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實在的,我們還是應該為這些前仆後繼的民兵們給予尊敬與掌聲,畢竟這場革命純粹是因為價值觀與制度的抗爭;利比亞本身的社會福利與制度是相當健全的,不管從醫療到教育,生活津貼與補助,基本上利比亞政府確實塑造出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理論上不應該會發生揭竿起義的情形。


然而利比亞民眾卻能夠在吃的飽又沒餓死的情形下,還願意拋頭顱灑熱血,這就更令人肅然起敬了;中國人搞革命非要有天災在先,才能讓自己的人禍有個正當的理由跟藉口,不然好像師出無名之外還沒有支持可言。


話題回到專業上,這些民兵的想法其實基本上沒有什麼錯,起先無座力砲的構想之一就是安裝在輪型車輛上;日本陸自的60式雙聯106無座力砲車是履帶式甲車的結構,這個構想,我得說是個集先進與落後於一體的概念落實產品。


首先我得承認我個人在越野這個項目上最看好的還是履帶車輛,接地面積大除了接地壓力小之外,俗稱抓地力的接地摩擦力當然更大過輪型車不知道多少倍,就算是假設8輪甲車每個輪子寬250mm,最多一個輪子在正常胎壓值下也只能接地呈現一個220mm80mm寬的橢圓形面積乘以八,跟60式砲車履帶從第一個路輪到第五個路輪的履帶接地面積根本不能比。


File:Type-60-sp-20030217.JPEG



60式自走無座力砲車(Type 60 Self-propelled 106 mm Recoilless Gun60式自走無反動砲,”roku-maru-shiki-jisou-muhandou-hou)。在雪地裡狂飆似乎很澎派,很man,事實上,這種辛苦不是寒流才下降到9度就在哭泣的台灣人可以理解的。



雖然說就越野這個項目上60式拿了滿分,算是個先進的結構,它的落後問題在於所有的無座力砲載台都沒有把砲身作前伸的設置。這個問題在於砲體結構與生存性的不同。傳統後膛裝塡砲依賴的是強健的制退機運作,吸收巨大的反衝之後再將砲身復進歸位進行再裝塡與再發射備便,加上動輪導輪路輪與支輪的結構使得車底盤有比較高的比例,提高越野的機動力與條件,跨越障礙物跟越壕能力會更強大,也因此火砲中心線就會被設計在更高的位置,讓火砲可以往前延伸,提升火砲後的操作空間,包括發射後的反衝空間與距離,再裝塡備便空間等等。而火砲往前延伸當然也意味著重心會往前移;難道以為砲管沒有重量?別說砲管,還有厚重的砲盾,膛室總成加上制退機總成,連帶高低機與瞄準具總成以及同軸機槍這些附件的總重,


通通都集中在車輛的前1/31/2


要不是砲塔戰鬥弔籃總成加上引擎重量再加上車體重量還有燃油重量,照重心位置來看,履帶甲車基本上會當場變成木村拓哉的弟弟叫做木村倒頭栽。


然而無座力砲的先進就在於它直接省略掉複雜昂貴的制退機,也不需要厚重的膛室,當然連砲盾也沒有必要,只留下很簡單的高低機,瞄準具總成以及測距同軸槍,也就是,只剩下一跟砲管。


問題就在於,砲身也就沒有必要作前伸的設計,尤其安裝在輪型車上的時候,考量到引擎絕大多數都安裝在車體前方,砲身更是有必要安裝在車體後方,否則會因為火砲的重量與運動下慣性質量嚴重影響前輪懸吊的壽命,也會造成越野性能的大幅縮減;輪型車的底盤低,火砲作前伸的設計會導致發生跨越障礙物跟越壕的困難,雖然輪型車在這一點上本來就不是強項,但是萬一發生運動上的必要卻遭到火砲結構的限制,


那不就像馬路野郎大的至理名言:


"雄幹啦~!"


