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ggitt Defense System除了製造了前文所提的”120公厘緊緻自動裝填系統(120mm Compact Autoloader)”之外,還有一款比較緊緻的裝填系統。
雖然在公司網頁上命名為”120公厘緊緻自動彈艙(120mm Compact Automatic Magazine)”,但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是與前文相同的自動裝填系統,但為求裝填速度,而選擇彈頭朝前的置放方式。
這兩個系統的零件是一樣的,只有進彈機制與運作方向做更動。換句話說,”緊緻自動彈艙”換個擺放方位,加個彈藥抓取系統,就是”緊緻自動裝填系統”。
看來,美軍似乎在考量”哪一種比較適合目前以及未來的需求”。
或者悄悄的編列在下一期年度的預算裡進行測試。
此文以原文(http://mdswebmaster.com/UK/MDS2008/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363&Itemid=236)改寫
Meggitt Defense Systems最新研製的”緊緻自動彈艙”,最大裝彈量共34發120mm戰車各式砲彈。環狀排列的34枚砲彈有各自獨立的儲放艙,除了儲放彈藥/保護彈藥的最基本功能,也讓彈藥有著較穩定的位置,讓彈藥抓取裝置驅動彈藥送入砲尾。
(截至目前為止,其他的自動裝填系統為求攜彈量,並沒有特別再為彈藥設置個別獨立的儲彈艙,不管是法國的雷克勒、日本的90式、俄國的T-64/72/80/90都沒有。而這個還在測試階段的裝填系統倒是頭一遭)
因為不管是”緊緻自動裝填系統”還是現在所提的”緊緻自動彈艙”也罷,設計的要求就是直接置放在M1砲塔後部彷彿是早就準備好的龐大空間內,無須再更動砲塔後部的佈局。而原本必須由裝填手按鈕開關的大型抗炸閘門,也會隨著這個自動裝填系統而不復存。取而代之的是選擇鈕與小型的彈藥輸送艙門(View video)。
(2003年,在伊拉克的海軍陸戰隊M1A1)
而安裝這系統的M1的外型,不會與純粹人力裝填的M1有所不同(M1的砲塔空間餘裕可能是現今主力戰車中最大的,雖然比起馳車這頭戰車中的怪獸還差了些,馳車內部的空間運用已經到了極盡所能的地步)。
因為砲塔頂部的洩壓板依舊保留,以維護砲塔儲彈區不會因為遭敵砲彈命中而誘爆,進而傷害到砲塔內部成員。不過因為安置自動裝填系統之故,M1的儲彈量會降至34枚,相較於原本”純”人力裝填的M1少了足足6枚,若要補足到與傳統M1相同彈數的話,裝填手腳邊位置就得設置直立式即用儲彈區(這個儲彈區可能就只有簡單的鐵架子來固定彈藥),而且絕對要大於6枚的儲彈量。
若真的要以這種方式來補足彈藥數量,恐怕沒有多少裝甲兵能忍受(雖然戰車本身就很危險,不論敵我)。
撇開彈數短少不說,以往必須靠裝填手來記住砲彈還剩下多少的問題(在戰鬥中不要指望砲手和車長會算還剩多少砲彈),現在也能讓砲手與車長一目了然。砲手在選擇彈種時,內部的計算機也會將彈藥彈種還所剩下多少一併紀錄起來。而且不只是砲手,車長也會看到”剩下幾發砲彈”,更少不了一旁注意狀況的裝填手。
與前文所寫的緊緻自動裝填系統相同,該系統的彈藥固定器是以雙列鍊條並行以移動彈藥,並以抓溝固定彈藥前後端。因為沒有像前一個系統那樣多出一個”全動式彈藥抓取器”,所以彈藥的擺放方式依照傳統”彈頭朝前”,直接讓彈頭直接送入砲尾備射。
因為省卻”全動式彈藥抓取器”,裝填的間隔也隨之縮短。
自動裝填系統的裝填最高速可以讓M256達到”一分鐘15發”的”速射”。
乍聽之下是很可怕的壓制火力,但實際上若M1真以這種速度射擊,兩分鐘就會把系統內所有砲彈打完。
再者,戰車砲不是拿來這樣浪費的!
若真有這種笨蛋組員把戰車砲當機關槍來射,不要說先被同隊的"圍爐”,連最開始負責訓練他們的教官助教,一聽到這種蠢事絕對從大老遠飛來把它們的資格章拔掉,甚至是拔階,全部降格作勤務兵,連步槍都不准拿。
當然,備份的手動裝填模式還是少不了的。
若系統故障,裝填手就得拉動手柄將砲彈送入砲尾完成半自動裝填作業。
只是這樣一搞,一枚砲彈裝填完成可能就要拉長到6~7秒,若再加上故障排除作業,那更讓人欲哭無淚。
但截至目前為止,這兩個系統都沒有公布要從哪裡進行彈藥再裝填作業,是從砲塔頂,還是砲塔尾,目前沒有定案。但從每個彈藥都有一個獨立儲彈室可以安放的樣子看來,從砲塔尾部進行再裝填的可能性較高。
(中右與底下的圖,就是這公司測試的另一組自動裝填系統)
Meggitt Defense System緊緻自動彈艙規格
系統本體重量:944lbs(約429kg)
長/寬/高(吋):44.50/68.30/25.94(相當於113.03cm/173.49cm/65.89cm)
結語
不管是前文所提的”緊緻自動裝填系統”也好,還是現在所提的”緊緻自動彈艙”也罷,在空間侷促的戰車裡自動裝填系統的裝填彈藥量比傳統人力裝填的儲彈量還少,是不爭的事實。
撇開遲早會面對的系統故障,裝填手必須以比傳統方式更累人的進彈方式來送入砲彈不說,較少的彈藥量,致使每一枚砲彈都必須妥善運用,也代表著瞄準系統總成必須更加精準到讓砲彈達到”One Shot,One Kill”的境界。
(M1128 MGS可能是目前美軍唯一量產化的自動裝填系統)
美國陸軍雖然對自動裝填系統的研製與測試已有相當的時日(自二戰結束的一連串測試就已有相當成就),但對於自動裝填系統的興趣,並不像同樣面臨少子化的國家這麼熱衷,相反的還相當漠視。直到現在,確定量產的陸上自動裝填系統,也只有史崔克的M1128 Mobile Gun System (MGS)。
而這個情況,也同樣發生在英國這個現在正在裁軍的國家裡。英國對於自動裝填系統也是採取漠視的態度,說難聽話應該叫”不屑一顧”。
回到那一台被發現,或是刻意給人發現的CATT-B,對於這個大到誇張的砲塔,我自己是這麼斷言,也是我的獨斷:
美國人不會只為了測試”自動裝填系統”而做出這麼巨大的砲塔,而是為了預留安置其他系統所刻意預留的空間。
空間大,就有餘裕縮小精緻化。
我對於那個包在巨大砲塔裡,還未浮出檯面的”新型瞄準系統總成(或者稱之為目標持續鎖定系統,或是更聳動的先行獵殺系統總成)”以及隨之搭配的”砲塔穩定系統總成”、”砲身俯仰方向系統總成”、”砲身駐退複進系統”還比較感興趣。
再者,與其要我去寄望全自動裝填系統不故障,我寧可相信我面前一位願意鍛鍊自己的體力耐力抗壓力的二十歲小夥子的一對紮實有力的雙臂。
別忘了一件事,我是手動裝填的狂熱信徒。
相關系列文字導讀
不是不做.是偷偷做......鴨子滑水的"美式戰車砲自動裝填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