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講述戰爭,總是少不了一些重裝備道具.


如果要講述歷史事件.符合當時年代的裝備更少不了.


在早年的電影.裝備都是充數的(不是美軍戰車漆上鐵十字,就是做大改裝.)


近幾年來才開始考究起來.


不過在80年代時,有部作品是真的以俄製戰車全程參與演出.


在回味這部電影時,也讓我重新認識T-54/55.



http://homepage20.seed.net.tw/web@3/puffy/film/the_beast_of_war.html


The Beast of War


29 August 2004






 


小製片而高品質的戰爭電影。


中文片名:入侵阿富汗 (1988)
導演: Kevin Reynolds
編劇: William Mastrosimone
演員: George Dzundza, Jason Patric, Steven Bauer, Stephen Baldwin
對我而言: 8/10


 


 一台剛夷平一個阿富汗村莊的蘇聯坦克轉錯了彎,將坦克裡的組員帶到這場戰爭的價值邊緣...


 


我已經忘了當初是要查哪一個節目的錄影時間,在節目表上看到 HBO 要播這部電影。八零年代的電影,一些相當陌生的卡司,有點聳的中文片名...我決定要看它的唯一理由,是想找個題材來借題發揮,好好挖苦美國的阿富汗--伊拉克戰爭一番;結果卻是原本想好的毒舌草稿只能丟棄不用,因為這部電影出乎意料的優秀,不應該為了堅持耍嘴皮而壞了它的調性。【入侵阿富汗】可能只有比一部 TV movie 稍微多一點的預算,但是 Kevin Reynolds 卻拍出了近二十年來最出色的戰爭電影之一。它實在該得一些獎的。


 


很快總結一下【入侵阿富汗】技術上的表現。攝影師 Douglas Milsome 的鏡頭,非常漂亮地呈現出當地窮山惡水的一種怪異美麗----這部電影雖然在以色列拍攝,但你一點也不會懷疑這就是你在阿富汗會看到的景色:原本該是遼闊無際的沙漠,被光禿無機的沙色岩壁阻隔包圍,彷彿身處超級巨大的迷宮,永遠無法走脫。這般的景色搭配的是 Mark Isham 有點 New Age 風味的配樂,牽出一縷似真似幻的異世界氣息,讓你覺得感官明明是真實無比,然而這一切又不該是真實的存在----正好反映所有被困在這場戰爭泥淖裡的人的心理狀態。所有的演員都至少有「恰如其份」的演出,就連向來以木頭演技出名的 Stephen Baldwin 都不例外;而戲份特別吃重的 George Dzundza Jason Patric ,他們或許還不夠格拿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或男配角獎,但他們入木三分的演技讓你不禁開始覺得奧斯卡應該設個「最佳遺珠之憾獎」。當然,統合這一切的 Kevin Reynolds 功不可沒,而編劇 William Mastrosimone 極為細緻而深刻的劇本,則是接下來大部分文字敘述的重點。我知道看這篇文章的讀者大概都沒看過這部電影,而請你們去 Amazon DVD 回來看可能又會肉痛(雖然我真的覺得它值得砸錢去買),所以不怕「洩漏劇情」的,請收看下面夾敘夾議的流水帳吧...


 


電影以蘇軍的戰車部隊夷平一個阿富汗村莊揭開序幕。或許是因為預算限制,沒有平常好萊塢戰爭場面血肉橫飛的畫面,甚至好像在砲擊過程裡沒死半個人,但你會意外地發現這絲毫不減損現場恃強凌弱的景況----居民無助地從住屋裡逃出來,過幾秒鐘家園就變成一堆廢瓦。悲憤的婦女們撿起地上的石頭往蘇軍坦克丟擲;鐵甲怪獸一開始是完全無動於衷,之後就噴出鎮暴瓦斯,把她們嗆倒在地上,連可憐兮兮的丟石頭反擊的能力都被剝奪。到此為止,觀眾還沒看到半個蘇軍露臉。


 


終於,幾個穿制服的從鐵甲獸裡爬出來----你發現原來他們也是人模人樣,並不特別兇惡殘忍;當然,這只有當你不是被逼供的對象時。他們巡視四周,很快抓住一個男人,要從他口中問出反抗軍的下落;「說出來不然殺了你」有很多種表達的方式,而在這裡,你一個事不關己的觀眾,竟然跟著那個男人一起害怕了起來:他的腦袋在槍口下被壓在戰車履帶前。還問不出話來?原本已經熄火的引擎轟隆隆重新啟動,而你只看到那顆被壓在履帶前的腦袋。沒有拳打腳踢,沒有用槍托把下巴打碎的血腥畫面,然而一步步邁向死刑卻比什麼都還恐怖。你可以清楚看到那個男子的確十分害怕,但即使如此他嘴裡還是兀自唸著為聖戰而死會上天堂之類的話。在場的蘇軍有人猶豫了,他們跟平常人一樣不知所措。看來這男的再怎麼害怕也不會吐露情報,或許...但是管事的車長下令戰車前進。喀啦。這事沒有了,而呆在現場的並不止阿富汗婦女。


