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偽機"我只有一句話:不要把搞怪當幽默,兩者的次元是不一樣的!!


(以下是源自於偽機的翻案批判文,喜歡偽機搞怪風格者誤入,經過閱讀後若有身體不適症狀,本人一概不予負責!!)


什麼是戰車?


 “坦克是我們發明的”


韓國人對坦克的聲明


“我們就是用它來稱霸歐洲的”


納稅德國對坦克的評論


“我們的坦克稱之為鐵棺材 []


大日本帝國對坦克的評語


“當年我們就是利用坦克撲殺反華勢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坦克的說法  


 



實際上,戰車是:


 


1. 實際上看不到東西的觀瞄設備


如果是沒有夜視功能與紅外線熱感應功能的觀瞄設備來看,確實是什麼也看不到,尤其紅外線熱感應顯像器在各種惡劣的氣候下,都能發揮強大的搜尋作用;除非是跟殭屍作戰,它們是沒有溫度的。


所以用現在著戰車比起二戰的戰車,二戰的戰車用這句話形容並不為過,只要天氣變化,例如下大雨,下雪,起濃霧,相對溼度高,或者只要環境充滿飛沙走石,就很難從戰車裡看到外面的情形。


現在的戰車就很難招惹了,甚至有些戰車上面除了有先進的主動式的觀瞄設備之外,還有先進的主動性的溫感設備,可以偵測戰車週遭一定的週界範圍有沒有生物反應;這個主要是針對敵方步兵利用夜襲發動對戰車的強登或者爆破,於是戰車可以採取反制程序,例如轉動炮塔發射同軸機槍。說到自衛反制程序,二戰時期的突擊虎戰車使用的是NbK 39 Nahverteidigungswaffe,一種口徑高達90mm的「被固定住朝天空發射但是沒槍管的大型左輪手槍」,它有個轉盤式彈艙(rotating launcher)在車輛戰鬥室中,每個彈艙中可以置放煙霧彈製造掩護的煙幕;或者裝置曳光彈(Flare)發射攻擊、會師、或者求救訊號;如果敵人步兵像螞蟻一樣一擁而上包圍突擊虎的時候,乘員可以從車內發射彈艙內的高爆榴彈,這個高爆榴彈就會一飛沖天,大約是兩層樓高的高度爆炸,散射出許多碎片殺傷包圍車輛的步兵;當然這種自衛手段當然也有誤傷自己人的爭議。 


 


2. 浪費鐵材的主炮護鈑


那個不叫護鈑,那叫做"砲盾"。沒砲盾當然好,這就像裸奔比穿著禮服跑步還快的道理是一樣的,而且觀眾還看個熱血沸騰體育台收視率創新高的說。就成本來說,多個砲盾確實成本增加不少,材料跟人工總是要錢的,而且對主砲來說,也造成俯仰操作上的電力/機械性損耗;從槓桿原理的觀點來說,砲盾是支點跟力矩之間距離最短而因此負荷最大的物體,設計師當然巴不得沒有它。


但是巴不得,跟不得不還是有差別的,就像某人隨便碰到一個馬子當場就巴不得想打炮,但是為了怕死想活久一點,就不得不帶上套子的意思是一樣的。


"微管仲,吾將左襟右紝",孔子如是說,"微砲盾,吾將灰飛煙滅",俺是這麼覺得的,沒砲盾,砲塔裡就沒有不能進來的東西,小至蚊蠅蜂虺,大至流彈碎片毒氣火焰,都一股腦進來參觀或者取暖。


 


3. 擺好看的同軸機槍


大概可以這麼說,如果同軸機槍不是用來做它原本應該做的事,是有點擺好看的意味,因為現在的雷射測距儀已經主要地取代原來從同軸機槍發出的"善意的警告",加上雷射光束又直又穩,不受大氣風偏的影響,而且經過雷射測量後的數據直接進入彈道計算機作計算,省略原來由人工測量,與人工計算/人工輸入計算,然後發射的程序,改為雷射測量,數據回傳,計算機依據陀螺儀提供車身前後俯仰與左右傾斜作為計算砲管俯仰角的昇舉依據,然後建議,或者自動,將砲管擺到所獲得的計算結果上,就可以發射。至少比起以前的程序,現在的速度則是以毫秒計算,而不是以分鐘計算。