然而無座力砲又因為被安排裝置在車體後方,卻沒能避免它的操作需求,後方裝塡;這個問題是,火砲後方嚴格說來根本沒有個像樣的操作空間與環境;西方戰車砲塔的後方是彈藥室,每當發射完畢火砲反衝開砲閂門退殼,裝塡手就是把拋出的滾燙彈筒移走,然後從後面抽出車長口令中的彈種,然後用點吃奶的力氣把沉重的彈藥重新送入已經歸位的膛室,然後關砲閂開(火砲)保險完成發射備便。當持續射擊之後,尤其是重型火砲,裝塡手到最後需要的不只是吃奶的力氣;我個人建議不要讓女性接近裝塡手,不然連奶頭都會被咬下來…


(如果從這一點要是有人都還不認為裝塡手是個勞苦功高卻永遠無名的英雄,)


(這個人可以被輪姦肏到死也沒資格說它喜愛裝甲兵,熱愛戰車。)


(女兵請註意,裝甲兵謝絕女性入伍,因為我實在很懷疑你們拿包包都嫌重的嬌貴雙手能五秒內拿起砲彈送入砲膛開保險還不喊累)


這個操作環境就像工廠的生產線一樣,給彈退彈筒,給彈退彈筒,給彈退彈筒…,當你站在火砲的左邊,作為一個裝填手就是重複這個動作,很容易就流暢上手,如果不考慮彈種命令與認別,喜憨兒都可以做的比一般人還要好。


問題就是,無座力砲,除了步兵陣地之外,機動型的就根本不可能有這種操作環境,車屁股後面三小攏總全無;砲彈是架在車上的,作為裝填手,要先抱著砲彈到旁邊就位,然後小跑步到砲身後方開砲閂,進彈,關砲閂,閃人閃到砲身旁邊去;是旁邊喔,我不再講第二遍!


這時候砲手會對著目標先發射一枚.50弋光彈;俗稱106砲的M40無座力砲(M40_recoilless_rifle)[]的好處是砲身上有個發射槍,直接上膛直接"ㄅㄧˋㄤ",從瞄準具中觀察彈道與落點,發現擊中目標後馬上就發射火砲;這邊有個小學問,雖然弋光彈可以指示彈道以及提升目標擊中率,在7.62mm弋光彈上往往有著弋光時間與距離不足的窘況,幸好.50 M10弋光彈的弋光距離還有1463公尺,.50 M17弋光彈的弋光距離是2450公尺,足夠涵蓋M40無座力砲有效射程1350公尺。



(但是M40的砲口初速只有503m/s,只比火箭彈快一點,遠遠不如L7/M68戰車砲動輒八九百起跳最高么千五百的砲口初速,)


(若要我選直射戰防武器,我還是會選PAK)


但是討厭的是,萬一如果要持續發射的話,裝填手要抱著下一發待命,重複上一個動作,小跑步到砲身後方開砲閂,進彈,關砲閂,閃人閃到砲身旁邊去,就是沒有那種砲塔內裝填的流暢感,而且又因為一個砲組才兩個人,也沒有重型榴砲砲操那種同心協力感。


這也突顯無座力砲的射速問題;理論上沒有制退機之後火砲射應該更高更快,事實上機動車載無座力砲的射速比陣地防禦用的還差,在防禦戰狀況下,彈藥可以依著砲身左右放列,以不干擾自己動作與空間為原則,彈藥放列在伸手可及之處一打一發,開˙拋˙進˙關,發射,就像個快板的奏鳴曲一樣。


60式無座力砲車當身兼砲手的車長發射之後,在車長後面就會爬出一個人來,那就是裝填手。爬出來之後,開砲閂,退殼,然後拿出儲存在車內的高爆彈裝進去,一次兩枚,裝填完畢大聲報好,然後迅速鑽進車內順便把專屬給自己的艙門給帶上。


這裡的哏就是:


·車上主砲彈藥儲備量只有6發,真的。


·裝填手的座位因為是朝後的關係,很容易發生暈車...;你能想像裝填手歪歪倒倒地爬出來,邊裝填還邊吐的樣子嘛?  


後來變的更有趣,因為陸自後來人力不足,乾脆大筆一揮,把會嘔吐的裝填手編制取消掉,然後把駕駛兵跳一級以曹長委任,車長本來是曹長,改以准尉委任,然後讓兩個人自己去想辦法解決戰鬥上裝填的問題;搞屁啊~?[]


File:Type60rear.jpg



從上面60式無座力砲車的後方特寫來說,我們可以注意到無座力砲最重要的是排風。說到這個,雖然說不可以笑,只能說這些利比亞民眾如果把車斗圍欄放平,或者拆除,就可以完全避免這個囧況;可見發射時的排放壓力有多大!?



