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震懾克林姆林宮的”日耳曼之矛”,"希伯來之鞭"


Rheinmetall 120mm tank gun(萊茵金屬公司120mm戰車砲)


 


(西班牙陸軍的豹IIE的L/55砲口)


Type:滑膛砲(Smoothbore tank gun)


Place of origin: 德國Germany (當時的西德)


 


Service history(服役歷史)


In service: 1979~至今


Used by: the operators section


 


Specifications(性能諸元)


Weight():


L/44火砲本體1,190 kg(公斤)/2,600 lb();連同砲架總重3,317 kg(公斤)/7,310 lb()


L/55火砲本體1,380 kg(公斤)/2,970 lb();連同砲架總重3,507 kg(公斤)/7,680 lb()


Length():


L/44(44倍徑): 5.28 meters (5.77 yd)


L/55(55倍徑): 6.6 meters (7.2 yd)


Barrel length(倍徑): 44–55 calibers


Caliber(口徑):


120 millimeters (4.7 in)


Muzzle velocity(炮口初速): 1,580 meters per second (5,200 ft/s) – 1,750 meters per second (5,700 ft/s)


Effective range: 有效射程


4,000 meters (4,400 yd) with DM63, 8,000 meters (8,700 yd) with LAHAT


 


概要


在二戰時期就已為德國生產火砲的萊茵金屬公司,在冷戰時期為了因應蘇聯在裝甲與火砲技術上的超前,開始研發120mm戰車砲。這門砲在1974年開始研發,第一款公開亮相的是44倍徑的120mm砲,為當時豹II式的主砲。爾後美國也獲得授權生產M256(美軍所賦予之編號)做為M1的火力提升(火力提升的M1改編號成為M1A1)。不過M256所採用的駐退復進系統是以高強度彈簧來替換原廠的液壓系統,而M256還出口到南韓與日本,成為K1A190式的主砲。再者有數個國家先後採購豹II(授權在地生產或是以二手物資為名出口)M1A1(多半是還需要美國保護的國家)


44倍徑的120mm砲本體重1,190 kg,連同砲架總重3,317 kg,砲身長5.28 m


 


但是到了1990年,有人認為44倍徑的120mm砲已不足以對付如T-80之類的新型蘇聯戰車(結果在兩次波灣戰爭中,這個擔心已不攻自破,44倍徑砲的威力兇悍依舊),因而刺激了萊茵金屬公司開發新型戰車砲的計畫。最開始萊茵金屬決定要開發140mm戰車砲,但後來做了折衷:決定以現有的120mm砲為基礎開發較長倍徑的火砲(最初只是作為140mm砲量產前的墊檔用替代品)。這款55倍徑的120mm砲,雖然比44倍徑120mm砲足足長了1.3m(砲身長6.6m),但沿用與44倍徑砲相同的砲架,彈藥也相互通用(拜推進火藥科技先進之賜,同口徑火砲不需再另外開發新彈藥,也救了後勤彈藥補保一命。)


目前這款55倍徑120mm砲已經裝備在德國豹IIA6上,荷蘭、西班牙、希臘也相繼採用。南韓的K2預定要採用此型戰車砲,而對旋膛砲一直情有獨鍾的英國,也進了幾門砲安裝在幾輛挑戰者II上頭作為火力測試,做為L30 120mm旋膛砲的後繼火砲(或者以此為藍本開發出英國自己的滑膛砲)


44倍徑的120砲已經有相當多樣的彈藥可以選擇,除了最基本的動能穿甲彈kinetic energy penetrators (比如說美軍的M829翼穩脫殼穿甲彈),以及化學能穿甲彈chemical energy anti-tank(俗稱的高爆彈頭),最近還有武器商特別研發人員殺傷彈及其他類型的破壞彈藥,讓搭載44倍徑砲的戰車得以適應更複雜的現代戰場。


其中一款特別的彈藥,是由以色列開發出來的刀鋒LAHAT砲射式飛彈,其性能甚至可以威脅到低空盤旋的直升機。而以色列還特別開發出一款多效能反人員物資彈,可以有效控制破片的飛行方向,以及砲彈引爆的模式(APAM彈,已經佈署在馳車式上頭,而且行之有年)


 


