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上是個黑色幽默,寫著:


 


"伊拉克快速照像"


"看這裡(M2重機槍口),笑一個"


"然後等閃光(槍口閃焰)出現"


這個是安裝在悍馬車上的M2重機槍座前的防盾,官兵基於苦悶跟幽默發想出這個哏。


但是話說回來,不難發覺美國軍方對於官兵安全的注重程度,區區一個重機槍座都加個防盾,不管真的有作用,還是增加心理上的安全感;至少可以鼓舞官兵奮力殺敵的動機,這是真的。


如果要問這個防盾有沒有必要,例如基於成本,對車輛的影響等等,我個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因為越來越多的戰況會是在建築物密集的環境下發生,換言之,交戰的距離從二戰以來的400公尺,緊縮到150公尺不到,甚至只有50公尺。這種距離,連彼此的臉孔都看的一清二楚。


而輪型車輛之於裝甲車輛的不同在於機槍手必須維持在曝露的狀態下才能提供自衛的火力;裝甲車輛有的是砲塔上的同軸機槍,甚至是車身上的射擊槍孔,而在這麼短的距離下,不給予輪型車輛機槍手保護豈不是在浪費人命上作了最好的詮釋,也動搖了戰鬥意志?


所以要發揮充分的戰鬥意識與精神,除了一再的嘴炮化精神教育灌輸官兵"為何而戰"之外,沒有比讓官兵能在作戰後平安回家更偉大的武德。


 


話說回台灣裝甲部隊,看看這個乍看之下很雄偉的勇虎戰車:


 


有沒有?車長一挺M2,裝塡手一挺T-74;咱黑貓大在面對炮盾左邊的裡頭,他也有一挺7.62同軸機槍,所以駕駛比較悶,對於看不爽的只能用60噸的車身壓輾過去。


問題就是,假設如果今天台灣人口沒有因為娘希匹老蔣鼓勵多打炮多生孩子好讓狗娘養的他揮霍人命來反攻大陸,台灣的人口基本上應該目前是1.61.8千萬左右。


這個數字意味著台灣的建築物密集度相對的會比現在還低,大樓會比較矮也比較少;新光大樓應該還是台灣第一高大樓,台灣的都市化也低,甚至公路密集度更低,有很多的道路還會維持原始的路基結構僅供勉強通車。


在這種情形下,裝甲部隊還有很大的運用程度與空間,因為沒有建築物的開闊地會更多,裝甲部隊也就具有更多的迂迴運動空間,去發現目標摧毀目標。


又因為開闊地多範圍廣泛,裝甲部隊的交戰距離還可以維持在最低以公里作為單位的範圍。


當然上面說的場景都是我的幻想,現在要找到可以讓戰車砲進行公里距離射擊的地方,在西岸也只剩下幾個農業縣;這當中還很難避免建築物不會妨礙觀測與射擊的機會。


如果說當第一波空投開始,部分侵入的解放軍已經控制佔領某些城鎮的區域,而反攻的步兵,又因為經驗不足,體能不足,戰力不足而發生重大傷亡,因此指揮層調派裝甲部隊支援擊退佔領軍,於是勇虎戰車浩浩蕩蕩地搖晃著地面往目標推進。


首先除了我上面提到建築物密集度的問題之外,台灣也有很多道路寬度是低於20M以下的,更不乏10米寬道路,而又因為都市化的關係,使得裝甲部隊只能用最容易挨打又最不容易反擊又最容易受困的縱隊前進,並且前進方向又容易被預測。


而進入城鎮當中,又因為車長會因為觀測的範圍與視野受到限制,以及必須反制敵方步兵對戰車的威脅,因此車長,包括裝塡手必須露出於艙蓋之外控制機槍保持警戒。


理論上一台車雖然有八雙眼睛在保持警戒觀察,但是,基本上觀察的方向朝前方,不見得能看見掩體後的目標,但是這些"目標"卻能看的很清楚;甚至看到車上官兵的臉孔。


沒錯,車長確實握著握柄大拇指扣著壓板待發,裝塡手也是,但是車長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在聽到槍聲之後額頭上好像被大槌子敲過兩眼一黑身體一軟只聽到自己耳鳴的聲音夾雜著大喊與其他自動武器的槍聲...


沒多久,


裝塡手也倒在自己的機槍上,儘管右手食指牢牢地扣著扳機,機槍卻不聽話地往半空中射籍到一發子彈也沒有。


接下來,


轟隆的一聲夾著煙霧,一枚槍榴火箭彈在勇虎戰車的砲塔頂端開了罐,彈頭上的噴流很有效也很輕鬆地把厚度不足5公分的鑄鐵裝甲用2000度的高溫燒出一個洞,然後繼續往裡面燒;砲手還沒搞清楚他後面的車長跟旁邊的裝塡手早就死了,車頂傳來"咚~碰!"的聲響,然後一震劇烈的高溫,讓他痛的還沒較出來,砲塔內部已經開始冒出熊熊大火,到處都是火焰,最後都是煙霧。


因為高溫很快阻斷肌肉的收縮能力又截斷神經的的傳導,砲手只維持稍微站起來想逃生的姿勢,又被大火吞噬,燒死。


駕駛隱約發覺身後有高溫傳來,心知不妙,打開艙蓋迅速爬出車體,跳下車身,往最近的建築物奔跑尋求掩蔽。就剛剛才跑一小段路,以為就可以躲到被廢棄的便利商店當中,突然猛一陣的力量把他推倒在地上;駕駛很想呼吸很想大喊,但是這幾發5.8mm子彈已經貫穿他的肺跟心臟,於是他只能無助地倒臥在自己大量流出的鮮血當中,顫抖,然後死亡...


