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言


俄國自T-64戰車開始就搭載自動裝填系統,也帶著很重的實戰實驗色彩。


歷經了T-64草創的血淚,T-72/90妥協的簡化,T-80再起的成熟,俄國的自動裝填系統已經熟稔。雖然以配置方式而言相當的草菅人命,但以機能性與緊緻度而言,是頗值得一提的系統。


在剖析黑鷹戰車的自動裝填系統之前,得先回頭看看俄國大行其道而且行之有年的環狀自動裝填系統



(烏克蘭陸軍依然健在的T-64BM)



(衛國戰爭60周年紀念日的T-80BV)


T-64/80採用的自動裝填系統與T-72/90略有不同,雖然同樣都是安裝2A46系列125mm滑膛砲,但兩者的驅動方式大不相同(T-72/90是機械式,而T-64/80是液壓式)


不過T-72/90這個中段的簡化版先留在後頭再說,先說頭尾的T-64與T-80

 


T-64/80自動裝填系統諸元Specifications:


Designation(型號)6ETs-11 (original T-64 autoloader)6ETs-15 "Korzina" (Корзина、英文的”Basket”)


Capacity(系統彈藥滿載)28 rounds of any type(彈藥最大裝填數28)


Min. cycle time(最快裝填)6 sec(ATGM7.5sec)


Max. cycle time(最慢裝填)13 sec


Manual reload time(全系統人力再裝填時間)13~15 min



T-64-style 2A46M Autoloader(T-64型式的2A46M自動裝填系統)

(原文取自於http://www.russianarmor.info/Tanks/EQP/al-80.html加以消化增補)


T-64T-80所用的自動裝填系統是同一系列的6ETs-11,以目前最新的改良型的裝填速度可以達到每分鐘8發,換言之就是6.5秒一發砲彈。而彈藥輸送系統則是以環狀排列置放在砲塔弔籃下半部,採砲彈與推進藥莢分離置放,砲彈以頭朝圓心水平置放,推進藥莢則是尾上頭下垂直置放。



(T-64/80自動裝填系統圖說)


1.Handler arm(彈藥裝填舉升臂)

2.Hydraulic cylinder(液壓活塞)

3.Carriage(推進藥莢滑動支架)

4.Cam(凸輪)

5.Main round(砲彈本體)

6.Charge(推進藥莢)

7.Breechblock(砲尾部)

8.Stub extractor(藥莢底座取出器)

9.Ramming mechanism(彈藥推送機械裝置)

10.Ram chain(推送鎚傳動鏈條)


(T-72/90的自動裝填系統3D圖,彈藥排列與T-64/80的排列方式不同)



裝填的過程,先是裝填舉升臂將彈藥本體從底部拿起,直接送入砲尾。在舉升的同時,槓桿也驅動藥莢滑動支架拿起藥莢,砲彈本體與推進藥莢舉升到一直線且大致對正砲尾後,彈藥推送機械裝置作動,驅動推送鎚把彈藥推入砲尾部之後,推送鎚退出,砲閂閉鎖,舉昇臂與滑動支架退回原來的位子。


這上頭的動作跑完,裝填也就完成,而這一連串的機械動作要6秒。


6ETs11 Autoloader Cyclogram (6ETs11裝填系統的一連串流程,courtesy of A.Isaev)


自動裝填一連串流程(6個階段,裝填系統6秒要完成裝填)