說到這一點,如果制退器,例如油壓臂,以及砲口制退器能夠再加強結構與設計,再配合簡單又堅韌的自動退殼與裝填機,理論上戰車砲可以壓縮到每平均35秒一發不是不可能的(目前105mm主砲的射擊節奏大約是68秒,看這個國家的教案有多豬頭而定);意思就是儘管目標是高速逃離的輪型車輛,也能在2發之間被擊中。(當然雙刃定律又告訴我們會很快就發現砲彈已經打完了。)


至於同軸機槍為什麼不會被取消?


1.當前方有軟性目標的時候,同軸機槍就會比主砲來的有彈性與價值,包括彈藥的成本與殺傷效益比也超過主砲


2.萬一,萬一雷射測距儀故障或者遭到損壞,就回到原始的瞄準狀態,替代雷射測距儀直到修復為止


 


4. 裝飾用的炮膛清除器。(正確的講法是"排煙器")


老實說嘲笑這個裝置是真的很無知的,雖然它不起眼,外型就像是在修長的主砲管上冒出來的腫瘤一樣,但是這個腫瘤卻能夠完全不耗費電力與其他能源就可以維持砲塔內部的空氣品質,這是種很偉大的發明,我個人認為僅次於老毛子採用克利斯帝懸吊系統在T-34戰車上的成就。


 


5. 容易麻膛的主炮


很多時候麻膛不真的是那麼可以由的了人的;這要看保養的人有多白痴與無知用不對的方式去清潔跟保養主砲,所以重點在白痴與無知,而不在於用不鏽鋼來製作砲管。


對,為什麼不用不鏽鋼作砲管?不就以後有免清潔砲管?


答案是,很貴~,因為金属經過冶鍊跟鍛造就是一道成本,而不鏽鋼是一種合金(alloy),就是把鐵與鉻混和在一起,變成不鏽鋼,這意味著鍛造的成本多了好幾道過程。然而鐵本身又含碳量高,很容易脆裂,而鉻本身堅硬度高,這代表膨脹係數低,對於發射槍砲彈其實並沒有幫助,因為槍砲彈經過內膛的時候會導致槍砲管的些微膨脹,如果沒有這種膨脹能力,這就會像是尻槍尻到要噴了,但是把雞雞抓握的太緊,這除了是自虐之外,還是自虐。


至於鋼,主要是把鐵當中的碳成分降到1%以下(例如0.25%),就會比不鏽鋼堅韌而能夠承受射擊時產生的高膛壓;不知道膛壓是什麼喔?你先去吃一鍋大辣的麻辣鍋之後把你綁在椅子上不准你去噴屎,你就會了解~。


至於抗麻膛鏽蝕,只要在膛內加上一層薄薄的鉻就OK了。


那為什麼加了鉻還會麻膛?


因為白痴與無知認為經常地再射擊後,或者平常保養時用銅刷去刷砲/槍膛是最快又迅速的清潔方式,雖然它一點也不正確(銅刷使用時機是萬一作戰時無法經常清潔槍膛,等戰鬥結束後,槍膛內的碳渣已經形成累積,無法以通槍布清除時,才需要使用,並且應該緩慢徐徐通過槍/砲膛進行清除,最好能夠以單向推/拉的方式進行),但是能夠又快又有效,一定就是王道,反正砲/槍又不是自己的,早點弄完早點去抽煙聊天打混才是應該的。


 


