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列顛與星條旗的”應許勝利之劍Excalibur


Royal Ordnance L7 105mm Tank Gun(皇家兵工廠L7 105mm 戰車砲)


(老子我就是不寫從日本硬翻來的漢字"王立")



(不要小看咱們國府陸軍的M48H上頭那門M68,真要轟起來,還未必有多少戰車受得了。)


Specification


Caliber(口徑): 105mm(4.13 in)


Barrel length(倍徑): 52 calibres


Weight(炮身重): 連同砲架全重1,282kg(2,826 lbs)(砲身本體739kg)


Length(長度): 5.89m(19.3 ft)


Rate of fire(最大射速): 10 rounds per minute (每分鐘10發)


(編註:這是以受過扎實訓練的裝填手所推測的,若以5秒裝彈的標準,乍看應該要每分鐘12發才對。但是一般而言都是射擊個2~3發就機動迂迴,不可能在同一定點持續射擊。)


 


File:Charioteer-latrun-2.jpg


(以色列拉特崙戰車博物館的Charioteer"馭夫座"驅逐戰車Charioteer_tank_destroyer,砲塔上的20磅砲就是L7砲的藍本。該車出現時已經是1950年代,所以只是服役了幾年便匆匆退役)


(編註:馭夫是古代雙輪戰車"Chariot"操控馬匹行進的士兵,相當於現在的駕駛。這工作可不輕鬆,要操控2~4匹馬的行進,轉彎,速度甚至後退,還要躲戰場上的刀劍和冷箭)


File:QF-17-pounder-batey-haosef-1.jpg


(17磅砲,可是當年所有戰車兵都避之唯恐不及的玩意兒)


File:QF-17-pounder-batey-haosef-2.jpg


(17磅砲的側影,可以看到巨大的方型砲尾結構,而這個結構也促成美國改良L7的動機)


File:ShermanFirefly.jpg


(當年英國人知道把17磅砲砲閂"側躺",才造出最兇悍的薛曼"螢火蟲",但是風水輪流轉,10年後美國人教L7砲閂"立正站好",造出比原廠貨更加兇悍的M68)


概要


皇家兵工廠 L7(Royal Ordnance L7) 105mm戰車砲,是在萊茵金屬L/44 120mm戰車砲尚未問世前,英國在冷戰時期最成功,也是最多國家採用的戰車砲。L7 105mm砲是一款52倍徑的旋膛砲(Rifled Gun),是皇家兵工廠以20磅砲(Ordnance_QF_20_pounder)為基礎再開發出來的戰車砲。20磅砲(相當於83.4mm)問世的原因是為了能與當時虎王式戰車的(8.8_cm_KwK_43)分庭抗禮,所以以17磅砲(Ordnance_QF_17_pounder)為基礎以及戰場上獲得的寶貴經驗而開發。



(這就是被命名為"旋膛砲"的原因:膛線)


為了縮短配屬部隊的時間與簡化後勤,L7砲被要求可以直接安放在略做更改的20磅砲的砲架上,事實證明也頗為成功。所以,17磅砲、20磅砲、L7砲算是一脈相承的祖孫砲


說句誇張的,爾後英國開發出來的120mm旋膛砲也是基於105mm的成功而誕生的衍生產物。當時英國的征服者戰車Conqueror_tank採用L1 120mm旋膛砲(L1 120mm rifled gun)L1 120mm砲的設計是從美國開始,後來英國加以改良變成征服者戰車的主砲。爾後英國放棄在重型戰車上下功夫後沒過幾年,酋長式戰車Chieftain_tank便搭載著全新的120mm砲(L11 series 120 mm rifled tank gun)問世,而酋長是經過大幅度改良後成為挑戰者I型(Challenger_1),爾後再改良成為挑戰者II型(Challenger_2)。


在開發完成,通過測試後,L7 105mm砲便很快的接替了原本百夫長戰車上的20磅砲的位子。


美國後來也獲得L7砲的授權生產,以M68的型號裝備在M48M60,甚至是M1上頭,也藉著銷售自家戰車(或是舊貨拋售)到盟國成為該國裝甲部隊的主力。而M68目前的最新成員是M1128_Mobile_Gun_System火力支援型史崔克上的M68A1E4(原本是安置在已經被擱置冷凍多年的M8-AGS)




