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時期,由於蘇聯與西方世界的隔閡與軍備競賽,在加上對對方武力的畏懼,俄國儲放了相當龐大數量的戰備物資,甚至連二戰時期的一些武裝都還在,而西方憑藉著工業方面的部分優勢在”質”的部分上下功夫。在火砲上,有著萊茵金屬的L/44 120mm砲、皇家兵工廠的L7 105mm砲、L11 120mm砲等性能凶暴的火砲。
當然也不乏一些為了驗證”某些人”的想法,而不得不做的一些特種砲……。
M81 152mm加農砲/飛彈發射管(M81 152mm Gun/Launcher)是西方火砲在冷戰時代的一個異色作。
這門砲有多特別呢?說這門砲是榴彈砲,卻安裝在可360度迴旋的戰車砲塔上;說是戰車砲,砲口初速又不如當時任何一款戰車砲,還在膛線裡頭還特別設計了可以讓飛彈便於滑出砲膛的四道溝槽。真要分類……看來也只能以二戰時期的”步兵砲”或是”突擊砲”還比較可以比擬這門砲的特性,而相似的火砲也只有M728上頭安裝的M135 165mm破壞砲。
像M81這樣性能的加農砲出現在美國陸軍裝備清冊的時候,還得先回溯一輛被賦予太多期待,結果含恨腰斬束之高閣的一輛戰車:MBT70,還有上頭的那門XM150E5。
(陳列在亞伯丁的MBT70,砲塔上的東西不是增加裝甲塊,而是模擬滿裝載時的配重塊)
(科布倫茲博物館的Kpz70,和終年日曬雨淋的美國兄弟比起來,德國部分的保存狀況算是不錯)
美國與德國(當時的西德)共同開發的MBT-70(西德則稱之為Kampfpanzer_70)。MBT70(KPz70)的152mm加農砲稱為XM150E5,雖然並沒有資料提到XM150E5的倍徑,但至少也有30倍徑。
MBT70之所以開發,是緣自於蘇聯的一連串新型戰車的出現與對敵對陣營的裝備的畏懼,說專業一點就是”被害妄想”。
性能諸元(若正式量產的推測):(德文網頁出乎意料的較周全,所以轉錄)
Allgemeine Eigenschaften(基本規格)
Besatzung(成員):射手Fahrer、車長Kommandant、駕駛Schütze共三人(預定安裝自動裝填系統)
Länge(車全長):9,26m(Turm 12 Uhr/砲塔指向正前)、7,96m(Turm 6 Uhr/砲塔指向正後)
Breite(車寬):3,56 m (mit Kettenschürzen/裝掛車側裙檔版)
Höhe(車高):1,99 m(Oberkante Turm und abgesenkt/液壓懸吊降至最低)、2,29m(Normalstellung/液壓懸吊一般高度)、2,53m(angehoben/液壓懸吊最大舉升)
Gewicht(車重):50.4t(Generation 1/第一批試作車)、46t(Generation 2/第二批試作車與量產車之推定數據)
http://tankinfo.ru/Country/USA/2/main/images/MBT70.jpg
Panzerung und Bewaffnung(裝甲與火砲規格)
Panzerung(裝甲材質):Schottpanzerung mit Strahlenschutz aus Polyethylen(均質合金鋼間隙裝甲內覆防輻射內襯)
Hauptbewaffnung(主武裝):1 × 152mm Kanone XM150E5 Kombinationswaffe (DE und US)(XM150E5 152mm傳統砲彈/飛彈兩用砲)、1 × 120-mm-Kanone (DE, Tests)(120mm加農砲,西德測試用)
Sekundärbewaffnung(副武裝):1 × 20-mm-Luftabwehrmaschinenkanone(1挺20mm機砲)、1 × 7,62-mm-Maschinengewehr(1挺同軸機槍)
Beweglichkeit(機動力)
Antrieb(動力包件):西德:Daimler-Benz/MTU MB 873 Ka-500 1100 kW (1500 PS)、美國:Continental AVCR-1100 V12 1080 kW (1470 PS)
Federung(避震系統):hydropneumatisch,Federweg 60 cm(液壓懸吊系統、作動行程60cm)
Höchstgeschwindigkeit(速度):72 km/h、68 bei 2600 U/min(極速72km/h、引擎轉速2600rpm時為68km/h)
Leistung/Gewicht(推重比):西德:21,8 kW/t(29,7 PS/t)、美國21,4 kW/t(29,2 PS/t)
Reichweite(續航力):580 bis 650 km(580~650km)
開始研發
在1960年代,蘇聯的裝甲矛頭已從數量龐大的T-54/55,堂而皇之的由T-62披掛上陣,而且有情報指出配備著自動裝填系統的蘇聯新型戰車也在加緊趕工完成的階段(這是指T-64以及簡化版的T-72)。這些消息都明顯的告訴美國:自家的M60巴頓老爹在性能上竟已被老毛子完全比了下去。所以美軍開始向眾多軍火商要求一款"性能大幅超前目前甚至是未來服役的蘇聯戰車的新型戰車”的”設計案”。 而西德也遇上了同樣的問題,但不同的是西德由於地理上是直接面對蘇聯,承受的壓力更大,因為西德不斷進行性能提升的豹式(在這裡指豹二式尚未成軍的Leopard 1)的性能優勢竟只能再撐個幾年,雖然繼續為豹式進行往後幾步的性能提升,但已是緩不濟急。
既然兩個國家有著相同的問題,自然是一拍即合。然而”人多嘴雜,人多未必好辦事”的魔咒就在這個時候發功。1964~66年雙方各自做出了幾個1:1的全比例木模做為參考。美國與西德都提出了自己的設計案,而且兩者的要求都不一樣,不光是火砲的性能要求,連動力系統都是各吹各的調,換言之這輛車會有兩種不同的規格與車輛性能。
從這一點來看,不管是度量衡metric還是車輛工程師SAE協會的觀點來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而解決這問題的方式竟然是:設計一台能同時容納兩種設計的戰車,不用想也知道這增加的研發成本會有多驚人!
