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這裡向設計師米克海爾.柯錫金致敬



(Mikhail_Koshkin December 3, 1898– September 26, 1940)



(俄國發行的紀念郵票)



前幾天和虎大聊了些T-34的事情,從傾斜裝甲、克利斯弟懸吊,聊到引擎、履帶


說到引擎,自然少不了搭配的冷卻系統。


戰車的冷卻系統,分成空冷與液冷。


空冷,就是以引擎室內的大型風扇產生的氣流直接吹拂引擎,讓引擎散掉多餘的熱量。而液冷就是以充滿冷卻液的管子在引擎週圍,甚至進入內部,帶走引擎的高熱回到冷卻排,由數具風扇吹走冷卻排上所累積的熱量,然後再循環進入引擎,周而復始。


不管氣冷還是液冷,都只有一個目的:讓引擎保持相當溫度運作又不至於過熱或過冷,造成損壞甚至危害全車人員性命。


氣冷式引擎因為不需要為引擎設計額外的管線來讓冷卻液進出,所以結構簡單容易生產。但是戰車這個玩意兒是個追求防護力到密不透風等級的超級大鐵塊,自然絕對不可能為了引擎的散熱而開了一個巨大的散熱口,因為這樣在戰場上擺明是找死


所以引擎上的大風扇只能窩在引擎室裡給引擎灌熱風,但只要有,就代表空氣有流動,空氣有流動就可以帶走熱量。


液冷式引擎就是以冷卻液帶走引擎的熱,雖然散熱效率比氣冷式好,輸出功率也多半比氣冷式強些,但是伴隨而來的就是結構複雜重量重


同樣是戰車的動力包件,氣冷式看起來就會比液冷式小巧許多。冷卻系統必須連接在動力包件上,因為會產生熱量的可不是只有引擎,變速箱、差速器也會!所以液冷式動力包件上的冷卻系統的管線,可是密布在引擎與變速箱上的。



由於空冷式與液冷式有著各自的利弊,或許有人會想設計一輛戰車,同時擁有空冷液冷的冷卻系統。



有人已經做了,那就是T-34







在模型中可以看到T-34的鋁合金引擎的兩旁有著冷卻排……沒什麼大不了對吧。





驚人的在這裡,在引擎與變速箱之間的裝甲隔壁上頭還以傳動軸連接著一具可能是直到現在所有戰車還無車能破的紀錄的大型冷卻風扇



換言之,這個冷卻風扇是直接由引擎帶動運轉。


引擎的轉速越高,風扇所產生的風速就越高(當然會有個類似腳踏車上飛輪的裝置讓風扇在引擎轉速降低時還能以相對較快的轉速送風),除了以強大風速朝著引擎與冷卻排灌風,增加冷卻效率之餘,還能在冷卻排被擊中喪失散熱功能之外,還有個備用的機械式冷卻系統不讓不耐熱的鋁合金柴油引擎被自己產生的高熱熔化掉。雖然大多數的T-34都在引擎上未達到使用壽限就被轟成廢鐵,但還是要對這個傑出的備用系統豎起大拇指。




說個黑色幽默,如果引擎室與成員區間沒有裝甲隔壁擋著,車內的乘員可能會被T-34散熱風扇所產生的颱風級風速吹到活活凍死在車內。


如果不是T-34的耗損率大到嚇死人(五萬多輛的生產量,其中竟然有四萬多輛是在戰場上被擊毀掉好幾次的)………蘇聯踏破柏林的時間可能會再提前一點點(不要忽視德軍即使到山窮水盡依舊頑抗不屈的能耐)



T-34所帶來的震撼,不僅僅是古爺爺在1941年所見到的,即便進入21世紀,南斯拉夫的內戰中依舊看得到頑強的T-34,朝著敵對陣營發出85mm砲的怒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