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是網友對影片的看法:


夭壽喔~~居然有這種武器!


以後戰場的生態要變了


 


即使是美軍M1坦克,要出發前也是要先請空中武力大力掃蕩之後才出發


而美軍坦克出場通常都只是拿來打打看不到的狙擊手而已,毫無用武之地.


敵方坦克? A10就處理掉了,甚至連路過的士兵都可以把他KO.


M1上戰場除了消耗油料以外想不出有什麼用途了.


也許可以攻擊防空裝甲車吧?不過防空裝甲車還被空軍幹掉..


所以坦克只能用來運幾個士兵了=3=


 


嚇到我了....  戰駕退伍


 


內容人、物應該都化開了


 


所以老美根本不再發展新坦克


1990年代M1艾布蘭系列就停產了


M1A2就不斷翻新將就著用..   


 


Ps:老美想釋放一批在伊拉克服役的M1給台灣


美軍目前正在逐漸撤離伊拉克與阿富汗戰場,上千輛的參戰戰車正在跳樓大批賣。連已經瀕臨破產的希臘都在考慮是否接手這批戰車,購買其中的四百輛做為


希臘的下一代主力戰車。


美軍開出的條件非常的優惠,只要買方願意自付運費,這批戰車就任君挑選。  


 


現在連導引迫擊砲都可以攻擊坦克了,坦克在現代戰爭已成為活靶= =


更何況還有AT4, SMAW NLAW之類的武器= =


 


那發是燃燒彈彈頭嗎?


閃光+火焰不像爆炸彈頭, 後續燃燒, 大概是燒到油箱了吧


台灣多數地形不適合坦克, 反正也沒有在研發,


買幾台回來當靶車讓空軍練練炸射吧


 


對我而言,我是想說大部分的人可能對簡稱ATM的反戰車飛彈有些誤會,所以想來介紹一下俄羅斯的"Контакт-5"主動防禦系統。


 


 事情是這樣的,自古以來矛與盾的對決從人類發明武器以來一直沒有停過,那麼在現代的軍火研發與交易市場上,同樣也是充滿著矛與盾對決的詭譎情形,然而更複雜的是,除了裝備上有相互的針對性之外,就連宣傳上也是如此。


 


 因此大家通常聽說過拖式飛彈,龍式飛彈,或者最新的標槍飛彈,以及其他北約的裝備,比較精深的愛好者會注意到蘇聯/俄羅斯的裝備。


 


 這些畫面基本上是為了要宣傳美製武器的精良與威力所拍攝的,然而基本上這種"廣告"也是有"作弊"的問題,也就是說擔任靶車的戰車並沒有攜掛現在新式的反應裝甲,純粹以裸車狀態的鑄鐵裝甲來面對ATM的攻擊。


 


 這也就是所謂的作弊情形,因為ATM的貫穿力粗略的估算是以口徑乘以150%就是彈頭的穿透程度,比如假設彈體直徑是100mm的話,可以穿透裝甲的威力大約是60度均質鋼板(RHA)150mm左右;德軍二戰中使用的虎王正面最厚也才180mm,能看不能用的八號戰車"老鼠"砲塔正面則為240mm,所以如果以彈體直徑120mm來看,貫穿能力就可以達到300mm厚的鋼板,而這個厚度已經是北美防空司令部碉堡中的抗核爆大門2/3的厚度。(貫穿能力另外以彈頭內成形裝藥的銅罩杯長徑與厚度為準。)


 


 一般說來在冷戰期間的MBT正面裝甲除了英軍百夫長以傾斜角增加的厚度最大之外,就是以蘇聯T-55戰車正面203mm弧形裝甲為最厚;這也就說明了沒有飛彈廠商敢用貫穿T-55正面裝甲來打自己廣告,也另外說明在兩次伊拉克戰爭中慘遭毒手的伊軍俄制戰車總是側面被貫穿的緣故。


 


 而影片中被貫穿的戰車,都是被設定專門攻頂的飛彈所擊毀;即使是M-1A2戰車或者嘴炮性很高的99式戰車,通常頂部裝甲的厚度都在50mm的範圍,這對於即使是二戰中Ju-87G所攜掛的BK 3.7砲來說也不是很吃力的,更不要說彈體直徑動輒100mm上下的ATM


 