即便如此,這個合作方案還是在1963年付諸實行,兩個國家各自找尋自己的承包商負責。美國,找到了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而西德則是由克勞斯馬費(Krauss-Maffei)、Keller & Knappich(現在稱為KUKA_Roboter)、Luther Werke(路德工程)、Rheinstahl-Henschel(萊茵鋼鐵亨舍爾)、Atlas MaK(現在則是Maschinenbau_Kiel),以及Rheinischen Stahlwerken(萊茵鋼鐵廠)負責車輛鋼材的製作,而Wegmann(維格曼公司)進行砲塔的設計與製造。
(MBT70的最初設定案,還看得到裝填手的編制)
1967年3月,外型敲板定案。同年7月,美國完成了自己的原型車,緊接著10月,西德也完成了。雖然還沒設計出車輛的防火系統,道路測試於1968年進行。
這輛被賦予許多功能與期待的MBT70,採用了以現在眼光來看依舊相當先進的液壓懸吊系統(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可以讓戰車本身可以壓低到底盤距離地面僅有4吋(約10公分左右),甚至拉高到28吋(約71公分)來進行越野。
美國的MBT70的動力系統是大陸廠(Continental)空冷V字12汽缸,1470匹馬力等級的柴油引擎(AVCR-1100 V12 1470hp,並沒有正式番號)。而德國的Kpz.70,則是由Daimler-Benz(爾後由MTU接手)所設計1500匹馬力的MB 873 Ka-500,而德國考慮到油料供應在戰時會有短缺問題,所以引擎就設計成”多燃油引擎”(說誇張點,只要能點火燒起來的油料,都可以加進油箱)。而特別的是,西德的這款戰車引擎可以和柴電火車引擎相互調換零件,而且在維修機具準備妥當的情況下,15分鐘內就能調換完成(換言之西德是以現有的所有可行性來規畫這一輛Kpz70)。至於速度部分,由於設計之初就限重在50噸左右,所以配上一顆1500匹馬力級的引擎就代表著:MBT70/Kpz.70有著當時所有戰車都望塵莫及的加速度與極速(公路極速72km,一般極速69km)。
MBT-70裝甲的結構則是間隙裝甲。最內層為較有彈性的鋼材並包覆防破片襯墊(厚達2公分,當中還有抗輻射的材料),而外層的裝甲為表面硬化處理裝甲,而兩片裝甲夾著的間隙,為的是弱化當時大行其道的成型裝藥彈頭的威力,特別是反戰車飛彈,步兵用反戰車火箭等等。除此之外,內部的電子系統還設計成可以抵抗EMP的型式,戰鬥艙的內壁的防火材料,以及彈藥儲放區的防火抗炸閘門,都是為了爭取戰車被敵火擊中時,內部成員的活命跳車時間。
MBT-70 在設計上要求的是低矮輪廓(低車高),會這樣設計是肇因於高大的M60戰車容易被敵人發現(編註:其實戰車高大還是矮小,端看戰術運用以及設計師有沒有花心思來決定的,高大固然容易被發現,但是有不被障礙物屏蔽視野大老遠就看到敵人的優勢)。
(駕駛操控系統大部)
事實上,MBT-70之所以能這麼低矮的原因是,在設計之時就把駕駛與車輛操控系統也一起納入砲塔弔籃的空間裡。結果車身是比較低矮了(車頂最高只有1.99m),但換來的是砲手車長與駕駛連同各自負責的操控系統一起擠進巨大的砲塔裡。所以砲塔一但轉動,駕駛就要跟著砲塔一起轉,這樣的設計會造成駕駛在操控上的空間錯亂(眼睛所看到的移動和身體感應的晃動無法連結),所以就為駕駛的操控區間特別再設計一個小圓盤,好讓砲塔轉動的時候駕駛依舊朝著車身前方而不會隨著砲塔亂轉一通。
(呈開啟狀態的20mm機砲,前頭的玩意兒是飛彈射擊專用的觀測系統)
(20mm槍塔大部)
駕駛座在砲塔弔籃的左前側,而砲手與車長坐在砲塔的右側。而砲塔左後側則是由車長遙控操作,俯仰角–15°~ +65°的20mm MK 20-Rh202防空機砲(不用懷疑你的眼睛,真的是機砲)。而為了搭配XM150E5的152mm口徑,在設計上規劃出自動裝彈機,所以”裝填手”就在這台車上消失了。
(射擊的一連串流程)