開發背景


由於擔心當時北約普遍採用的L7 105mm戰車砲的威力無法擊破日益精進的蘇聯戰車的裝甲,萊茵金屬公司決定在1965年著手開發新型戰車砲。之所以開始進行是因為幾次蘇聯的震撼:第一次是1961年,緊緻車身與砲塔卻搭載了大口徑火砲(100mm)T-55,到了1962年,蘇聯首次公開配備115mm滑膛砲的T-62,蘇聯增強自己的裝甲主力部隊的意圖已經顯而易見。而在1960年代初期,一輛伊朗陸軍的M60戰車被一個發了瘋的伊朗軍官開過了伊蘇邊界,偏偏這輛M60上頭還裝了105mm砲。除了先前的T-621969年正式撥交部隊的T-64配備了125mm滑膛砲,而在1972年由Nizhny Tagil(下塔吉爾) 量產的T-72也確定要配備125mm滑膛砲。


1982年黎南戰事(1982 Lebanon War)的一場戰鬥(Battle of Sultan Yacoub)中,以色列宣稱在這場戰鬥中配備馳車II的裝甲部隊擊破敘利亞的9T-72戰車。而且當時馳車搭載的還是M68 105mm戰車砲(L7 的授權美國生產版)


另一方面,蘇聯在庫賓卡Kubinka測試了自以色列獲得M111 105mm翼穩脫殼穿甲彈,發現到M111雖無法貫穿T-72砲塔前方裝甲,但卻能擊破車頭裝甲。不管事實與否,蘇聯已經發展出防禦強化型的T-72M1,也使得以色列加速開發馳車III的流程以及火力提升的方案(馳車IIIMG251 120mm砲,雖說是以色列自力研發,但是西德與美國必定也在這時提供相當的技術支援才得以完成)


File:MBT-70.Aberdeen.0007s3qe.jpg


(因為需求不同而遭含恨腰斬的MBT-70)


這個類似的性能提升也發生在美國,美國在1976年決定以萊茵金屬公司的120mm砲來接替M68戰車砲,也提出了這型戰車砲以及相對應的新型彈藥,是否能擊破目前敵方配備新型戰車砲的T-64,以及日後比T-64更新的戰車的問題。


1963年,西德與美國合作進行共通型戰車的研發計畫,也就是MBT-70。這型戰車內部成員只有3(但原型車還是4人配置),而駕駛也坐在砲塔內(以遙控方式來操控戰車行進,座位始終朝前),主砲配備自動裝填系統(直到計畫結束,自動裝填系統還是沒能完成),配備一挺20mm同軸機砲,配備液氣壓懸吊系統(hydropneumatic suspension)、車身的間隙裝甲、車前部的大角度傾斜裝甲。


火力部分也有很大的進步,一門可發射飛彈的152mm(6)戰車砲,而這款飛彈就是MGM-51 Shillelagh反戰車飛彈。但是西德陸軍對於可發射飛彈的戰車砲不感興趣,反而希望戰車砲的功能單一化。雖然在西德有人提出直接改良152mm砲的提案,但是西德陸軍最後決定交由萊茵金屬公司開發新型戰車砲作為火力提升的方案。


最後,這個MBT-70就在雙方對戰術需求的歧見下,不了了之。



File:Leo2Br80.jpg


(進行測試的豹II試作車)


1967年,西德國防部決定為豹I重新進行性能提升計畫(當時豹I在之前就已經進行數種火力、防禦射控等的提昇案),最開始這個提昇案被命名為Vergoldeter Leopard (Gilded Leopard,直譯為鍍金豹子”)”,之後改名為Keiler (Wild Boar”野豬”)”。克勞斯馬費(Krauss-Maffei)被選定為車體承包商,兩輛試作車分別在196970年出廠,這個方案就是豹II的原型。第一台原型車在1972年撥交測試部隊,這台車當時還是搭載105mm砲,1972年到75年的這3年,共生產17輛試作車。從1964年開始1974年,萊茵金屬公司的120mm砲才真正敲板定案完成(以德國人審慎到龜毛的風格,十年就完成算是很快的時間)


17台試作車,其中10輛的砲塔搭載絕無僅有的105mm”滑膛砲,後續的7輛則是測試120mm砲。雖然還有另外一個方案是為了延續MBT-70152mm砲,但這個方案早就在德美雙方的歧見下在1971年叫停,所以西德最後採用這門44倍徑120mm滑膛砲作為次世代戰車火力提升的第一首選。


 


設計特點


萊茵金屬公司的L/44戰車砲,口徑為120mm,砲身為44倍徑(5.28m),砲身重1,190kg,連同砲架的總重為3,317kg。而新推出的L/55則是55倍徑,比L/44還長了1.3m(6.6m)。兩款砲都有砲管排煙器(bore evacuator)與均熱套筒(thermal sleeve),均熱套筒是以玻璃纖維(glass-reinforced plastic)製成,在套筒內還做鍍鉻(chrome lining)處理以求延長砲管本體的壽命。最開始砲管的壽命有400~500發砲彈,但是因新型彈藥的推進火藥之故,該火砲的壽命下滑到平均只有260發砲彈。在某些個案中,甚至有只射擊50發砲彈後就不得不更換砲管的案例發生。


