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說武器有在管轄,那麼絕對少不了這幾個神:


攻擊之神、防禦之神、觀測之神、速度之神、動力之神、功率之神。


這些神,不但彼此合作,也是相互競爭。


尤其是在砲塔上頭這個不過幾公尺見方的彈丸之地,攻擊之神、防禦之神、觀測之神就在人類眼前上演著一齣永無休止的三神擂台戰。


(這段為虎大轉載)

就因為這樣,如果砲塔講求防禦力的重要,勢必它外觀就要不明顯,當然體積就小,減少被擊中的機會,也就是所謂被彈面積要小。這其實不難,你要多小都好,但是砲塔變小,火砲的尺寸和威力就會跟著縮減;你見過懶叫很大但是懶葩很小的嗎?而且防禦力被提升之後,因為裝甲厚度的提升而改變了結構,當然就會影響到觀測的能力。不信?


你把手指蓋住眼睛,手指縫越密,你眼睛能看的範圍就越小,當然進光量也就不夠,看什麼都覺得暗。現在你把手指縫開大一點,有沒有,視野變的寬廣明亮起來?問題是,如果你的眼睛是砲塔裡的乘員,你縫開的越大,你越容易被外界的物體傷害,隨便一個高爆彈破片就能讓乘員倒下,沒死也肚破腸流斷手斷腳呼天搶地哀嚎()



現今戰車砲塔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厚實的外殼、小到不能再小的砲盾。


彷彿戰車的砲塔就是這個樣子,但還是有一些不同於常規的設計。





(只有紙上藍圖的美軍T54)



(廣為人知的搖架式砲塔戰車AMX-13)

Oscillating turret(搖架式砲塔)


搖架式砲塔(擺動式砲塔)是砲塔分成兩大部分,砲塔下半部可以6400密位(360度)迴旋,但砲塔上半部則是固定迴旋部分的兩側。主砲則是整個固定在上部砲塔,而火砲的俯仰則是以控制整個上半部砲塔的俯仰來瞄準。


這個設計的優點在於火砲是直接固定在砲塔上。這個設計可以大幅簡化觀測系統火力控制系統,兩者都是安裝在上部砲塔一起移動,也不需要以複雜的機械系統作為火砲與觀測/火力控制系統的連結(在現代戰車在這部分則是以電子系統的訊號做連結,而且火砲是固定在砲塔上,所以砲塔的體積與高度也可幅縮減




(1980年代美軍開發的RDF/LT.裝載在低輪廓無人砲塔上.可伸縮的高仰角主砲.算是搖架式砲塔當中的一絕)


註:Rapid Deployment Force Light Tank/快速佈署部隊輕戰車


http://www.armyrecognition.com/forum/viewtopic.php?t=739


主砲可安裝在砲塔的頂部(註2)不但減少了暴露在敵火的被彈面積,依舊能持續朝著敵人主要目標與裝備觀測射擊但是火砲裝設在半部砲塔,由人力裝填是非常困難的,因此自動裝填系統是不可少的。裝填系統可以安放在底盤內,減少戰車的輪廓也能加強防禦


但是要注意一點,自動裝填系統需要一個能隨時保持穩定位置的火砲,而且一旦在高張力的戰鬥中用完了彈藥,那麼問題就會出現在戰車還多少備用砲可用備用彈通常安裝在底盤裡,成員甚至必須下車從外面補充砲彈進入裝填系統內這對於持續作戰能力而言是個很嚴重的問題


File:AMX-50.jpg
(只有一輛的AMX_50)


除了彈藥數量上的限制,造成隨時要補充彈藥的窘況之外載具、火力若是增重到MBT級的規格時,光是砲塔增加的重量,諸如裝甲火砲彈藥和自動裝填系統全部總加起來承載上半部砲塔的砲耳軸的與控制砲塔位置的穩定系統需要大量的液壓或電力。而且火力越大,這些東西就會呈等比級數加成


更糟的是,搖架式砲塔對於核生化防護是個致命的弱點。幾乎所有的裝甲車輛乘員艙都必須依靠核生化防護系統內部空氣加壓方式來阻擋從底盤與砲塔的接合處、艙蓋、排氣風扇、主砲砲耳、甚至是觀測系統安放時破損的橡皮缺口滲入的任何有毒物質。然而,砲塔接合處的空隙無法單靠砲衣(防水布)有效密封砲塔,加上砲塔環本身的問題使得它無法有效利用核生化防護系統(註3)。



(已退役的SK-105)


最初搖架式砲塔被本身的特性所累,只能出現在輕型火力支援載具,終究無法取代傳統構型砲塔,成為MBT的配備。



但隨著滑膛炮的技術日益精良,以及車載任務電腦、火力控制系統、自動裝填系統、性能更加的彈藥以及遠端遙控武器系統並促使無人化砲塔出現的加持下,搖架式砲塔可以搭載大口徑低膛壓火砲的日子越來越近,也象徵著裝甲火力載具的任務導向開始轉變。



http://www.army-guide.com/eng/article/article_565.html



裂隙式砲塔的外型



(僅有原型車的T92_Light_Tank.為1950年代開發的空降輕戰車.搭載著裂隙式砲塔)


http://www.eaglehorse.org/4_ftx_gunnery/equipment/m551_sheridan/sheridan2.htm



Cleft Turret(裂隙式砲塔)