他的屍體後面是兩分鐘之前還完好,只是沒有車長機槍座防彈盾的重戰車,以及被大火碳化的同袍與好友的屍體。


剩餘縱隊的戰車,在第一輛與最後一輛戰車都依這個方式摧毀之後,其餘的戰車因為道路寬度不足,在頂多車輛方向略有改變的情形下,也個別被槍榴火箭彈,甚至汽油彈,單兵反戰車飛彈以及炸藥包遭到摧毀;這就是一個在高層極度不重視不關心也不在乎官兵性命下的裝甲部隊下場


來,笑一個,


如果你是裝甲部隊的基層官兵。


………………………………………………………………


以上是虎大的原文。


 


後面這段黑色幽默,我想笑,但是我笑得很苦。


因為如同虎大所言,我就是坐在那個最裡頭的位子,除非我後頭長眼睛在第一時間,就把車長屍體踢出艙門,不然我就是那個碳化的人形物體


冷血對吧,但是在戰場,不冷血,不遮斷情緒,是無法在無盡血腥裡撐過去的。


 


最近我在一輛M41上頭試裝防盾,單就視覺效果而言很棒,因為小巧的M41追加上這個玩意兒後變得高大許多。


也因為這個防盾的構想得到一位仁兄的回應(詳見血膽老爹一手訓練出來的"小猛將")


50機槍一般都是當防空武器用,所以以前在金門的防護射擊時戰車的車裝50機槍也是編入防空火網。


就我個人操作車裝50機槍的經驗,因槍架的位置的限制,在向低角度射擊時,用槍姿勢會很難使力。


該槍在射擊時後座力造成的震動,會很難掌握射向,無法精確射擊(我們在射擊測驗時都還要在機槍綁上槍背帶,限制射向防止機槍亂跳造成意外.),只能概略向瞄準方向施以彈幕射擊,彈藥消耗大且效果差。


故短兵相接時會用同軸機槍做為近戰武器,同軸機槍的精確度就非常高,同一個戰車排裡的各車也會相互掩護,不客氣的向爬上其他車上的敵軍掃射。


近戰時戰車成員都會窩在鐵殼裡藉由裝甲保護,上面圖片所示的槍架加防盾,裝步連火力班的M113裝甲車就有裝設。


車長低角度射擊50機槍時,其實人是坐在掀開的艙門蓋上,雙腳抵住槍架底座,在重心向後的姿勢下,才能保持射擊的穩定。


所以就我的看法上,車長要是在短兵相接時還想探頭出來用50機槍,大概就要到忠烈祠立牌位了。


………………………………


當時所學不多,所以沒有對這位仁兄的回應正面以對。


現在看來可以回了。


 


在以往戰車射擊距離可以以公里來算的時候,不要說車掌機槍不需考慮防盾,甚至連機槍都不用裝。


但隨著進擊與攻擊的節奏加快,不論敵我都沒有足夠時間修築掩體構築防線,也沒有足夠的戰術縱深給與彼此喘息機會。



(城鎮戰中,戰車必須隨時面對零距離射擊)


 


換言之,也說個自己聽起來很不悅的話。


具有長大射程與破壞力的戰車砲,只能在距離城鎮區域邊緣還有相當距離(少說1.5km)的時候才有破壞效果,以及朝較高大的建築物開火。


一旦進入城鎮,戰車砲就只能直挺挺的朝著前方90度的射角指著,或是路經十字路口的時候朝著某一處街廓以砲手的觀測系統監視,或是依著步兵從車尾電話傳來,或是無線電內的通訊,朝著敵人所在地送上一發高爆彈或是黏著榴彈,讓所在地連本帶利的蒸發。


但是其餘的視野,只能靠著組員打開艙蓋探出頭手扣機槍板機來搜索。


以及相信附近逐屋搜索輕掃的步兵能夠確實清除對裝甲載具構成威脅的任何一切


 


為了支援步兵與活命本錢,戰車的城鎮作戰套件就是這麼來的。


不光是單單安裝阻絕RPG的柵欄裝甲,或是如以軍戰車一般的加厚頂部裝甲,砲塔縫隙加設鐵幕的被動防禦。機槍防盾,艙門周圍的雙重防彈玻璃,甚至是頂置遙控槍塔,都是為了進入城鎮這個更加詭跼多變的作戰區域而增設的玩意兒。


 


這些裝備對於現代戰車而言,是個沒什麼大不了的負荷。但對於車上成員而言,是個能確保九死一生的保命丹。



(城鎮戰比較適合的是瞬間投射大量彈藥的"多連裝機砲",是對空用防砲還是對地掃射,沒有限制)


因為:裝了是九死一生,不裝是十死不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