(M1128_Mobile_Gun_System火力支援型史崔克)



 


開發背景


1956年,隨著蘇聯以鎮壓暴動為由以武力介入了匈牙利革命(Hungarian Revolution of 1956),位在首都布達佩斯的英國大使館的駐匈牙利武官親眼見識到了蘇軍搭載著 D-10 100m戰車砲(D-10_tank_gun)T-54A。這個難得的第一手情報就這樣傳回了英國,英軍高層也深刻見識了解到英國現有的20磅砲,甚至是當時西方國家的所有戰車砲都可能無法威脅蘇軍裝甲部隊。這個開發新型戰車砲的決定一下,皇家兵工廠就在短短的3年完成樣砲,並撥交部隊。


1959年,英軍的百夫長戰車上的20磅砲就被替換成L7砲。之所以能這麼快,是因為在開發L7砲的時候特別要求能夠直接安放在原本20磅砲的砲架上。換言之,L7砲能夠運用的空間很小,甚至沒有空間可多做利用。後來20磅砲的砲架還是略做了修改(為的是能夠承受更大的後座力),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加上百夫長戰車的砲塔空間大,本身就提供足夠的作業環境空間與火砲後座衝程。所以就在先天優良、後天努力的加成下,百夫長的主砲換裝作業很快就完成。


最開始換裝L7砲的百夫長戰車是MK.5型,換裝之後改編號成為MK.5/2,部分的百夫長MK.3在換裝L7砲之後,也改編號成為MK.5。在加上改進續航力缺點,修改車尾加裝大型裝甲油箱的MK.7,換了L7砲之後改成MK.7/2。讓外型細部很多樣化,型號齊全的百夫長戰車多了一些研究時的趣味。


 



(此為M68的後座示意圖)


基本設計



L7砲採用水平滑動砲閂,放在方型砲尾內,後座衝程大約在30公分左右。L7的駐退系統是液壓剛搭配液壓油儲藏桶,而M68則在砲尾內部內藏簡單但耐操的螺旋彈簧,並搭配液壓油儲放筒,以延長砲架的壽命。而這個簡單可靠的設計也被延用到M256上頭。


排煙器則安置在砲身段的中央位置,之所以安置在這個位置為的是兩端的距離剛剛好,距離砲口太近,或是距離砲尾太近,這個排煙器有裝都等於沒裝。



要硬要說這門砲有缺點,只能以設計時沒有順便設計均熱套筒這個後見之明來硬拗。因為皇家兵工廠當時在設計時並沒有考量到此砲會在歐陸之外的地區戰鬥,所以也沒有做過砲管會因為溫度(不管是外界氣溫或是推進火藥的高溫)而歪曲的深入研究,所以使用國的均熱套筒要嘛就是和英國購買,不然就是自力研發。這些均熱套筒,有英式的複雜古典,有美式的簡約耐操,當然也有希伯來式的厚重強悍。


 


海外行銷與服役紀錄


而後,皇家兵工廠開始將L7砲外銷與授權海外生產。


西德將L7該砲安裝到豹I(Leopard 1) 上頭,該砲的砲尾部分略做改進以增加些射擊俯角,一路改良到L7A3,後來這門砲輾轉成為74式戰車(Type 74) 的主砲(日本製鋼所獲得授權量產)


瑞典除了以L7來換裝自己的百夫長之餘,還取得授權生產並改良成為L74砲。L74砲身長度高達62倍徑(6.5m),安放在前無古後無來Stridsvagn 103上頭,而且該砲是第一款自動裝填系統量產實戰化的西方戰車砲。



(以圖為證,以前M1真的是裝M68)


美國獲得L7的授權量產之後,把砲尾做了大修改,L7原本的方型砲尾、水平砲閂的配置,改成圓型砲尾、垂直砲閂,以M68的型號量產。除了自家用(M48M60M1)之外,還行銷到其他國家。



(M68 105mm砲總成)



(砲尾大部)


(從後方看M68戰車砲的砲尾,以及滑軌)


(砲尾總成,包括砲閂大部加細部分解)


