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addle,中文稱為「鞍」,在各個古文明都有這類固定在馬、駱駝的背上,方便騎士騎乘的用具。人類歷史追溯到最早的「鞍」,可以到西元前4000年,兩河流域、中國、印度,都先後出現這類騎乘用具。因為這個用具絕大多數都安置在馬背上,故俗稱「馬鞍」。


File:CollegiateEventer.jpg


(現代的馬鞍)


雖然人類開始以內燃機取代獸力做為運輸或是個人消遣用,但腳踏車與摩托車的座墊,仍依循著原來的習慣以Saddle表記。


後來這個可以讓「物體穩穩的跨在上頭」的涵義,使得可放置並固定槍枝的腳架、支架,也以「Saddle」稱呼,但為了區別,以「Gun Saddle」表記。


(詳細來源請見http://en.wikipedia.org/wiki/Saddle)


 


戰車上頭,也有Gun Saddle。但是這個東西的中文並不是位在砲塔內的砲架或是砲耳,而是另一個專有名詞:行軍鎖(也稱之為砲鎖)


 


顧名思義,這個看似很普通的金屬切削(或是鑄造)物體,讓戰車長時間停放時放置並固定砲管用的。雖然用途很普通,但這是保護砲身俯仰系統最有成效的法子。


砲身俯仰系統的油封再強再好,也還是有極限的。因為油封在砲身俯仰的時候,是單面承受液壓油的擠壓(甚至要承受更粗暴的急速迴旋所帶來的瞬間壓力),才能讓砲身穩穩的聽從砲手與車長的命令對正目標,給敵人一發痛快。


這些關係到戰鬥的控制系統,一但損壞,那就是要幾名砲保士鑽進砲塔裡搞得渾身液壓油才能搞好,甚至是回保廠將砲塔吊起,整個卸下來大修後才能送回部隊手上。



(仰賴其他運輸工具的長時間長距離機動,戰車的砲塔就會這樣安放) 


所以,除非隨時要出勤,不然戰車兵一定會讓砲塔搖到行軍鎖的位置,搖下砲管安放在型軍鎖上扣好。


至於要怎麼搖到定位,那就全看戰車乘組員的默契了。當然是要開砲塔動力直接搖到定位還是人力轉動砲塔,也是隨乘組員心隨意轉。但如果要小整新兵,個人強烈推薦「手搖」。


手搖的話,轉兩圈砲塔才轉一度(古今所有的戰車都是這樣),所以要死命的轉720圈,才會轉回原來的方位……再厲害的組員也要花個大約兩分多鐘才能轉一圈。



(馳車是除了自走砲之外,將行軍鎖安置在前的車輛)


行軍鎖的位置並沒有硬性規定,但多半在引擎蓋上頭(看車輛的引擎是在前還是後),或是安在車尾(左右不拘)。當然也有直接安置在砲塔內部的,俄系戰車多屬此類。



(PzH2000的行軍鎖,是陸上火砲目前為止最豪華的,在車內按個按鈕就能讓砲塔回正,砲管降低,行軍鎖同時立起並扣住火砲)

 


不光是戰車,只要是安上大口徑火砲的履帶/輪型載具,都會有行軍鎖。而且這東西能簡則簡,都是以人力立起,讓火砲對好位置後放好固定,當然也有如PzH2000一般豪華的電力運作的行軍鎖,當然這也是特例。



不過這玩意兒雖然簡單,但也有損壞的時候。


但部隊自有解決辦法,那就是墊好枕木讓砲管墊著。


 


但為了長時間待命的中途接令,方便快速啟動搖砲,待命的部隊是這麼做的:


不上行軍鎖,將砲管搖到最低,讓油封的受力降到最低。


因為多一道解鎖,就多一道步驟,也多一個麻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