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地球政府軍 雷爾空軍基地


 


預警雷達將發現的一切狀況傳輸給雷爾空軍基地。


「第一波攻擊……76架,他們…是打算把我們鏟平嗎。」


面對這一波即將來到的海嘯,有人當場腿軟。


彷彿是要給他們沉重一擊似的,同一時間,北方的預警雷達也傳來警訊。


「北方,Omni重轟炸機群,總數60架,護衛機群60架,以鉗形攻勢進逼瓦德雷依市。」


在簡報室聽候起飛迎擊的所有人都呆了,東邊有76架,北方有120架,總數超過200架的敵人空中武力,無畏於這個區域的防空火網,準備將這個區域的每一寸土地翻過好幾次才肯罷手。


 


地球軍已錯失了兩次奪下斯坦菲爾德的機會。


一次是自北方長驅而下的「冬將軍」擋在他們面前。


北佛大陸的地形「北高南低」,冬季時的冷空氣可以長驅直下到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Omni的冬季平均氣溫為5度,比地球還低15度(攝氏)。Omni星的傾斜角25度,比地球的23.5度還多個1.5度。多個1.5度,造就了「性格強烈」的Omni四季,而這就是緯度只有北緯5度的斯坦菲爾德還能下大雪的原因。


另一次則是不折不扣的人禍。


委員團擅自更改戰略,要求將戰線繞過斯坦菲爾德直取Omni市,但是推進實在太快,雖然前鋒幾乎要碰到首府,但是因補給線拉得太長而被切斷,前鋒被整個圍困,兩座主要橋樑又被Omni奪回控制權,最後退回原點。


戰略失誤,他們又失去了攻下東島以爭取出海口和外港的機會。


委員團的擅作主張,使得地球軍的東方艦隊精銳沉沒在西島海灣裡。所有向東的出海口全被Omni封死,使得東方艦隊形同「內陸湖泊警備隊」,對東區戰鬥毫無建樹可言。


非但沒有幫助,還不斷損失艦艇。


委員團低估Omni海軍的水下兵力,減少反潛武器裝備進駐數量,對Omni的水文懵懂無知,卻不積極蒐集資料。就這樣,自衝突開始(3412月)到36年歲暮,東方艦隊就失去了總數19萬噸的船艦。


Omni海軍各式潛艦的靜默航行能力,實在是令地球軍的同行們折服。


 


西方艦隊呢?


並沒有因為掌握了出海口──索達斯海峽而隨之取得主控權。照理說,出了海峽就應該能直取坎米克大陸甚至是Omni市,但是他們始終沒有達成。派出去的幾支艦隊,最後都鎩羽而歸。


為什麼?當然又是氣候與地理環境的障礙。


Omni星的水陸分佈雖然沒有像地球有37的美麗比例(Omni約略為46),但是Omni卻擁有遼闊程度遠超乎地球上任何一個大洋的「太平洋」。


說是太平,卻一點也不平靜,因為旺盛的水汽,在對流作用的促成下,所產生的熱帶、溫帶氣旋的強烈程度,終年都是驚濤駭浪。像這樣的颱風就這麼威脅著Omni的所有海岸城鎮。


那麼較平靜的小面積海域呢?面對的是另一個敵人──浮冰。


除了海面凝固的浮冰之外,還有來自南北極區的大陸冰河末端斷裂後,隨著洋流漂流的大陸冰山。在這樣的惡劣環境裡,以前的航海常識,船舶安檢根本不適用,所以海難是再平常不過的事。


要面對比地球更加惡劣的海相,Omni的船舶朝著兩方面發展。一個是:藉著重新制定並加強船舶建造的安檢作業,以及開發新技術(多重水密隔艙),建造更安全的水面船舶。另一個是:朝平靜的水下發展。准許民間造船廠建造大噸位的「商用潛艦」,並提供相關技術支援。潛艦史上最大,潛航排水量100000t以上的「穆斯卡」級SSBN,就是伯恩造船廠的力作。


面對惡劣海相,不單是消極的防衛、援救,也要積極的觀測、預警。


續航半徑5000km以上的大型救難機、飛艇、水上飛機;超過20000噸,極速30節(約70km)的重型救難母艦,在海岸防衛隊、海軍裡頭已是「常態編制」的一部份。


空軍的「氣象觀測隊」是自成軍以來,第一個成軍的飛行單位,也不斷提供機具支援民間的氣象觀測單位。同時,為了支援海運,各航空大廠不斷推出「巨人機」來支援貨運,也間接促成Omni擁有人類史上最龐大、完備、高效率的勤務機隊。


Omni的氣象觀測單位,海岸防衛隊,三軍在與環境超過80年的搏鬥中,磨練出對環境的敬畏與謙遜,以及急難發生時的迅速、正確反應。



在和地球政府撕破臉之前,Omni居民已經和大自然打了80多年的戰爭,也和平共存超過了80年。



後來地球軍找到了兩處可以連絡東西的水道:鎖鏈群島南方的水道──柯克海峽,以及南佛大陸與南極洲之間的雷米斯海峽。雖然這兩條水道航行條件不錯,但是在Omni的重重把守下,要突破並不是件容易事。



地球人沒有學習到這一套對環境的敬畏與謙遜,失敗已是必然的。


 


當然,在雷爾空軍基地的所有成員並不明瞭外頭的戰局如此險惡。


至於艾琳呢?她根本就沒有去聽戰況報告,她只想著一件事:擊落「九尾白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