1.  Button "A/L" pressed(砲手或是車長選好彈種並壓下自動裝填紐”)


2.  Direction signal formed(訊號傳輸到系統)


3.  Conveyor rotation(輸送帶開始運轉)


4.  Round chosen and carousel stopped(輸送帶轉到正確彈種後停止運轉)


5.  Gun brought to loading angle and hydrolocked(火砲強制回正到裝填系統的舉昇角度)


6.  Gun locked(回正後,火砲俯仰操控鎖死)


7.  Tray raised(彈藥舉昇臂與藥莢支架舉升至定位)


8.  Ramming(彈藥推送鎚作動)


9.  Memory cell flushed(彈藥儲放系統重新記錄剩餘彈藥數)


10. Ramming chain retracted(推送鎚驅動鏈條拉回彈藥推送鎚)


11. Tray lowered(彈藥舉昇臂與藥莢支架縮回定位,預備下一發裝填)


12. Gun unlocked and brought to aiming line(火砲俯仰系統解鎖,砲手與車長準備瞄準射擊)


紅字標記的1.2.3.5第一階段,而4.6.7第二~三階段8~10~四階段11~12則是最後的~六階段


起步時必然的傷痛


T-64/80的自動裝填系統在運作時的流程,之所以比T-72還快的原因並不在於”T-72的系統比較簡化,而是T-64/80裝填舉昇臂吊夾與滑動支架總成是較簡單的開合式。舉昇臂一到定位,也帶動支架伸展到定位,彈藥推送鎚就直接把彈藥與藥莢一次全推進去。而T-72的彈藥舉昇臂是直接將同時舉起,推送鎚要分兩次推送才能把砲彈與藥莢送入砲膛。這個小差異就造就了送彈速度的快與慢。




T-72(上)與T-80(下)裝彈系統的運作差異


但話說回來,因為T-64的裝填系統是這樣設計,加上當時俄國裝甲兵又是第一次面對這個新系統,所以常有被裝填舉昇臂與藥莢支架夾傷手臂、夾斷手指,或是衣服被勾住,差點連彈藥外帶射手或是車長的一隻手臂一起塞入砲膛裡(這種事是有可能的)。液壓系統會有管線滲漏的問題,偏偏這個系統是要快速而且周而復始運作的裝填系統,所以射擊訓練時沒過幾下就要退下射擊線報修已是見怪不怪。再者以當時蘇聯的工業,T-64簡直是複雜到嚇死人的貴族戰車,到目前為止,T-64雖然藉著T-80的成熟而有性能更新,但總量產只有區區的8000多輛,從未出現在紅場閱兵過。


後來這些問題解決後(不論是機械設計漸趨成熟還是操作手冊上的警告)T-64/80的自動裝填系統改良到可以倒轉裝填流程(也就是退彈,但速度絕對比裝填還慢)”或是加速裝填(但彈藥會加速耗盡)”



 

(難得一見的T-80實彈射擊訓練內部狀況,以引擎聲推定為柴油引擎的UD型)


(而且從主砲後座複進的速度來看,俄國戰車的液壓油與駐退複進系統已有長足進步)


再者這兩個俄國兵雖然一開始嘻嘻哈哈的,但狀況真的一來就馬上收心,真刀實槍上陣,


換作是台灣....罷了,不想講



小結


說坦白話,老子我是徹底信奉戰車砲以人力裝填彈藥遠比丟給自動裝填還要可靠太多的狂熱信徒,跟我講戰車安裝自動裝填系統,我是左耳進右耳出,當一陣風吹過……不屑一顧。


相信有很多人聽到自動裝填系統,心裡頭必定會浮現幾段話:


一定比人力裝填速度快有這個就贏定了裝填手終究是要被裁撤的


結果出現,叫人跌破眼鏡(尤其有上頭這些OS的人類)的是…………俄國戰車的採用多年的環狀自動裝填系統的最快裝填時間,竟然比起一位訓練過(還不是訓練有素喔)的裝填手還慢上一秒。這個一秒很吊詭,但是卻足以決定戰場上的生與死。


人力裝填,火砲的砲尾只要不是在極端角度內(最大仰角或是最大俯角),裝填手都可以完成裝填,但是自動裝填系統的舉昇臂卻有舉昇的固定高度限制,砲尾部分太高或是太低,彈藥都送不進去。所以裝填彈藥時火砲必須強制作動回復水平狀態,並且把火砲操控俯仰系統鎖死(避免砲手或是車長手賤亂搖砲),這段時間砲手與車長只能望著目標乾著急(這多出來的一秒比一天還久)


其實不管是哪種自動裝填系統,都有這樣的問題,除非自動裝填系統與火砲同步運作,而且都保持在一直線上,這樣子設計就只能以搖架式砲塔來設計,但是砲塔防禦能力會受限,砲塔外型也會比傳統構型大,也失去戰車所需要的隱蔽性”(這對俄國戰車是致命傷,只能兩害取其輕)


搞來搞去,自動裝填系統,終究不如一個士兵的雙手。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toloader


http://ja.wikipedia.org/wiki/%E8%87%AA%E5%8B%95%E8%A3%85%E5%A1%AB%E8%A3%85%E7%BD%A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64


http://en.wikipedia.org/wiki/T-80


下接紅色帝國裝甲"自動裝填"概說(其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