 


之後蘇軍揚長而去。回到村落的幾個反抗軍戰士誓言復仇,一路追了下去。把人頭碾爛的那台戰車落了隊,轉錯一個彎,進了死胡同。反抗軍戰士要來個甕中捉鱉。兩小撮人在廣大的沙漠中玩著貓抓老鼠的遊戲,具體而微地呈現阿富汗戰爭的原貌。這是這部電影接下來的主軸,聽起來的確像某種戰爭片公式,而我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開場漂亮、其餘爾爾的戰爭電影(比方說,【火線衝突】 (Rules of Engagement) )。但【入侵阿富汗】的好戲才要開始。


 


敘事的觀點以講得一口好英語的蘇軍為主----我其實一點都不在意不能講俄語的演員們乾脆講英語,因為要是他們開始講裝得不太像的俄國腔英語,那只會讓人覺得更做作。這一車一共五個人:當壞人的車長,當好人的副車長,兩個沒有主見、隨波逐流,代表所有其他人的人頭,以及一個阿富汗籍的俄國留學生。他們打從迷路開始,就處在燃料彈藥食物飲水都有不足之虞,隨時會被追兵伏擊的恐懼中。在這樣的壓力下,他們給水池下毒,躲在遠處觀看有沒有阿富汗人被毒死;他們必須處理不知道會不會炸死自己的未爆彈,因為那是他們唯一可以抵擋追兵的武器;他們在夜間雷達上看到四面八方圍過來的光點,驚慌中用火焰砲四處掃射,隔天早上發現周圍一圈非常漂亮完整的焦黑鹿屍。每一個事件都把人的神經往極限推得更近一些,而那就是戰爭下人性的無奈。


 


巡邏的直昇機碰巧發現了他們,大家都贊成棄車逃命,只有車長 Daskal 堅決不願丟下坦克,還不准組員撤離。他說了一段在蒙古的慘烈往事:整台坦克被炸飛,全車除了他死光光,但是他就開著剩半截的坦克回營地。「現在的新型戰車安全多了。」你可以看到他說這話時,臉上散發著戰車的力量與他結合為一的驕傲。那是對大蘇維埃的信念,一種力定乾坤的執念;他代表著整個蘇聯的鐵血意志,沒有什麼是不能靠力量決定的,何況一個小小的阿富汗。


 


強大的國家意識可以推動大多數渾渾噩噩之徒,但是總有知識份子會起而反抗。副車長 Koverchenko 不僅盡力在良心與職責間找到平衡點,他甚至戴著一副書卷氣十足的眼鏡。這樣的道德勇氣跟良心代表自然不能見容於暴虐的愛國主義(寫到這句,我必須克制自己藉戲諷世的衝動),於是 Daskal 把他綑綁在地雷上,知道阿富汗人看到他必定會上前動手,一石二鳥。同車的還有阿富汗籍留學生,他留學俄國的目的是想把新氣象帶回祖國,出發點跟拿著槍桿子幹俄老的反抗軍並無二致,不過手段路徑不同而已;但是不管他多麼有理想、動機多麼善良、行為多麼端正,他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以錯誤的身份出現,就活該被懷疑忠誠度(寫到這句,我還是必須克制自己藉戲諷世的衝動),於是一命嗚呼了。


 


阿富汗反抗軍終於找到 Koverchenko ,這把敘事的觀點從蘇軍轉移過來,而他們並不只是一群講阿富汗語,下面配英文字幕的外族人而已。阿富汗留學生在死前教了 Koverchenko 幾句阿富汗語, Koverchenko 當初絕沒想到這幾句話竟然救了他一命:當家破人亡的阿富汗婦女群起圍上來,大喊著「 Badal 」(復仇)要將他活活打死時,他情急之下喊出「 Nanawatai 」(庇護)。已經狀似瘋狂的婦女們聽到這句咒語,手上的動作突然停了下來,因為根據傳統的教導,任何尋求 Nanawatai 的人都應該要被給予飲食、衣物跟保護----沒錯,即使是敵人也一樣。我沒有阿富汗網友來幫忙證實真偽,但我們都知道回教的教義總是有比基督教寬容的地方。楞了一下的婦女隨即又舉起石頭,想裝作沒聽到,但是她們的首領及時喝阻,因為「 Nanawatai 」永遠在「 Badal 」之上。「他是異教徒、是敵人!」「但如果我們不給予他 Nanawatai ,我們就跟他們沒兩樣。