美國人對於砲閂這樣的設計可謂相當用心,除了增加射擊俯角之餘,而且讓裝填作業更加輕鬆。這點據筆者的操作經驗,垂直砲閂在第一發裝填時其實很輕鬆,因為裝填手以槓桿用力下壓之餘,地球重力也盡了一分心力,再者砲彈擊發後,後座衝程的力道驅動內部槓桿將砲閂下壓,同時萬有引力也在此順水推舟把砲閂往下拉,減緩了內部機械結構的磨耗,拉長保養時間間隔,可謂一本萬利


(編註:所以垂直砲閂已經是很輕鬆了,裝填手學員不要再厚臉皮和助教拗能不能放寬5秒裝彈的時間,若我是助教,我會告訴你想得美,後頭加一句你試著橫躺著拉砲閂,再來問我站著輕不輕鬆?)



(即便III/IV已經大量撥交部隊,馳車II依舊頑強的在後備部隊服役)


以色列是極少數同時採用L7/M68戰車砲當中有實戰經驗的國家。在六日戰爭與贖罪日戰爭時,以色列便以獲得的L7砲(爾後也獲得美國授權量產M68)安裝到先前獲得的百夫長(以軍稱之為Sho’t,直譯為鞭子whip”,引申為天譴”)上頭,以及隨著美援而來的MAGACH(以軍對於M48M60的共同稱呼)痛宰周邊阿拉伯國家的裝甲部隊。


後來在1982年的黎南戰事上,馳車上頭的M68砲,在優秀戰車乘員的加持下,打破了”105戰車砲無法擊穿新型蘇聯戰車(在此指T-72)”的疑慮(而且還不是用衰變鈾穿甲彈頭)


而以色列甚至拿M68砲直接改良自己在戰場上擄獲的大批T-54/55,充實自己的裝甲部隊實力。


後來,一部分國家向美國購買M68砲來換裝自己戰車的主砲,以求縮短火力上的落後。


而中國以在奧地利獲得的L7砲,以逆向操作的方式生產出自己的L779105mm戰車砲,而後發展出81式與83式,做為59式戰車的火力更新的藍本,而部分和中國有軍火往來的國家也就這麼獲得了105mm砲的火力,波灣戰爭前的伊拉克,就向中國買了大批的69式,79式。


 


彈藥


和現在的120mm砲相比,服役時間頗久的105mm砲可用的彈藥可以說是一應俱全到供過於求



(編號1.2.3就是105mm動能穿甲彈,7號則是以軍的APAM。比較粗壯的8.9是120mm砲專用,最短小的11號則是蘇規的125mm穿甲彈)


APDS(脫殼穿甲彈)/ APFSDS(翼穩脫殼穿甲彈):獵殺戰車專用。



(105mm APERS)


APERS-T ("Anti-personnel-tracer") (傳統的人員殺傷彈,現在則進化成物資破壞彈”):內藏大量鋼珠、破片,以破壞敵方物資,包括人員。


Dummy(假彈/裝填用練習彈):給裝填手練習裝填用。



(105mm HEAT)


HE(高爆彈)/HEAT(高爆穿甲榴彈):以內部炸藥的化學能對付各類型敵方目標,而HEAT還加入了獵殺戰車的用途。




(105mm HEP/HESH)


HESH(黏著榴彈)/HEP(塑膠榴彈):內藏可塑性火藥,撞擊目標後貼在表面上引爆,以震波傳導的方式震碎目標背面。以往是對付重型裝甲武器,現在則多用來對抗強化防禦工事。


Smoke-White phosphorus incendiary(WP白磷煙幕彈):以白磷低燃點的特性來施放煙幕、焚燒敵目標、做為後方砲兵砲擊或是空軍單位攻擊的位置標定用,由於白磷的不穩定,現在多已不再生產。


