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2,德國駐日大使狄克遜致電陶德曼,轉達了日本外務省提出的七項和平條件
一、內蒙古自治;
二、在華北建立一個沿滿洲國國境線的非軍事區;
三、擴大上海的非武裝地帶,由日本控制公共租界的巡捕隊;
四、停止抗日政策;
五、共同反對共產主義;
六、降低對日關稅;
七、尊重外國權益。
114日,陶德曼將日方條件轉達給蔣介石。蔣表示,只要日本不恢復到七七事變以前的原狀,他就不會接受日本的任何條件。


1213日,南京淪陷,次日日本於北平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即華北臨時政府)。由於攻克南京成功,日本國內主戰派勢力抬頭1220日,日本政府與大本營召開聯絡會議,修改了原來的條件,提出了四項更苛刻的和平條件,包括「日滿華合作」(即承認滿洲國)和「向日本作必要的賠償」。


雖然德國希望充當調解人促成中日和平,但南京的失守讓日本軍部的主戰勢力變得強大,日本政府已徹底喪失對軍方的控制力量,中日之間已不存在任何媾和的可能。德國先前的努力也化作了泡影。1228日,國民政府召開非正式會議,討論日本的第二次和平條件,最後一致認為中國無法接受如此屈辱的條款。當日,蔣介石通知陶德曼,中國拒絕接受日本的條件


1938114日,日本內閣會議達成了「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的一致意見,並在117日下午發表了《對華政策聲明》,即第一次近衛聲明,徹底終結了中日媾和的一切可能。陶德曼調停以失敗告終。


調停失敗後,德國決定改變對華政策1938初,德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改組,國防部長勃洛姆堡和外交部長紐賴特均被撤換,親日的里賓特洛甫上台。此後德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解決德日關係中的幾大障礙——承認滿洲國問題、在華軍事顧問問題和軍火出口問題。1938221日,德國承認滿洲國為獨立國家。同年33日,德國決定在中日戰爭結束前不再接收中國軍事學員,並遣散現有的中國在德軍事學員422日,陶德曼通知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返回德國


在日本的堅持下,德國政府於53日下令禁止一切戰爭物資發往中國。中國向德國訂購的2IIB型潛艇、8艘大型魚雷快艇和「戚繼光」號魚雷艇供應艦也遭扣押滯留在德國的中國軍事訂貨總額達2.82億帝國馬克。德國國防部認為,這對德國的軍火工業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編註:2.82億帝國馬克相當於當時5428,5714.286美元。)


1938624日,里賓特洛甫命令陶德曼大使立即回國。他在625日向蔣中正辭行,於26日從漢口乘飛機前往香港,從那裡返回德國。此後德國在中國只保持了代辦級的外交官員(中國則仍保留駐德大使),直至1941年中德宣戰


此外,里賓特洛甫還通知在華的德國軍事顧問,如有不遵元首指令、拒絕回國者,則被視為公然叛國,將遭受取消國籍及沒收財產之處分。在這種最後通牒下,國民政府只得同意無條件放回德國軍事顧問。馮·法肯豪森將軍在啟程回國之際,曾向蔣中正允諾絕不會向日本人透露任何他在中國期間的工作內容。75日,德國軍事顧問乘坐中華民國政府安排的專車離開漢口,經香港回國


1938年至1941年:中德合作的終結


19381月至9月,中德關係隨著德國採取一系列棄華聯日的政策之後,已經跌入低谷912日,德國與滿洲國簽訂了《德滿貿易協定》,將在華經濟重心從國民政府控制區轉到了滿洲。


德國在遠東由親華政策轉向親日政策的調整,嚴重損害了德國的商業利益德國從與日本和滿洲國的貿易往來中獲得的利益遠低於德中貿易。兩國人民在長期貿易往來中所結下的深厚友誼更是不可磨滅。德國人民為漢口的紅十字會慷慨解囊,在這裡,德國僑民的捐款比任何一個國家、甚至中國政府自己都多。在華軍事顧問們也希望能繼續完成他們在中國的使命


 


南京傀儡政府首腦汪精衛1941年會見德國外交官。


實際上,雖然納粹黨在中國的機構聲明日本是中國抵禦共產主義的最後防線,但是德國和日本的友誼並未能給德國帶來多少好處。日本希望壟斷中國北部地區和滿洲的資源,因此外國人在這些地區只能經營非常有限的生意。而德國比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希望獲得這個地區的資源。雖然德日政府從1938年中就開始為解決這些經濟利益問題而展開對話,但隨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署,1936年簽訂的德日反共產主義協約實際上變成了一紙空文,並且阻斷了德日通過對話解決經濟問題的可能。


中德之間的聯繫一直持續到1941。但是1940由於德國未能實施「海獅計劃」讓希特勒的計劃偏離了軌道。[4] 1940年底,德國與日本和義大利簽訂了三國軸心協議19417月,希特勒宣布承認汪精衛南京傀儡政權,自此,德國與重慶政府繼續對話的最後可能性也不存在了


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及對美國宣戰,194112月9,中國亦正式加入盟國陣營,並且對德宣戰,從而為中德兩國長久的合作關係劃上終結。


歷史影響


孫中山而言,或許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時代比20世紀1930年代中德合作時期更符合他「國際性協作」發展現代化中國的理想。第一次世界大戰讓德國失去了它在中國的所有殖民地,以致德國並不關心中國的政治,而卻需要中國的原材料。那個時代中外關係大都是其他國家對中國懷有某種帝國主義野心,而中德合作則是基於平等基礎上的經濟合作、互惠互利條件下中國迫切地需要發展現代工業,以便抵禦日本隨時可能的侵略,也是促成中德合作的重要原因。此外,德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陰影中迅速崛起,以及他的法西斯軍國主義意識形態也讓一部分中國人看到了統一中國洗刷近代恥辱的希望


總的來說,雖然中德合作只存在了並不算很長的一段時間,並且中德合作的成果大多在抗戰中損失殆盡,但是這段合作仍對中國的現代化產生了持續的影響


 


在德國國防軍中服役的蔣緯國; 將軍生前參與過對波蘭閃擊戰,並且為國軍裝甲兵的推手之一。


國民黨在內戰失敗後將中央政府移到台灣。在台灣的中華民國,許多政府要員、軍官、教授和研究人員都曾經在德國受訓,其中也包括蔣緯國與後來擔任台灣立法院長的台籍中將黃國書等等。可以這樣說,1936年中德合作時期制定的3年計劃,多少有助於戰後台灣的初期安定與發展。


.....................................................................


後記:


若非小鬍子的短視近利.現在中華民國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局面.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可能會依舊飄揚在內地的每一處.


但若是中德合作的同時.歐戰與太平洋戰場依舊出現呢?


德國是否會因中德合作而選擇與歐美和解.成為抵禦蘇聯紅色海嘯的鋼鐵防波堤?


或是中國為了中德合作而選擇成為軸心國的一員.進一步成為東方的納粹?


這兩個很小說的歷史謎題.只能由歷史學者來推演了.


我只是個對二戰歐洲戰史小有了解的人.別來問我這麼累人的問題.


加演:若中德持續合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