 


於是這整件事對 Koverchenko 來講變得非常的荒唐、顛覆而後現代。他並不恨阿富汗人,也沒有強烈的愛國主義,但他畢竟是被派來作戰的蘇俄軍人;這些俘虜他的人顯然一點也不喜歡他,但卻是這些人給他吃給他穿,讓他到現在還沒死;相對的,他的上司卻要置他於死地,而理應是友軍的另外兩人則膽小怕事,做壁上觀。他跟阿富汗人並無國仇家恨,反而是跟 Daskal 有筆帳沒算;換言之,他也要「 Badal 」。於是他有點猶豫但是主動幫阿富汗反抗軍把一管手提式火箭砲修理好----唯一能炸掉「鐵甲怪獸」的武器。他的猶豫似乎主要是在想到可能會拖那兩個無辜的膽小鬼下水,但是在戰爭裡,什麼事情都有它的無奈。


 


演到這裡,接下來的發展的確就不太難猜了。不過即使如此,當我們看到鏡頭轉回 Daskal 那邊時,還是不勝欷噓,原來在一場鳥蛋戰爭裡,永遠會有比你預想的更鳥蛋的事等著發生。幾乎窮途末路,卻不願意放棄戰車的 Daskal ,把希望寄託在飛回基地帶援軍前來接應的直昇機上,然後他們把坦克往回開,突然看到那架直昇機停在遠處;他們下車,一個搖攝鏡頭從步履闌珊的一行三人,帶到空蕩無人的直昇機,再帶到已經死在地上、表情猙獰扭曲的兩個飛行員,最後帶到一個小水池----就是他們先前給阿富汗人下毒的那個水池。他們呆望著死絕在水池旁的最後希望,瞠目結舌。「 I hate this country.


 


所以,這就是【入侵阿富汗】。你當然可以採用這個中文的譯名,把這部電影擴大解釋為反映蘇聯在阿富汗戰爭裡陷入泥淖的困境,然後很順手地延伸解釋到現在美國在伊拉克陷入泥淖的困境;但是或許就英文片名做個人層次的解讀,不要搞上什麼國際政治的春秋大義,反而更能凸顯本片的優秀。這隻「戰爭的野獸」既不像【搶救雷恩大兵】 (Saving Private Ryan) 那般,透過渲染的血腥探討個人的生存價值,也不若【紅色警戒】 (The Thin Red Line) 有著形而上的電影美學,從中透析戰爭裡個人的渺小無助;它就只是隻荒謬絕倫的怪獸,把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顛倒錯置,沒有奇怪的人,故事也不奇怪,卻搞出這弔詭的一切。非常精鍊簡潔的一齣戰爭諷刺劇,被當成 TV movie 實在是太委屈人了。


...............


..........................


......................................................


以下是我的注解.也是整部戲的結尾.


到最後,反抗軍報了仇.正當反抗軍將對這群失去戰車的成員下手時,Koverchenko也希望反抗軍對他們 Nanawatai 」,反抗軍的首領依舊是一臉錯愕,但也只能讓他們離開.但是婦女可不這麼想......當她們帶回來一雙血跡斑斑的軍靴時,以及反抗軍首領對這群婦女斥責的景象映入Koverchenko的腦海時.Koverchenko醒了,縱使反抗軍首領壓得住他手下的人,他總有一天還是會死在給予他 Nanawatai 」的人的手上.


 


救援的直昇機到了,Koverchenko向給予他幫助的朋友」揮手告別,套上救生索,隨著直昇機離開這片是非之地......


 


這部片子,以色列提供重裝道具讓導演充分發揮.而這道具便是兩個排(至少要有備用)的T-54/55,扮演蘇軍直昇機的,則是以色列的海黃蜂重型直升機(似乎是想當成Mi-8)


這部評論.讓我對串場的道具....Tiran 5有更深的感觸.


雖然是休戚與共的好夥伴,一但"發火",也只能拋棄了......



P.S.


以色列也擄獲不少T-62,且命名為Tiran 6.


相較於T-54/55,T-62顯得短命許多.也沒做什麼改裝.100多輛T-62很快就除役.


參考網址:


http://www.israeli-weapons.com/weapons/vehicles/tanks/tiran/Tiran.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