火砲的駐退複進系統則是由兩具液壓減震器(hydraulic retarders)與液氣壓(hydropneumatic)系統搭配著。



(美軍陸戰隊的M1A1,M256滑膛砲雖在駐退系統略做修改,威力依舊不輸L/44)


萊茵金屬 L/44 120mm

德國(當時為西德)1979年將配備該砲的豹II撥交部隊,而美國當時量產的M1雖仍配備著M68 105mm砲,但較大的砲塔與車內空間也預告著日後提升火力的空間,也就是隨時能換裝萊茵金屬的L/44 120mm砲。隨著授權生產後,萊茵金屬L/44 120的美國版本M2561985年正式亮相,雖然製造商Watervliet Arsenal在駐退系統上做了部分修改(M256將駐退減震器的改成行之有年,簡單但耐操的螺旋彈簧,並改進液壓油儲放筒的油封,以延長砲架的壽命),後來M256就在原廠(萊茵金屬)的許可下出口到日本與南韓,作為90(Type 90)戰車與K1A1的主砲,也開創了技術上的另一個里程碑。



(當時為了要設計90式,還鬧了個不能設計得太像豹II的笑話)



(南韓陸軍的K1,K1A1就是把M68替換成M256)



(馳車III是以軍第一款裝備120mm砲的戰車,而MG251也是在諸多人士的協助下才得以加速完成)


在這略提一下以色列的MG251,這門120mm砲是目前以軍馳車III/V的主砲,也是44倍徑。雖然以色列宣稱此砲是自力研發完成,但是從一些細部上來看,MG251與美軍的M256有頗多相同之處(駐退系統採用與M256相同的彈簧搭配液壓),所以不難看出美國是在當時西德默許的情況下大力提供協助,或是美國直接讓以色列技術人員入廠學習觀摩。但不管怎麼說,L/44M256MG251在設計理念上確實是一脈相承的兄弟砲


(關於MG251詳見IMI_120_mm_gun)



(德軍的豹IIA6,長大砲身就是L/55的特徵)


萊茵金屬 L/55 120mm


這門砲出現的原因肇因於蘇聯已經將發展成熟的技術與火砲,安放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服役的T-80B上頭(歷經T-64的嘗試到T-72的簡化,T-80才算是完全成熟的作品),並威脅著北約裝甲部隊。T-80B除了原本就已經成熟的125mm砲之外,還加裝了新型陶瓷複合裝甲(composite ceramic armor),而原有的T-72 也進行性能提升以達到T-80B的性能。1985年,大幅改良的T-72B投入量產,爾後就在蘇聯紅場的閱兵大典上公諸於世,新型複合裝甲與防護系統的設計是為了讓反戰車飛彈無法有效貫穿裝甲,甚至中途就被干擾偏離目標,而這部分的性能還超越了原本的T-80B


為了維持裝甲武力的均勢,最開始西德決定加速推動III”的研發計畫,但這計畫就隨著蘇聯的解散而跟著取消。19911029日,德國(東西德於1990103日合併)與荷蘭、瑞士共同協議提升現有的豹II性能,而這計畫也包括以L/44為基礎研發新型120mm砲,而這個比較不傷荷包的計畫也促使L/55 120mm砲完成。雖然L/55L/44砲還長(6.6m)還重(砲本體1,380 kg;砲架總重3,507 kg),但是較長的砲身再搭配性能本就優異的彈藥,各式彈藥的有效射程增加了1200~1500m不等,而長砲管增加了推進火藥爆發膨脹時的壓縮時間,砲口初速也增加許多,以DM33 APFSDS為例,L/44砲的砲口初速達到1580m/s,而L/55砲的初速達到1750m/s


簡單的說,同樣的殺傷距離,L/55能貫穿更厚的裝甲,而同樣的貫穿厚度,L/55能打得更遠。


L/55砲很快就換裝到豹IIA5(砲塔已加裝箭簇型裝甲),更改編號成為豹IIA6。西班牙與希臘的豹II也隨之跟進。而L/55砲已經被南韓看上,做為下一代戰車K2 Black Panther的主砲,而英國也引進了幾門安裝在幾輛挑戰者II(Challenger 2)作為日後新型火砲的評估。



(這是目前所得知K2的模樣)



(挑戰者II式,未來有可能會換裝L/55砲)


下接:(經典名砲:Rheinmetall 120mm tank gun(其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