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花妙筆補充版請詳見老虎大的FT-17戰車;一切戰車的起源
若沒有這一台車確定戰車的內部陳設.今日大家所看到的戰車有可能還是會停留在最開始偽裝成水箱的Mark tank上.光一輛戰車就要7~8個人開.車速會慢到你無法想像.裡頭比現代戰車還悶熱難耐(因為引擎在車體正中央).車上乘員還要穿防破片衣.耐火衣.臉上掛著防毒面具.每個砲手都要自己裝彈.正副駕駛要注意兩邊履帶轉速是不是一樣.免得車子原地打轉.車輛倒退時還要有人移到車後的駕駛席上操作.好把車倒著開.因為沒有無線電.車長在這個又吵又悶的大鐵籠裡只能扯開喉嚨喊著每個人要做什麼該做什麼.還不一定有人會理他.......然後這個"大水箱"就會灰頭土臉的成為日後博物館的一員.
附註:
乘員必須穿上防護裝的原因是因為當初引擎的推力比都很不理想;在那個年代引擎只要能產生動力推動設備就能讓人舉燭焚香跪拜祖宗燃放鞭炮感謝蒼天有眼~這僅僅的小馬力被引擎/武器/人員的重量分攤之後,排擠的效應就造成當時裝甲的平均厚度相較於今天的裝甲差不多等於像衛生紙一樣那麼薄,而且還是偷工減量生產出來的那一種,普通的步槍配上鎢鋼彈頭就能把彈頭打進車身裡之後像個狂跳的豆子一樣到處亂彈,就跟你用這種衛生紙擦屁股一樣只是沒擦著反而把手指插到屁眼裡是一樣的~打穿進來的彈頭打中設備,設備就報銷,打中人就是個碗大的洞,也夠癱瘓一台戰車的戰力了,更不要說後來生產出來的大口徑10mm以上的反物資子彈跟槍枝對當時的戰車來說還是頭號殺手之一。也很少人知道M2白朗寧重機槍當初是為了反裝甲的需求才存在的~,因此乘員被迫窩在裝甲裡面穿上厚重的防護裝然後忍受高熱與噪音的環境進行作戰。
從這一點來看,我個人不希望有人對於一戰還抱有一絲古典優美的想像;那他媽的一點都不美,車子裡熱的讓你只想衝出去,但是外面的炮火流彈又會逼著你繼續窩著,什麼叫生死兩相難,你應該不難體會。
(英軍的MARK I(Mark I tank).這個武器的出現.打破了壕溝戰的僵局.也開始改變了戰爭步調.但還不是主角.)
若戰車有魂.會說話.當他們看到這輛戰車出現.絕對是砲身壓到最低.低身下氣的恭敬對他開口"老大"."大仔".閉口"組長"."總長"的(這兩個詞是日本黑道稱呼老大的用語).不管是二戰時期的什麼各式名戰車.還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M1.LEOPARD 2.MERKAVA.T-80什麼的.看到他絕對都要分站兩邊敬禮歡迎.
到底是什麼車要這麼必恭必敬的?就是這一台!
(於布魯塞爾皇家博物館Brussels Royal Army Museum陳設的雷諾FT 17.(Renault FT-17).)
雷諾FT-17的全名為Automitrailleuse à chenilles Renault FT modèle 1917.(法文的"雷諾1917年型輕戰車").
(雷諾手下的一位天才設計師Rodolphe Ernst-Metzmaier是這個傑出設計的催生者.不幸的是.他的光芒全被老闆搶了去.也沒人知道他長什麼樣子.....)
這台戰車之所以劃時代的原因在於:
1.可以360度迴旋的砲塔.而不再需要在車身各個位子安放武裝.
2.成員作業區與動力區間以裝甲板完全區隔開來.減少噪音干擾成員作業.
3.成員區間在前.動力區間在後.成員可以獲得絕佳視野.而不會被動力區間干擾前方視野.
這三個要點.從此成為戰車的基本要素.
這型戰車的開發.緣自於1916年路易雷諾(Louis Renault)一項極富野心的計劃.除了邀請當時的鋼鐵大亨與他分杯羹.法軍已經有兩款戰車.修奈德Schneider CA1與聖莎蒙St Chamond (tank)開上戰場.但戰果都不好(設計缺失與機件妥善率不佳).眼見英國人的戰車在戰場上頗為出色.而法國人民所期待自己國家的戰車也能上場.即將附諸量產卻要停擺的超級重戰車(Char 2C).將要交給FCM廠來生產.諷刺的是這台重戰車的設計者.竟然也是設計FT-17的同一人.......
(CHAR 2C)
就在這個各起爐灶.不斷分割自己國家的開發實力的惡劣局勢下.當時官拜准將.日後被尊奉為法國的戰車之父的尚.巴提斯特.奧根.艾提安(Jean-Baptiste Eugene Estienne)看到了FT戰車的底力.認定FT戰車就是現在.也是以後最佳的選擇.
