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單位在調度車輛出勤之前,要先了解各個單位有多少車輛能出動,多少車輛在補保單位維修,掌握各單位能夠出動的車輛數後,才能決定要調派多少車輛與車次協助戰車出勤。
裝甲單位,不是只有單純的戰車,事實上,還有其他大大小小的支援單位,才能撐起主力單位的戰力(詳見撐起重戰車營戰力的幕後功臣 )。
營部掌握到有多少車輛能出動,並發令給支援單位派出人力車輛協助之後,戰車連這部分則是要明白:
可出勤的車輛裡,哪些車輛與組員要簽簿子(出車紀錄簿)領鑰匙出發,而留下的車與組員是要待命還是休息協助隊上其他勤務。
出發的成員要先檢查內外車況,如油電水、履帶鬆緊、射控、無線電等等,比較花時間的工作前一晚就要先檢查好。
在啟動引擎前要先確認車內所有電力開關是不是都在「OFF」,確認無誤之後,駕駛才打開車輛的主要電源開關,再打開油泵開關(又稱啟動馬達),駕駛壓下紅色的引擎啟動鈕,並輕踩油門,引擎啟動。
戰車確定啟動後,駕駛就可以將排檔桿從P推至L(低速檔),慢慢帶開履帶,外頭協助動車的人員同時移除輪檔。車前的指揮確認左右輪檔都已移除,人員淨空後,才會要駕駛緩慢駛出駐車坪,前往領取彈藥與架好槍枝。
至於領取彈藥,是等卡車送來,還是直接開去彈藥堆放場,就是看單位而定。
等待領取彈藥的同時,砲塔內成員要鬆開砲塔環內的砲塔固定鎖,打開砲塔電源(位在砲手面板上),啟動後,開始檢查砲手與車長共用的射控系統總成是否正常(影像是不是清晰無雜訊),砲身俯仰機構、方向機是否正常運作,砲塔指向系統是否確實運作,砲閂的電極能不能立即導電,同軸武器是否確實運作…………等。
領到彈藥之後,裝填手要熟記穿甲彈與高爆彈各放在哪個儲放區的哪個位置,即用彈區放置多少穿甲彈與高爆彈,並告知車長與砲手做記錄,如果有領取特種彈(人員殺傷彈、黏著榴彈、黃磷/白磷彈),更要告知車長與砲手。
一天的任務結束後,有多少輛車出勤就要有多少輛車回來,成組員收繳彈藥,卸下無線電,槍枝之後,別忘了要送回鑰匙,簽簿子,整個出車紀錄才算是做個了結。
(以上是純粹憑著記憶寫,如有誤失與脫漏,還請裝甲單位的前輩指正)
可能有人想問,戰車的鑰匙長什麼樣子,是不是拿來「轉鑰匙孔發車的」?
其實戰車的鑰匙,和能不能啟動車輛毫無關係,只是一個門鎖的鑰匙罷了。
這個門鎖,是在裝填手艙蓋上,而且也只有裝填手艙蓋上才有鎖孔。除此之外,車長與駕駛的出入艙蓋都沒有鎖孔,只要內部的艙蓋鎖一鎖上,除非把艙蓋解體,否則別想從外頭開門。
這並不是因為設計失當,而是西方戰車內空間的移動路線正好可以以裝填手的出入艙蓋為中心分支出去。戰車停車時,是將砲塔朝後固定,所以砲塔吊籃後的檔板一移開,駕駛就能鑽入駕駛席。隨後的砲手、車長先後坐定後,才是裝填手進入。
或者是持有鎖匙的成員先行進入車輛,一口氣把其他兩個艙門都打開,讓外頭待命的其餘成員進入。
全員都進入確認後,駕駛坐定好位子,調整好座椅高度後,砲塔吊籃的擋板就可以再扣回,保護駕駛不被迴旋的砲塔捲入。
但是,鎖孔是直接朝著天空,常常會因為沙塵、雨雪、成員鞋底的泥巴滲入鎖孔內部,使零件生鏽毀損,所以基層部隊會另外在艙蓋與艙口間的裝甲上頭再加銲一組扣具,扣具上有開孔,以市面上容易取得與替換的掛鎖(Padlock)作為備用鎖鎖上。
而且因為每輛車的掛鎖都不一樣,多少能避免一把鑰匙開全部的車的窘況。
久而久之,戰車上頭也就不再出現特別設計的專用鑰匙與鎖孔,而是以另外設計的暗扣(這部分只有曾操作過該型戰車的人才知道),與剛所提的掛鎖關閉出入艙蓋。
或者是教範上不會寫,純粹在成組員之間口耳相傳的開門法(比如說拉開駕駛夜視鏡開口,手伸進去後鬆開門鎖………)。
至於俄系戰車,因為人員出入動線與座位、彈藥配置與西方不同,所以是駕駛與砲塔成員各自進入。再者,自動裝填系統安置在砲塔底部後,戰車的駕駛與砲塔成員已確定是從各自的出入口進出。
至於俄系戰車是否曾經設計過鎖孔與鑰匙,因為資料不足無法確認,只能留待熟稔俄系戰車的人士現身說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