大口徑火砲,更遑論直射/速射砲。


如果連自身的火砲後座力都無法承受,就不要去想這傢伙能防什麼戰防武器!


所以有台車如果才打個幾發,整個車身就震個七零八落只剩骨架,還是隨便開開,在野地上才晃顛個幾下,回頭一檢查就發現這頭裂那邊崩,裡頭散外頭爛的話…………

我不曉得這台車會有什麼戰力可言,丟進廢料場重鑄吧。




裝甲厚重,光是在觀感上就會給敵人震懾,會猶豫若送上一發RPG後會不會不痛不癢,以火砲回敬。

裝甲紮實些(紮實與厚重並不相同),操作的裝甲兵自己會比較安心。


知道自己皮粗肉硬,駕駛就會放大膽大踩油門讓車輛全速奔出,裝填手能專心裝填砲彈,砲手會放大膽讓砲塔對著敵火方向,擋開砲火的同時全力還擊,車長就會更果決的指揮成員並帶領夥伴衝鋒。



完成一趟任務回來,下了車,一看!


砲塔前頭左右、車頭上怎麼淨是些小窟窿,有些怎麼被燻黑了,怎麼還有幾根「鋼釘」扎進裝甲塊裡頭咧……………


喔,原來剛剛一路上的「叮叮噹噹」、「敲鑼打鼓」就是這麼一回事


沒事沒事,擦一擦,準備扳手、向整備班招呼卡車,把新的裝甲塊換上又可以出發了


 


當然要有紮實防禦力加持的機動力,動力系統確實要夠可靠才行。


記住,是夠可靠,不是夠新潮。



戰車的總體能力,研發口袋的深度雖是一回事,但是一分錢一分力都毫不浪費的整合起來加倍利用再利用,以及能不能切實汲取前一次教訓所留存的寶貴經驗而設計出真正符合國土防衛需求的車輛,才是最重要的「這一回事」。



還有一點…………


這些車輛要交給體認到每個士兵都是無可取代,而切實操練其成員之體能耐力的軍隊來妥善運用與保養,才有發揮實力的機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