艾提安准將
http://www.histoiredumonde.net/article.php3?id_article=1811
試作車於1917年中出廠.而最初量產的FT-17.常因為冷卻風扇皮帶容易斷裂.與冷卻系統運作不良所困擾.在這一年只有84輛送上前線.但到戰爭結束前.卻共有2697輛交付到部隊手上.最後總數高達3000多輛.其中有500多輛交付到美軍與義大利手上.所以最後的總產量可能將近4000輛.
FT-17的武裝有37公厘砲(雄型)或是兩挺7.92mm Hotchkiss 機槍(雌型).而砲塔也分成圓型砲塔與多角型銲接砲塔.
後來美國獲得授權生產FT-17.作為自己開發的6噸級戰車.共950輛.其中有64輛趕上了大戰的末班車.
一戰結束後.FT17出口到許多國家來爭取法國的外匯.波蘭.芬蘭.波羅的海三小國.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瑞士.比利時.荷蘭.西班牙.巴西.土耳其.伊朗.阿富汗.
義大利最後生產自己的Fiat 3000.
日本進了幾輛做為研究用.
附註:
1. FCM廠生產的CHAR 2C截至大戰結束為止只量產了10輛,最後都在二戰時期被德軍以閃電戰中擊毀。
2. 拜天乾物燥還有 阿拉的庇祐所賜,當初這一批FT-17還有少數依舊存在阿富汗境內。
(東北軍的FT-17)網址http://mailer.fsu.edu/~akirk/tanks/
中國也買了FT-17.但諷刺的是買主不是國民革命軍.而是東北軍閥.張少帥的父親.張作霖.
俄國在內戰時期的紅軍.白軍交戰時也使用FT-17.也有仿造的"Russkiy Reno".以及以FT為基礎生產的T-18.
(陳列於莫斯科博物館的T-18.)
FT17系列在法軍的服役時間很長.直到西線戰事爆發.法軍還有為數龐大的FT戰車於二線部隊服役.但這些做過近代化火力更新的戰車終究是老邁了.沒能阻斷德軍的機動戰攻勢.德軍擄獲了一千多輛FT.因為性能早已落伍.多半轉為地方警備.與機場防衛用途.
雖然FT以現今的眼光來看.又小又擠.沒有無線電.速度也不快.火力又不強.裝甲又不厚....
但.如果沒有FT.巴頓老爹就沒有機會小試身手.美國能否擁有戰車.能否掌握機動戰的精髓.恐怕要延後好幾十年.
附註:
諷刺的是美軍雖然肯定了戰車的價值與其存在的意義,但是卻一直沒想通要如何將戰車的價值作倍乘性的發揮,以至於讓一個砲科出身的軍官決定美國戰車的發展走向,也就是跟隨英法的角度讓戰車去支援步兵,然後,又把這款價值不明的戰車以騎兵軍官的大名命為"薛曼"戰車。
也就是說,就專業的領域而言,薛曼不算是專業的戰車而比較接近一輛有裝甲的砲車,更可悲的是它的火砲威力差,連它的裝甲防護力也僅限於能夠抵擋子彈而已;連德軍都嘲笑薛曼戰車是"薛曼牌打火機",拜其汽油引擎所賜,薛曼一被擊中,馬上火光沖天…
如果不是英國人直覺地或者間接地受到霍巴特將軍的影響,壓根也就不會有將QF-17戰防砲強植到薛曼戰車上的鬼主意。更荒謬的是,當英國人完成移植跟試射之後,老美還在認定那是危險與不可能的事,以及QF-17最終以擊斃德軍裝甲王牌之一的麥可魏特曼達到成就漲停版的地位,這時候美國人才回過頭來把M3 75mm砲也依樣畫葫蘆地安上M4A3戰車上,直讓英國人苦笑又搖頭不已。但是在安上高倍徑的主砲之前,我們可以想想又有多少美國裝甲兵因為武力不足而含恨客死異鄉?
再從薛曼戰車的損耗率與裝甲兵的傷亡率來看巴頓將軍,最大的問題不在於他個人在一戰中的表現造就美軍對裝甲部隊的重視,而是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對薛曼戰車不如人的看法如何?是否他也有所不滿或者他選擇保持緘默?畢竟他是美軍裝備的革新與創辦者之一;他是有識之士,也不可能對麾下官兵的哀嚎不為所動…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了。
(與FT前留影的巴頓上尉)
我相信.當時為老爹拍照的攝影師.絕對想不到.他面前的這個人.竟然是日後讓德國佬頭痛不已的猛將.
最後以影片.向設計FT戰車的設計師.與法軍戰車之父.還有為這台戰車勞心勞力的老爹們致敬.
FT.............真的好小一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