TP (Target Practice,射擊練習彈):在此指提供做為射擊訓練用的高爆榴彈,內裝活性較低的火藥。


TPDS(Target Practice Discarding Sabot,穿甲練習彈):射擊訓練用的動能穿甲彈,推進火藥減量,但依舊能貫穿戰車裝甲。




File:M900.jpg


(105mm戰車砲的傳家寶刀:M900衰變鈾翼穩脫殼穿甲彈)


http://en.wikipedia.org/wiki/Depleted_uranium_ammunition


美國還在使用105砲的時候就已經開發出衰變鈾穿甲彈,以備不時之需。


而以色列還特別為馳車生產一款”反人員物資多用途榴彈(anti-personnel munitions)”,簡稱”APAM”。這是一款內藏56個子彈藥的榴彈,可以依攻擊目標來先行設定”同時”、”分批”、”個別”、或是”依序”引爆,好讓破壞範圍限定在一個範圍內,讓破片有足夠動能以破壞目標。


雖然APAM是個能一彈多用,能替代APERSHESH的新彈藥,但是這可不便宜。




(刀鋒式是目前唯一可用105mm砲射擊的反戰車飛彈)


以色列推出一款雷射導引反戰車飛彈”刀鋒LAHAT(BLADE)”,此型飛彈可以藉著戰車本身的瞄準系統,或是地面人員攜帶雷射瞄準系統,或是直升機上的瞄準系統,以半主動雷射導引的方式,直接攻頂(top attack,對抗裝甲載具)或是直攻(direct attack,多半用在反直升機攻擊上)。”刀鋒” 除了有120砲發射的版本之外,也有105砲射式的原型


換言之,刀鋒也是目前唯一能以105砲射擊的砲射式飛彈。


(詳情請看漫談"彈種" &批判"飛彈無敵")


結語


L7/M68的設計理念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的17磅砲,而這個可靠的設計也讓L7/M68服役紀錄相當良好,一直到1980年代,105戰車砲才慢慢被120mm砲替換。


雖然L7/M68在性能上已經不能和萊茵金屬的L/44砲匹敵,但是在射擊時推進火藥燃燒時的壓力充分留在砲管裡推擠砲彈,使得105mm在射擊表現上依舊不讓120mm專美於前。若要說可惜那也只能說,問世了將近一甲子的105mm戰車砲,也終究是到了性能極限(問題不在火砲,而是彈藥)


西方國家已經把105mm砲的戰車全數退下,改做為後備物資或是爭取外匯的商品。


但是武器更替的時間隨著冷戰結束而放慢,許多急著買新戰車的國家也都把武器全面更新的時程慢了下來。所以很多武器商提了個”部分更新”的構想,105mm砲就在中階國家裡成為主力,或是修改成為先進國家裡快速反應部隊的機動火力支援載具。


所以105mm砲還會活一段不算短的時間,才會放進博物館裡讓人憑弔。


File:AMX-30.JPG


除了L7/M68之外,法國也有一款105mm砲:105 mm modèle f1(CN-105-F1)


這門砲不同於L7/M68,沒有排煙器,完全靠車體內部的空氣加壓來排煙。雖然只有法國與採用AMX-30的國家使用,但是以色列曾以裝備此砲(切短砲身並加裝砲口制退器)M51”伊雪曼”(本身承載系統為了能耐住巨大的後座力,整個大改),穩住了數次戰爭的局面。



(M-51本預定打完6日戰爭後就要汰除改作他用,但是在贖罪日戰爭中的一次失誤,以軍失去大量的裝甲部隊,只得讓老戰車啟封再次服役)


http://www.mheaust.com.au/IDF/Research/TT/IDFTankt.htm


 


而德國在二戰的最後時期也設計了一款105mm加農砲的方案,該砲為68倍徑(6.8m),受限於當時科技瓶頸,所以採用砲彈、裝藥分離(但以德國的天性,這門砲可能遲早會"彈"、""合一),預定1945年量產,並安放在虎王式戰車上。




(模型發燒友改裝的10.5cm加農砲虎王式)


http://www.geocities.jp/shige122112/091111.html


當然,這門”10.5cm L/68 KwK45”終究只能活在藍圖裡,因為現在咱們所熟知的兩款105戰車砲……都沒有德國的影子。


 


參考網頁


http://en.wikipedia.org/wiki/Royal_Ordnance_L7


http://ja.wikipedia.org/wiki/%E3%83%AD%E3%82%A4%E3%83%A4%E3%83%AB%E3%83%BB%E3%82%AA%E3%83%BC%E3%83%89%E3%83%8A%E3%83%B3%E3%82%B9_L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