 然而ATM的大行其道原因之一並非因為相對上的有效又價格低廉而被看中;龍式一枚要13000美金,標槍一枚40000美金,比起主力戰車便宜,而北約的問題是實在沒有那麼大的資源投注自己的裝甲部隊像蘇聯那樣一次可以投入三個裝甲方面軍的規模上,所以為了增加摩步,裝步單位的對抗能力,而特別倚重這個區塊。


 


File:Army-fgm148.jpg
FGM-148


 



AT-4


 


 雖然某個觀點上來說,ATM還比較傾向於防衛性武器,雖然它的威力很大,然而飛彈畢竟有些先天性缺點是無法避免的,例如飛彈就無法進行零距離射擊火箭筒可以,主砲可以,飛彈因為要避免無分別攻擊或者導引上發生缺陷與故障,都會設計一個最小安全距離,大約在75公尺左右如果沒有超過這個距離飛彈彈頭不會啟動備炸,而具備主動引導的飛彈則會增加這個安全距離到125公尺


 


 換句話說,任何突然出現或者發現的目標是在75公尺以內,會是個很尷尬的距離,因為ATM不會起炸;可以對準發射,但是飛彈會撞碎在目標的裝甲上,尤其初速大約從260m/s350m/s這個速度撞上了也不會引發目標內部的混亂。


 


 另外這個距離對於火箭筒來說也會比較吃力,一方面命中率下降;傳統的俄羅斯RPG-7火箭筒這時候的命中率大約在七成到八成之間,即使命中也有可能無法使目標嚴重受損,必須重複發射,但是又容易遭到壓制與反擊。


 


 至於俗稱六六火箭彈的M-72火箭筒,雖然號稱有效距離為200公尺,但是瞄準線的一致性比步槍要粗糙一些,加上彈頭小,初速只有145m/s,不論風偏的話能擊中是沒有太大問題,但是威力不足的問題會因為距離而突顯


 


 另外像標槍飛彈還有個問題是,除非目標已經確認,例如敵我確認,距離方位的位置確認,標槍飛彈上的尋標器才能啟動,進行定位的傳輸,然後發射。然而這個步驟不能超過廿秒,如果逾時的話,價值上萬的尋標器就會因為高溫而熔毀,導致飛彈不能發射而作廢


 


 因此ATM或者火箭的威力實際上還是不得不考量部署的位置,即便是防禦性的住民地作戰,飛彈所面向的方向還是必須要考慮到射界與距離的問題,才能充分發揮ATM或者火箭的效果,不能太過分相信這種武器的威力。


 


 而蘇聯也針對北約對於己方裝甲主力的非對稱對抗方式進行裝備上的反制,包括從傳統的反應裝甲塊著手之外,並沒有因為隨著冷戰的結束而放棄對反應裝甲的提升與改良。


 


 傳統的反應裝甲是在ATM的噴流高溫進行對裝甲的突穿時被誘爆,藉由爆炸的力量抵銷好幾倍音速的金屬噴流力量,相信大家都知道這個原理。但是傳統反應裝甲的問題在於抵銷的時候需要的區塊比較大;噴流集中在一塊反應裝甲鈑上的時候,起爆的卻有三四塊,換言之,如果攻擊密度稍微高一點,可能沒兩下這輛配有反應裝甲的MBT就變成挨打的裸車,同時對於周邊裝備,甚至人員,例如偕同作戰保護戰車的步兵來說有極大的危險。


 


 因此俄羅斯對這種現象研發出"接觸-5(Контакт-5)式主動防禦裝甲。


 


 前面提到裝甲塊誘爆的問題,但是會產生類似"浪費"的問題,甚至對於多段式彈頭來說,根本效用與裸車的狀態是一樣的。所謂多段式彈頭,例如像傳統拖式飛彈BGM-71E型就有兩段前後式彈頭,第一個彈頭負責誘爆裝甲塊,讓裝甲塊起炸露出下面的本體,然後第二段彈頭,也就是威力最大最強的那一節對本體進行突穿摧毀目標。


 


 而接觸-5則是採用兩片式未填滿結構,也就是說它是上下兩片反應裝甲鈑,而裝甲鈑中的炸藥則以縱剖面對角傾斜式進行填充,然後用金屬鈑蓋住。這像小時候的金屬飯盒裡只有一半的飯,然後通通被擠壓到其中一邊,由淺到滿醬子。


 



PG-7VR


 