6. 經常會讓搭便車的步兵遮掩視線的駕駛員潛望鏡


以前確實會發生,但是這個可以先講好腳不要放到某個位置或者屁股不要坐在某個位置上就好。


不過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車上的步兵弟兄為什麼會被搭載?以德軍突擊砲車來說,當初規劃突擊砲車為砲科,是的,不是裝甲科,所以被規劃要搭載步兵作為自己的保護方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老照片上突擊砲車行進間車上坐滿了人,或者發動攻擊的時候,車子旁邊有步兵跟隨的原因。


至於T-34戰車也有車載步兵,這是一種老毛子很天真的一種突擊想法,因為蘇聯沒有興趣像德國特別設計步兵運輸車(APC/APV),所以就規劃讓人員佩帶PPsh-41衝鋒槍然後抓著車身上能夠穩固自己的任何東西跟著戰車一起下地獄;因為沒有裝甲的保護,所以德軍用砲擊作為反制手段,以至於戰車衝到德軍陣地之前,車上的步兵已經被德軍的砲彈炸開的碎片,或者被MG34/42機槍削去的十之八九,甚至一個也沒有,然後T-34戰車再被德軍用其他的方式解決掉。


 


http://www.flickr.com/photos/damopabe/3253992116/


Great photo of the russian infantry tank riders, in this case in a T-34.The expectancy of life of this guys were probably the shortest of any other army in WWII. 


不過上述這兩種方式,都證明步兵的脆弱與卑微,還有悲哀與不幸,大過原來被預期要產生的戰術價值;保護母車(突擊砲),與佔領陣地(T-34)


至於薛曼戰車上的步兵,


那真的是純粹是來搭便車的,如果不是德軍敗亡的速度太快,美軍當時就該學到步兵搭這種便車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的,如果有突擊砲或者德軍戰車埋伏在路邊的穀倉或者建築物後面,對著這樣的薛曼來上一記的話。


 


7. 經常遭丟手榴彈的駕駛員艙蓋


電影看太多了~。


我只能這麼說,因為戰鬥狀態下,人本能地就會把艙蓋口關緊,免得有具備殺傷力的異物進入,所以根本就不可能有手榴彈還有機會被投入車內的機率;更不用說投入的精準度與機率問題。


戰車駕駛是個很悲慘的職務,雖然現在的駕駛比起以前的前輩,除了舒適度高了許多,以及機械噪音比較小之外,戰車遭到擊中,能夠逃生的,通常不包括駕駛...


因為砲塔的外型在轉動的時候,以及砲管的指向都很容易干擾駕駛座艙蓋的開啟,另外駕駛員的位置有點像是半埋的方式,因為位置是被壓縮在車體(hull)裡面,可以說是進去的快出來的慢,所以駕駛很容易在戰車被擊中後,遭到引爆彈藥活活燒死在座位上。


另外就是車體的裝甲也比較薄,雖然說有足夠的傾協角度增加防護力,不過比起砲塔的防護性當然下降了很多,而且有時候剛好是爬越過土堤的時機,對手不是對著底部就是車體前緣的裝甲開罐;這個時候車體的昇仰角度剛剛好抵銷裝甲傾協角的防護作用,對於成型裝藥彈頭所形成的噴流給予適當的角度將能量集中在突穿的點上,或者對於實心的穿甲彈也是如此,因此駕駛不是被兩千多度的噴流燒死,就是被穿甲彈打成肉醬..


 


8. 毫無用處裝飾軍徽的傾斜式裝甲板


偶爾有的時候,部分的傾斜裝甲鈑是沒有辦法提供防護的,例如車身的位置角度剛剛好跟擊中的物體入射角垂直,然後這個甲鈑又只是以前的RHA鋼鈑,沒有其他的複合材料與結構提供多餘的防護,所以就被貫穿。


不過這種貫穿不過是種偶合性與機率的問題,與其探討如何減少這種情形發生,不如先探討每年在家裡從樓梯上踩空摔死人的偶合性與機率問題,或者吃東西發生鯁噎死亡的偶合性與機率問題,還比較有意義。


