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與冬天各別發生一次會車事故,戰車也好,裝甲部隊也罷,都被牽連其中。
也正因為被牽連其中,也引起網路上的討論,當然也引來亂報……。
當然,這件事情也就隨著24小時不間斷的「新聞肥皂劇」淹沒在昔日的垃圾堆中。
(以軍的巴頓系列已確定成為過往雲煙)
最近有人問了關於戰車履帶在路面上留下痕跡的問題。
我本來只是想當做沒看到,就看其他人怎麼回答。但想想這樣不對,若是縱容某些嘴砲誤導發問者那可擔待不起。
所以我又回頭回答了,一面回答發問者的迷津,一面與一知半解的回答者對抗。
當然,我還是拿下最佳解答了(畢竟這涉及自己的領域)。
戰車履帶上有橡膠塊.是可以拆下換新的.
現在的美製戰車都會安裝橡膠塊.
(實際上若是常使用一般道路做為陣地間機動的國家的部隊,裝甲車輛都會自行加設橡膠塊)
一來.延長履帶的使用壽命.
二來.減少履帶接地時.與地面摩擦時的聲音.(雖然沒有降多少)
但也有戰車的履帶是不裝橡膠塊的.
但這是依照該國家的戰術需求與想定而採行的決定.
(所有的俄系戰車都不在履帶上安裝橡膠塊)
當然路面的材質與施工品質.也是會讓履帶留下痕跡的原因.
水泥路面.就很難留下痕跡.
柏油路面.由於硬度沒有水泥強.所以履帶壓過後.會留下痕跡.
再者.
履帶在運轉時不是單純像輪胎一般的滾動.
而是朝路面下壓.扣緊路面.抓緊路面.然後才讓車體朝前移動.
(這也就是輪胎壓過的物品還有一定的形狀能辨認,但是履帶壓過的物體絕對是灰飛煙滅的緣故)
再加上.使用履帶的車輛.絕對都比輪型車輛重.
因為要扣緊抓緊.所以一定會留下痕跡.
如果路面鬆軟.或是施工不良.
你就會看到履帶將大塊的柏油路面.水泥塊整個掀起.
所以看到履帶車輛行駛不管它是土木作業機具.工程機具還是戰車.請務必.也一定要保持距離.
2012-12-20 11:23:38 補充
橡膠塊.
美軍也是一塊一塊換.沒有某人想的那麼財大氣粗.連履帶一起換.
(這一段追加純粹是要某個認為美軍要啥有啥的腦包閉嘴)
2012-12-20 19:57:04 補充
在當兵時.是表記成橡膠塊.
"橡膠蹄片"的稱呼.小弟我還是頭一次聽聞.
還請前輩解惑.
2012-12-21 13:10:50 補充
原來形狀大小不同.名稱也不同.
受教了.
(在這邊,一位前輩補充了橡膠塊的另外一個名稱:橡膠蹄片,蹄狀的稱為 rubber track shoes 塊狀的 稱為 rubber track pads。但不管形狀與名稱為何,橡膠塊的用途都是盡可能減少履帶對路面的破壞)
2012-12-23 15:42:35 補充
關於前輩提及全橡膠履帶一事.略做補充.
全橡膠履帶常用於輕型土木作業機具.如輕型挖土機.與農用機械的收割機.也就是小到可以用三噸半就能載走的.
但是用全橡膠履帶的軍用車輛.以美國而言.M2/M3半履帶車.M50 ONTOS.等一些勤務車輛之後.就沉寂許久.
並不是因為全橡膠履帶有什麼問題.而是全橡膠履帶有使用上的限制.
就強度.承載重量.即便內層包覆鋼筋.還是不如金屬材質的履帶.
2012-12-23 15:48:54 補充
但是金屬履帶.在運轉時會因為零件彼此摩擦.發出聲響的同時也會磨耗.
當然也會對路面造成破壞效果.也就是發問者所謂的痕跡.
一台車倒是還好.若是一個車隊通過.或是短時間大量的履車使用這一段道路.
就如同某人所提及的六七十年前的往事一般.路面會被破壞掉.也會對往後使用此道路的人車造成麻煩.
所以道路巡視.養護翻修這部分的工作.是不可少.也不能挑便宜省成本.
2012-12-23 15:57:10 補充
回到全橡膠履帶.
雖然全橡膠履帶比較輕.行駛起來也不會過度破壞路面.聲音也較柔和.更換也比較快速.
但是.要如何讓全橡膠履帶承受和金屬履帶一樣的拉力.而不會斷裂.目前還是有瓶頸在.只能留待科學家.工程師開發或是尋找到新的技術.
所以截至目前為止.配備全橡膠履帶的第一線戰鬥載具.還不存在.
雖然我也很期待前輩所放的圖片的實驗車.得以量產配備.
2012-12-23 16:38:05 補充
至於所謂的更換作業.
不管履帶也好.輪胎也罷.不管科技再如何進步.這些承載結構與部件.還是靠著人的雙手.與千斤頂.扳手.才能裝卸.
起水泡.還是小意思.弄傷手.或是壓了腳.這才是欲哭無淚
2012-12-23 22:32:09 補充
回發問者的疑慮.