 接觸-5的安排是當第一片的反應裝甲起爆後,爆炸的力量把第二片做個推擠側滑的動作,因此即使是兩段式彈頭的飛彈或者火箭(例如RGP-7火箭筒使用PG-7VR兩段式彈頭),也無法攻擊到本體,並且也不容易造成"浪費"的效應。


 



http://fofanov.armor.kiev.ua/Tanks/EQP/kontakt5.html 


 


 像上面提到這種對角式填充的特性,就是讓來襲的彈頭因為排列的角度與位置朝向大約的固定方向爆炸,減少對週邊的危險與影響;目前北約國家的反應裝甲還不具備這種保護資材與人命的特性,這對號稱重視人命又喜歡污衊蘇聯/俄羅斯枉顧人命的北約來說,充滿極大的諷刺。


 


 至於接觸-5有個特性卻是美國與北約,主要是五角大廈與德國邦聯陸軍一直惦惦保持緘默不語的一個心頭痛。


 


File:M829.jpg
M829 DU
 


 


 就是在德國統一後,原來的東德人民軍解散與歸屬改隸於邦聯陸軍之後,五角大廈當作是個挖寶的機會派員到德東的基地對蘇聯裝備進行檢測。專員看到一輛裝備接觸-5T-72戰車之後,決定把它當作靶車,用M-1A2120mm滑膛砲發射M829衰變鈾脫殼翼穩穿甲彈來擊穿它。


 


 結果測試結果發現,而且是頭一回發現這輛T-72戰車並沒有被衰變鈾彈蕊穿透並且引發大火,並且更令人震驚的是,質量密度只比碳化鎢低一點點的衰變鈾居然被接觸-5的裝甲鈑炸碎成好幾截


 



M829A2


 


 儘管後來美方基於這個測試又研發出M829A3衰變鈾穿甲彈,主要是從原來615mm的彈蕊延伸為892mm的彈蕊;長度增加的結果可以增加被炸藥抵銷後的彈蕊擊中與擊穿本體的機率,然而,彈體總成重量立刻從18.6公斤躍增到22.3公斤,這對艾布蘭戰車的裝填手而言,實在是個不小的人力負擔。


 



http://fofanov.armor.kiev.ua/Tanks/IMAGES/t-90001.html
配有Shtora系統與接觸-5裝甲塊的T-90戰車


 


 不論如何,矛與盾的對決還會繼續持續下去,在某種決定性的武器系統成熟與量產之前,飛彈無敵論是無法成立的,儘管ATM已經在全球65%的國家軍隊中大量使用,而最明顯的事實則是戰車的研發與提升計畫卻一直沒有改變,持續在進行與改進,未來的演變如何,大概只有那句話最貼切:


 


 


 


"到底結果會如何,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這陣子,有個傢伙也丟了類似的話來酸裝甲兵,至於留的話長怎樣我就沒留底,因為跟虎大原文收錄的差不多。


但有四個字一看就真的整個箇癢起來:鐵棺材兵。


換而言之,在這個傢伙的思維裡,只要一發反戰車火箭還是反戰車飛彈的,裝甲兵就有現成的棺材可以躺,現成的火葬爐可以火化。



不過我箇癢的原因,不是在這傢伙汙辱所有曾經因為奮戰不懈而與戰車共存亡的前輩們的不敬,而是:


這種咱一定會遇到也絕對遇得到的威脅,然後遇到一定會掛掉的結果,還輪得到你這個大外行來跟我強調喔?


講這種RPG打到戰車一定會讓戰車開始悶燒爆炸的話,在我耳裡聽來等同於:


我拿一顆石頭砸你的腳,你會不會痛?


我拿這顆石頭砸你的頭,你會不會死?


我拿石頭丟你,你會不會閃?


我拿石頭丟你,你會不會丟回來?


 


 


一樣的入門,一樣的無知,一樣的愚蠢。


 


因為:


這不過就是裝甲兵駕著戰車出戰時一定會遇上的反擊,遇上了也不會怎樣,不過就是先炸死再燒死,或是先燒死再炸死,根本不需要你們這一類的大外行來強調我們裝甲兵的危險。



還有:


你打爆了一個又怎樣,還有好幾個正等著你露餡的一刻咧!



這時就換你要選怎麼死了,


你是要被輾,被射成蜂窩,還是連同陣地一塊灰飛煙滅,


甚至是被火焰噴射器燒成焦炭?


WHICH O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