此型砲塔算是外置式火砲的變形,砲塔與火砲個別獨立運作,個獨立俯仰的火砲,而砲塔專司迴旋,砲塔本體可能是單人或是雙人砲塔。




(外置式火砲的代表M1128_Mobile_Gun_System火力支援型史崔克)



裂隙式砲塔若要找個例子來譬喻,有點像是對半切的橘子(或是柳丁),然後在其中一半的果皮上在切上一道刀口,然後在刀口上再塞入一枝短筷子。



(M60A2的車長槍塔.就是典型的裂隙式槍塔)


由於火砲沒有砲塔頂部裝甲的限制所以這型砲塔所被賦予的優勢就是大幅度仰角但是相較於砲塔較高聳的火砲,砲塔本身的裝甲也就無法保護火砲,所以火砲後半部,甚至是砲耳的連接結構也必須以輕裝甲包覆或是砲塔本身必須盡可能設計得高聳些,好提供寶貴的火砲一點防護


儘管砲塔設計時所留的縫隙可以提供火砲一些保護,但也牽扯出設計上的問題。火砲所架設的高度與偏後的砲耳,現在變成了限制火砲發揮火力的原罪(俯角不足)。由於該型砲塔火砲完全不在砲塔的人員艙間內所以無法從內部重新裝填與故障排除甚至在試驗中指出,砲塔內的成員因為無法相互照應而產生無法長時間戰鬥等等的心理問題。尤其當載具必須長時間作戰時,暴露在砲塔外頭的自動裝填系統的可靠性、以及火砲本體防護裝甲的抗彈能耐與抗破片能力就變得至關重要


由於火砲本體放置在砲塔的裂隙內,以及火砲後座衝程砲塔環直徑所限制的優點所以裝載這型砲塔的載具不需要太大,輕型履帶車輛與輪型車輛皆可。但是由於砲塔本身外型的特性被火砲劃成兩半砲塔可能會讓砲塔成員聯繫產生問題。不過,由於砲塔內兩個成員可以各自朝著自己的責任區監視觀測,所以相對也比一般型式的砲塔較容易獲取足夠的情報,甚至是更佳的環境警覺Situation_awareness



File:BundeswehrMarderA5.jpg



所以搭載這型砲塔的載具所賦予的任務,不是搭載機砲的偵蒐用輕型輪型載具(如MOWAG_Eagle),就是以搭載步兵隨行在戰車後方的步兵戰車(如Marder(IFV)),再不然就是以速射砲為主武裝,輔以大量火力投射壓制敵人的重火力載具(如BMPT)。


File:BTR3.jpg
(此為烏克蘭的BTR-3U,上頭的無人砲塔要說是搖架式砲塔,可以;說是裂隙式砲塔,也行,這兩者有時不大容易細分)


http://www.army-guide.com/eng/article/article.php?forumID=575



其實不管是常規式砲塔、搖架式砲塔、裂隙式砲塔,說穿了其實是砲耳軸在砲塔內位置的差別。


常規式砲塔的砲耳軸在砲塔的前半部靠近前端,搖架式砲塔則是火砲直接固定在上半部砲塔內,沒有砲耳軸(砲塔連接處才有連接軸),裂隙式砲塔的砲耳軸則是在砲塔的頂部或是後端(因為砲塔與火砲是完全分開的)


寫到最後,就在這幫三個神下個結論:



若要與敵人硬碰硬,攻擊與防禦就要提升到最極限,觀測就得退而求其次到最基本。


若要觀測敵人的動向並且能遲滯敵人的追擊,攻擊、防禦都要在平均值,但觀測就要格外要求。


若要純粹觀測,防禦和觀測就要提升至最極限,攻擊就只能放在最後。



[]例如像 3in Gun Motor Carriage M10 (Wolverine)驅逐戰車,Marder II/Marder III,還有Nashorn驅逐戰車的砲塔是頂部開放式的結構,不要說他們的砲塔裝甲厚度比起MBT有如衛生紙一般薄,一般榴炮以空炸的方式就能足夠癱瘓這些驅逐戰車退出戰鬥,自然裡面的乘員就會像前面敘述那樣發生肚破腸流斷手斷腳呼天搶地哀嚎的慘境,所以最慈悲的結果就是當場被爆炸的碎片切開當場死亡。



M10金鋼狼驅逐戰車



Marder II


MarderIII.jpg


Marder III




Nashorn


[註二]砲耳水平位置以砲塔(不含戰鬥弔籃或者底盤的操作空間)來看,有如飛機主翼有高中低三種設計安排的形式一樣,相對來說也會影響到主砲的俯仰角程度。基本上砲耳較高者的俯仰角表現性能為優(還要看底盤的高度以及砲尾總成長度而定),但是缺點就是外型相對來說也就會比較高大,不容易利用地形地物掩護潛行前進,但是當射擊位置較高,或位於背斜坡面的時候,就是這種殺手級應用大顯神威的時刻。


[註三]戰車什麼都有,就是沒有舒適這兩個字,戰鬥空間內除了儀器與彈藥之外,就是悶熱,加上引擎運轉與其他儀器運作產生的高溫使得根本沒有空氣流通的空間,如果再加上夏天太陽對裝甲的加溫烘烤,車內溫度大約跟桑拿烤箱有拼。就這樣的環境下如果還要你穿上密不通風的NBC防護衣,你不會認為只是汗流得不夠多而已...,你大概還會覺得死亡其實沒有那麼可怕與殘酷,在這種高溫烘培的情況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