如果路面是混凝土地面.履帶是很難在上頭留下痕跡的.
如果路面在鋪設柏油前.先將回填的泥土夯實後再鋪上柏油.履帶也很難在路面上留下刮痕.
不過到底要鋪設多厚的水泥.
或是填上多厚的夯土.鋪上多厚的柏油.
那是專精於道路施工的人員的領域.
2012-12-27 12:19:52 補充
不需說自己是什麼的負責人.
反而該反思自己.
為何會把這種扼殺自己與後輩訓練機會的推託之詞當成聖旨奉行.
只要是車.一定會破壞路面.不是只有戰車.
但是破壞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就會有效果.
路面有問題.那代表施工有問題.必須找工程單位處理.或是徹查工程單位施工的流程.而不是使用道路的人車的問題.
(這一部分開始,因為有一個自稱是履車負責人,本以為他會是專業人士而有更正確的見解,結果當他丟出長官一律禁止我們把車輛開到柏油路上的時候,曾身為裝備負責人的我可就不高興了,所以才會有這段追加的話)
2012-12-27 12:23:21 補充
怕壓壞路面.所以不准履帶載具上一般道路.
在我耳裡聽來.就如同.
"因為怕爆胎.所以車不要開"
"因為怕橋會垮.所以造好的橋不准通車"
"因為怕樓會塌.所以樓房蓋好不要住.養蚊子"
"因為怕跌倒.所以以後都不要走路"
一樣的無知又悲哀
(本以為他的後續補充會澄清,結果毫無幫助可言,隨他,反正我已經拿到我要的了)
………………………………………………………
以上就是一連串回答的始末。
(基本上這段泥土路已經被戰車部隊整個夯實,日後若要開闢成公路,地質並不成問題)
在那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日子裡,長官教官、班長前輩都交代:不要破壞裝備,但是可以練習,只要有老手在旁邊指揮監督就行。
而且,只要是戰車行走的路段,全部都是RC路面,咱們要怎麼開怎麼飆都行,只要聽從指揮就行(除了那一段必須橫越民間道路時要鋪設橡膠墊,只有那一小路段最慢最不爽)。
不管是車上的哪個成員,都必須熟悉最基本的指揮車輛的守勢,因為非會不可。
不實地操作,要如何體會裝備運作時的震動感?
模擬器除了聲光俱佳之外,什麼也沒有。
聽後輩們說,所有的訓練都精簡成一個月。
一個月…………………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
繼續精簡吧,不要期待咱會回籠。
後話
在回答的這段時間裡,某個腦包也來亂。
照慣例,我先丟個餌引他上勾,就看他怎麼吃然後玩弄他。
從他的回話中,看到一些之字片語:
女師附幼、重慶南路……………………?
我就依著這八個字GOOGLE一下,得到關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以前的市立師院)的一部分資料:
創立於西元1895年(明治28年),為全臺歷史最悠久的大學院校,初名芝山巖學堂
1896年:搬遷至南門,並改制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於現址。
1919年:改制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1927年:5月,易名為「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一師範學校」(南門校區,日籍學生就讀)、另設「臺灣總督府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芳蘭校區,臺籍學生就讀)(即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的前身)。
1943年:與臺北第二師範學校合併(原第二師範收本科生,原第一師範收預科及女子部),改為「臺灣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
1945年:5月,學校遭美軍轟炸,校舍幾乎全毀。
1945年:戰後,同年12月25日改名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僅招收女生。
1964年:升格為「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即極富盛名的『女師專』。
1967年:臺北市升格為直轄市,女師專改隸臺北市,改名為「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
1979年:開始招收男生,易名為「臺北市立師範專科學校」(簡稱市北師)。
1987年:升格為「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2005年8月1日,改制為「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設置教育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理學院。
………………………………………………
然後呢,所謂的女師附幼,是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學校、臺灣省立臺北女子師範專科學校、臺北市立女子師範專科學校的實驗小學的附屬幼稚園。
http://st.estmue.tp.edu.tw/~kinder/a1.php
幼稚園是在民國35年成立,當時的位置是在重慶南路,一直到民國75年才遷回公園路,但所謂的「女師附幼」,其實到68年師專開始招收男生後,這名詞就不再使用。
所以………………
能說得出女師附幼,又還記得當時幼稚園的位置是在重慶南路的人的實際年紀,會有多大,就不言而喻。
這傢伙再年輕,也是四十好幾的年紀。
是個不親爹不愛娘工作不滿足的賴家王老五,也是個政戰念到一半被踢出來的敗逃者,更是個沒上過船出過海只會在圓山眺望海總,心裡盤算著如何在圓山架砲把海總炸掉還妄想全身而退的三殘。
咱還是說一段話:
腦包,說話請留意,因為妳的任何隻字片語都會成為我的反擊油彈。
但,如果妳會留意,妳就不是腦包了。
所以請妳繼續無知下去,好讓我有源源不絕的材料,將妳打得抬不起頭來。
因為妳連自己發出的問題都撐不過24小時,還寄望有人接妳的挑戰?
乖,去吃藥。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