如果要避免從樓梯上踩空摔死跟吃東西噎死的情形,最好就是蓋一棟平房然後在裡面活活餓死,才是最根本的做法。


那麼如果要避免傾斜裝甲無法發揮用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


A.永遠不要打仗


B.直接投降


C.把發表這種"毫無用處裝飾軍徽的傾斜式裝甲板"話的人被綁起來然後動能穿甲彈(K彈,威力與口徑成正比的那一種)從屁眼裡塞進去然後攪動到死


 


9. 使用手榴彈就能炸斷的履帶


這是真的,你把手榴彈集束起來然後起爆其中一枚之後趕快閃人,不要說履帶,連路輪都順便送你當作成就紀念~。


 


M24 Stielhandgranate


德軍用的M24手榴彈用鐵絲集束成7枚一組,放置到定位之後,抽拉引信趕快閃人,就有這個效果。不過前提是


A.戰車乖乖的給你引爆


B.你接近戰車之前沒被打死


C.你抽拉引信後,沒跟戰車一起受害 


 


10. 打沒幾發就沒有的機槍彈藥


這種說法一定是常常尻槍但是精液量稀少的人才會如是說,而我也只能這麼說...


舉個例子,比如說M4 薛曼戰車(我英文不好,常常以為薛曼戰車的英文是"Shitman tank"),它的子彈載量為:


A. .50 cal Browning M2HB重機槍,因為口徑比較大,載彈量為300發。
B. 2
.30-06 Browning M1919A4機槍,載彈量為4,750發。


基本上一輛戰車被視為等同一個加強排的兵力,基本上美國陸軍一個排是42員,假設以50員算,每人輕裝突擊,每名單兵攜帶.30-06子彈60發,這一個排也不過才3000... 


不過如果說,打沒幾發就卡彈,這個說法還算可以接受,因為機槍如果設計的時候過分強調緊緻(compact),例如MG 34機槍,它對飛沙走石的敏感度很高,就會容易發生卡彈的情形。但是這種情形在德軍戰車中很少發生,通常在步兵陣地中發生的機會比較大,所以這也是促成MG 42機槍生成的重要因素,包括革新生產與製造方式並且大幅降低故障機率。


至於德軍戰車中的MG 34機槍所發生的故障主要是連一發都沒打出來;因為第一年的冬天德軍還是依照教範幫機槍上油潤滑,結果槍機被凍住失常,根本連拉柄都拉不動。最後血淋淋的教訓教導官兵就是冬天根本完全就不用上油;那麼乾燥,是不可能生鏽的。


 


11. 隨時會遭狙擊的車長機槍


是的,但是這又要看交戰的相對距離以及一些設計性的問題。不過說法本身有錯誤,是車長被狙擊的機率相當高,不是車長機槍。


交戰距離的問題主要發生在芬蘭與蘇聯的冬季戰爭,以及在太平洋的島嶼戰爭上。雖然這兩場戰爭的氣候迥異於彼此,但是共同點都是戰爭發生在植被茂密,甚至濃厚的環境。


是的,芬蘭有的是森林,而蘇聯的T-26戰車必須假道而過,然而戰車在通行於林道上受限於某些視野死角,主要是車長,擔任駕駛的另一對眼睛監看路況。而所有的地形又沒有比森林/樹林可以成為最完美的隱蔽物,所以車長在監看路面的時候,都是埋伏在不遠處的芬蘭狙擊手眼中最好的活靶;往往車內的成員還不知道車長已經被擊斃了一小段時間,當車長上半身往前倒臥在砲塔頂的時候。(這個情形在後來的北方戰線也重演過,主要是T-34/76D, E, F型"米老鼠"砲塔在車長導引戰車穿越森林的時候,被負責遲滯的德軍以狙擊的方式反制。諷刺的是,當初設計這樣的艙蓋目的就是要保護車長,但是車長往往探出來的不是只有一個頭而已。)