(試射橡樹棍式飛彈的MBT70)
XM150E5所使用彈藥(*代表M551延用) | |||||
彈藥類型 | 型號 | 彈藥全重 | 貫通本體全重 | 砲口初速 | 有效射程 |
砲射式飛彈(*) | MGM-51C | 28 | 28 | - | 3000 |
翼穩脫殼穿甲彈 | XM578E1 | 18,2 | 9,1 | 1478 | - |
破甲榴彈(*) | M409A1 | 22,6 | 19,5 | 754 | - |
推進火藥 | XM167 | - | - | - | - |
散彈/人員物資破壞彈(*) | M625A1 | 21,8 | 19 | 754 |
(XM578E1 APFSDS)
(MGM-51)
(MGM-51內部構造)
(MGM-51拿在手上就是這麼大)
(M409破甲榴彈)
(M625人員物資破壞彈)
(破壞彈破片擴散範圍)
XM150E5加農砲,實際口徑為152mm(6吋左右),主砲的俯仰範圍-9 °〜 20 °。在設計之初就是為了能發射大口徑砲彈與砲射式飛彈而生,所以瞄準系統採用當時頗為先進的雷射測距儀(laser rangefinder)。膛線內有四道溝槽,可讓砲射式飛彈彈翼容納其中,不致隨著膛線滾轉。火砲採中初速設計,相較於M3 90戰車砲的發射穿甲彈時的800~900m/s與M68動輒破千的初速相比,XM150可能只有600~750m/s左右,大口徑砲彈飛行速度固然慢彈道曲線可能也較高,但遠高於現行所有戰車砲,甚至不輸155榴彈砲的龐大裝藥量(以M81的砲彈來比方,一枚砲彈重量就將近27~28kg)與巨大慣性所伴隨的破壞力,絕對不能等閒視之。雖然砲口初速不高,動能穿甲彈依舊在彈藥名單內,高爆榴彈(HEAT)、人員殺傷彈等化學能穿甲彈也一枚不少。而遠距離的反戰車作戰則是由新研發的”橡樹棍式(Shillelagh missile)”反戰車飛彈負責。同軸機槍則是7.62mm機槍。戰車所能攜帶的彈量高達50發,而砲塔的裝彈機就能容納26發,20防空機砲則是北約標準砲彈20 × 139mm 660發。
(XM150E5砲本體)
(性能已趨成熟的自動裝彈機)
(砲手與火砲瞄準系統總成)
(MBT70的所有射擊控制系統總成,由於有飛彈與傳統砲彈,所以相當繁雜,但以當時的電子科技已經是相當精緻了)
(車長本身也有一套與駕駛相同的車輛操控系統!!)
雖然美國人很喜歡自己的設計,但是德國人可不領情。德國並不認為這樣新穎的設計可以耐得住戰場上瞬息萬變的態勢,德國人的設計案是先把這個”兩用砲”放一邊,先採用120mm砲作為測試砲(德國本身就已經在推動搭載120mm戰車砲戰車的計畫)。
(西德的Kpz.70,選擇採用120mm砲)
進入測試
(進行液壓懸吊系統測試的MBT70底盤)
隨著1965年計畫開始進行,先行做出一台軟鋼材質的試作車以及均質裝甲打造的6輛試作車後,1966年車體開始進行道路測試,1968年進行與砲塔同步的全面測試。
經過測試後,MBT70確實是比M60還優秀,速度不但比M60快,加速度的時間表現上,拜大扭力與馬力的柴油引擎之賜,比M60足足快上3倍。而在10km越野測試的表現上,除了MBT70本身比起M60低上1/3的車高(M60車高3m)較不容易被發現之外,加速度的表現上使得MBT70縮短了近30%的時間。
(從這張照片不難看出MBT70的駭人推重比所帶來的高機動力)
部分花絮:
(圖片取自http://community.livejournal.com/shushpanzer_ru/425733.html?thread=7879429)
(MBT70的其中一輛原型車,是同樣以液壓懸吊系統的測試戰車T95大幅更動而來,砲塔則是M60A2的緊緻型砲塔)
(另一輛MBT70的原型車,目的是測試大型砲塔內駕駛是否能與行車方向同步運轉,也是以中止研發的T95為基礎廢物利用)
(T95戰車的原型,若這台車排除問題得以量產,M60戰車其實會以這個型態出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