上面提到萬一如果要持續發射的情形,我這邊不是要玩弄文字,而是無座力砲會有機動化的規劃,原因在於,無座力砲比傳統火砲更容易曝露自己的發射位置。


普遍來說傳統火砲在晝間射擊時,砲口的高壓瓦斯排放確實會有揚塵的效應,但是隨著發射仰角的增加,揚塵的效應就越小越少,而尤其當砲口設置有砲口制退器,例如T型制退器,它會把高壓瓦斯集中往砲口的兩側排放,一方面大幅降低減少地面的揚塵量,也同時把砲口往前推,減緩降低反衝量;現在著戰車主砲使用的砲管排煙筒也能減少部分揚塵量(揚塵也包括砲彈推動空氣擴散引發的因素)


揚塵量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從來沒有人會願意因為發射後的煙塵而曝露自己的位置,更不用說半/永久性的陣地,可以的話,砲兵們可是很願意把軍毯/深色帆布舖在砲口下方用石頭壓著,然後倒上水浸濕;要是這樣還會引發揚塵,那你就可以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上帝但是有鬼。


無座力砲之所以沒有成為主流,倒不是它操作起來有多礙事,而是它的砲尾流;它能扯開車斗事小,要吹起一屁股的飛沙走石倒是很容易到這根本就是它的天性,真的!又因為這個天性,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無座力砲機動化的原因,而不是因為它很重。說到這個,當年單位中有俗稱75無座力砲的M20無座力砲,那個其實可以,也應該予以機動化會比較好,不過它的重量,說輕其實很重,但是說它重,114磅的總重又比M2 .50重機槍127.87磅來的輕,所以也沒有什麼理由藉口說它一定要機動化不可。


我不太欣賞它的原因就是像下面這張圖:



(M20_recoilless_rifle)


照片右下角是一把BAR步槍。BAR步槍跟布倫機槍一樣,都被當作機槍用,雖然他們倆款基本上根本就沒資格當機槍,因為載彈量都只有區區2030發;MG34隨便一條彈鍊的基本扣打就是50發。然而很諷刺的是,如果輕輕扣扳機,BAR跟布倫的精準度又不輸給步槍;我它媽的還是寧可用MG34,儘管故障率不算低


倒不是每個人都把耳朵摀著,而是它的煙塵很明顯的在跟敵方作自我介紹,如果敵方可以的話,豈有不投之以李報之以桃的心理?再加上射程在1000公尺左右,用60mm迫砲回請一頓都是小意思。


所以基於敵方一定會有所回報的立場,無座力砲的機動化因素不難理解,只是這當中又有個小矛盾;理論上一發射之後的下一動作就是轉進,轉進轉進再轉進,轉進到目標的側翼跟後方,但是往往發射後,一定是留在原地觀測彈著,打中則興奮到敵方進行反制與反擊,因為砲尾流的揚塵很明白地告訴對方這是你幹的人是你殺的。如果沒打中,會不會有再裝填再射擊的反應?會。但是有沒有違反準則規範?有~。有違反規範的話要不要遵守?不要~。


這往往要交戰後用自己的生命或者被炸到粉碎的同袍屍體來交換經驗,才會知道這玩意兒是真的要打帶跑;一旦發射出去有沒有打中有沒有擊毀,很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知道;不知道的話就沒辦法敘奬獲頒勳章了...


[] The weapon is commonly described as being 106 mm, but it is in fact 105 mm; the 106 mm designation was designed to prevent confusion with the incompatible 105 mm ammunition from the failed M27.


[](前文略)末期にはこの車両を扱える人材不足もあり、古株の准尉曹長などが若手を差し置いて自ら操縦することが多かった車両でもある。


附帶一提就是直到2003年陸自還有140輛現役60式砲車,直到2008年全數退役。


不知道有沒有人想到一個問題,在60砲車退役後,這麼多的准尉還有曹長,該擺到哪裡去?別忘記60式砲車是種很古老的武器,不要以為用90式戰車就可以把這些人塞進去,這些人還要經過90式戰車的甄選和考試,如果沒考上,也不至於拔階,但是轉到其他部隊,別說曹長,准尉更尷尬,因為他們只是砲車車長,基本上已經不會帶兵也不會練兵,要他們入列也很痛苦,畢竟跟曹長兩個人的小圈圈待習慣了,換成大團體,又要重新適應...


真不知道哪個豬腦袋會想到這種辦法來解決缺員減額的情形


(腦殘,無處不在,不會是最後一次,而且永遠殺不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