 


http://www.wwiivehicles.com/ussr/tanks-medium/t-34/1943/t-34-76-1943-medium-tank-02.png


T-34/76戰車。請注意它的艙蓋,"米老鼠"的渾名由此而來。


至於日軍是用埋伏在樹梢上的方式放冷槍打死美軍戰車的車長,由於38步槍的特性使得它在中短距離內的狙擊性超越當代所有的步槍,包括槍口沒有火焰,以及槍管長度達成完美的配重降低槍枝上揚的問題,以至於日本的狙擊手能窩在隱密的樹梢上不斷地放冷槍而美軍不能盡速反制。


不過美軍也有一種特別的反制法,就是大概性地斷定狙擊手的埋伏方向與位置,然後對著樹梢發射人員殺傷彈,一種特大號的霰彈,一次發射等於在400公尺內有將近一個連一次對著一個區域作全部集火射擊。這種大霰彈一轟完,整個樹梢就什麼都沒了,然後再等一下,如果沒有冷槍,就表示剛才狙擊手已經跟消失的樹梢化為一體。(日本狙擊手雖然射擊素質還不錯,但是日本陸軍堅持19世紀末的線性戰術而未能發覺狙擊手的戰術價值,以至於平白地耗損自己最精英的步兵人才,是鬼子自己的不幸,也是盟軍巨大的幸運。)


 


12. 隨便一個人就能輕易打開的炮塔艙蓋


當然,


從裡面打開,不過沒有人會用"輕易"來形容,因為艙蓋也有個20mm的厚度,而厚度等於重量。


至於為什麼從外面不能輕易打開艙蓋的原因,難道是因為在外面的人沒有先敲門表示禮貌?是這樣的,外面沒有任何可以啟動艙蓋的裝置,這就像是一道門有門鎖,但門鎖是在裡面,外面連門把跟鑰匙孔都沒有。


 


13. 經常是遭攻擊目標的炮塔


其實不是大家專挑砲塔射擊,大家主要的目標其實是砲塔環的部位,希望從那邊擊穿車體引爆裡面的彈藥,然後看著砲塔跟車體分家,最好砲塔就跟個腦袋似的還滴溜溜地在空中打轉,然後掉下來。麥可˙魏特曼最後陣亡的情景就是這樣,他的虎式戰車車體在前,砲塔在後。


 


麥可˙魏特曼的007號座車最後的結局。因為當時在當地黨軍裝甲101(19449月接收虎王戰車後改為501)只有3輛虎式戰車,但是受到第一北漢普頓郡義勇騎兵隊(A中隊)與薛布魯克-福熙立爾團(B中隊)的交叉射擊,007號車在右方的車體挨了一記從螢火蟲戰車上射出的17磅砲,這一記打穿了車體,引爆了內部彈藥後,爆炸,導致車體與砲塔的分離。


但是為什麼通常是砲塔中招?


因為戰車砲主要是種高初速的直射武器,初速高,如果又是有膛線的主砲發射,彈體的自旋導致與大氣產生懸浮力,彈體會自主地往上飄,因此彈著點通常會比瞄準的部位要高一些[註二],但是如果往目標下緣修正,又很容易打地瓜,甚至打到土撥鼠全家;這就是為什麼你打地瓜,就聽到地下傳出"暗陰陽糙機歪"的原因。


因為戰車主要就是設計成低扁狀來增加被瞄準鎖定的困難,同時減少被擊中的機會。甚至當夏天炎熱的時候,熱空氣會扭曲影像增加瞄準的困難度,而冬天的空氣比較乾燥,這兩種天氣都會讓彈著偏高;下雨天或者空氣相對溼度大的狀態下,彈著反而會下降,因此瞄準點對著砲塔會比較容易提高擊中的機率,至少可以還有機會打穿砲塔的側面;通常砲塔的側面裝甲厚度只有正面的一半,甚至更少也很正常...


(下接嘴砲看戰車......看到這種渾球.直接拿硬東西朝他頭上硬砸(其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