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車給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又長又粗的砲管".不過那是現代戰車.



早年的戰車是不折不扣的移動碉堡.是純粹支援步兵的"火力支援車輛".既然是要支援步兵.那麼需要處理的敵人自然也是"伸手可及"自然砲管也不需要太長.


但隨著戰車的任務性質改變.火砲也變得更長.彈藥也變得比以往更有威力(漫談"裝藥&火砲").但隨著彈藥的威力日漸強大.原本單純構型的火砲已經容納不了這樣的火力發洩.火砲的復進系統必須更精良.好容納在狹窄的砲塔裡頭.(戰車砲對於復進行程的要求遠比一般火砲嚴格的原因就在於這個)


但是在早年復進系統還未成熟的情況下.戰車砲的砲口會加上一個稱為"炮口制退器(Muzzle brake)"的物體.



(虎式戰車的砲口端.就裝著砲口制退器)


這個物體的功用就是讓戰車發砲的時候.讓砲彈發射時的剩餘廢氣從這個制退器所刻意設計的"角度"散溢出去.藉此抵銷一些後座力.舒緩一點復進系統的負擔.減少砲身的搖晃.多爭取一點下一發射擊的時間.但是這個裝置會因為強制將廢氣導向.而造成廢氣將周圍的沙塵捲起.進而暴露戰車的方位.甚至會影響到砲手的射擊視野.所以這個裝置隨著復進系統的性能成熟.已經在主力戰車上消失.



(從M198發砲時的砲煙.不難想像後座力有多強勁)


但是輕戰車.輪型火力支援載具.甚至是更重更大的榴彈砲.還是保留了下來.目的都一樣"減少後座力".


火砲發砲時的廢氣.也是一個惱人的問題.因為隨著砲閂打開而流入砲塔的有毒氣體.時間一久是會造成人員的危險.輕者身體不適.重者會造成死亡.美國當年在開發重戰車的時候就遇上大量砲彈廢氣累積在砲塔內.造成人員送醫的狀況.(面對嚴苛戰場的再進化.(其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砲管上頭設計了一個稱為"排煙器Bore evacuator"的圓筒.



(XM1砲管中段略粗的管狀物.就是排煙器)



這個圓筒.也沒什麼特別科技.就是一個單純的圓筒.然後砲管上鑽幾個小孔.好利用氣壓差異的物理定律.排出推進火藥在砲管內的燃燒的廢氣進入排煙室.避免砲管內燃燒完的廢棄流回砲塔內.砲彈離開之後.砲管的氣壓降低.原本殘留在排煙室的廢氣再慢慢從砲管流出來.不然就是由下一發砲彈推擠出去.


所以在火砲保養時.這部分必須"轉"下來清理積碳.


砲管上所包覆的筒子或是布料.則被稱為"砲身熱套筒(Thermal sleeve)"(國軍稱為隔熱套筒).材質多半是玻璃纖維.輕金屬.或是更低成本的布料.安置或是固定在砲管上的.而固定的方式大同小異.轉緊或是箍緊.隨設計方式而變化.



這個東西的用意是在阻隔日照或是寒冷天氣下所造成的砲身的熱脹冷縮.造成砲管歪曲.影響射擊精度.但是砲管的受熱部分都集中在受光面.所以砲管歪曲的問題還是存在.在這裡.有一派的人指出.既然裝上熱套筒會造成更嚴重的砲管歪曲.那還不如把熱套筒拆掉.不過這種說法僅供參考.因為這個論調若屬實.那所有戰車早就都拆掉套筒了.


之所以有上述論調出現.主要是因為支持這個論調的主角:74式戰車的套筒填充物是"".水必須要流動才能帶走熱量.但是裝在套筒內的水是無法流動的死水.偏偏水又是最好的保溫液體.就在日照下.水被徐徐加熱.砲管自然就會下垂的更嚴重.


反觀其他戰車套筒內的"填充物"都是"空氣".空氣的散熱問題.沒有水來的嚴重.所以這個由小林源文提出"把套筒拆掉"的論調.只能算特例.


至於砲管歪曲的問題.則由彈道計算電腦來判定.同時做修正.以減少第一發的失誤.


至於早年沒有彈道計算電腦的情況下.就要看射手的功力與經驗來修正了.一般來說.第一發都會射的比較低.第二發會射的較高.那是因為第一發的時候.砲管是"下垂"的(當然肉眼是完全查覺不到的).第二發的時候.砲管平均受熱.所以回復水平.但是到了第三發之後.砲彈彈著又會回復到第一發時較低的角度.


這個金屬受熱的特性.被裝甲兵戲稱為"戰車砲的脾氣".而且每一輛戰車的發砲彈著都不同.沒有兩輛是一樣的.所以戰車兵都不喜歡互換車子.而這個有趣的"脾氣"現象.連專家都說不出個所以然.



但是戰車這個又長又粗的砲管要如何不搖晃.穩定的指向敵人.甚至在長途運輸時固定在車上呢.


這就是之後另一段文章要提的事.忍耐一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