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人,相信很多人都認為,不管是上至電視名嘴,下至網路糞青腦殘嘴砲,都一致相信武器提升性能就像按按滑鼠鈕電視上吵一吵鬧一鬧這麼簡單,就像把自己家裡的車送給改裝車廠去加個擾流板改個燈改個避震這麼的輕鬆。


甚至,我敢講有人認為性能提升就像插隨身碟一樣可以迅速擴充記憶體


 


飛機所謂的性能提升,是要整架飛機送進工廠裡大卸八塊,然後各部件個別架起來,把舊的裝備在不弄傷機身結構的前提下拆掉,然後再把新的東西在不弄傷飛機的前提下塞回去的。然後測試這些新裝備在運作的時候會不會相互干擾,確認一切OK之後,才能確定這個方案可行,才會繼續進行下去。


戰車也是如此。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420" height="315"
allowfullscreen="true">


但我這裡不是要講硬派的理論,而是以我這個曾被戰車玩過的基層人士來看戰車性能提升的粗淺言論。


以戰車而言,粗分為砲塔與底盤。


底盤細分成引擎/變速箱避震履帶陸輪油路電路


而砲塔,細分成火砲射控油路(液壓油)”電路


以戰車性能提升而言,雖然都很重要,但是還是得從機動力、攻擊、防禦這三個當中略做取捨。


因為:


1.性能提升的戰車絕對不會是新出廠的精品,不可能全數提升,只能挑選車身狀況較佳的車子作為提升的本體


2.要確立提升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是要奔襲深入敵人腹地徹底殲滅,還是在國土內與敵人做全面對決,甚至是為了節省彈藥消耗提升第一發殲滅敵人的機率,都要搞清楚。


3.基於以上原因,決心堅定,以及加上資金與研發能量(有了決心,才能爭取到資金以及研發),才有可能一口氣提升整體性能,或是先取其二,甚至其一的階段性才能完成。


這些都確立之後,才能開始進行,才能開始面對其他的問題。



(以色列為MAGACH做的性能提升,MAGACH 6還只是最初步的)


 

所謂的性能提升可不是這麼簡單找些東西硬湊上去就可以。


因為任何一個新的東西放進舊的玩意兒裡頭,絕對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不管是多新多可靠的東西都是一樣。


基本上,要推動性能提升之前,必須先從備料車裡挑出幾輛車況較佳的來進行,不要肖想去從現役單位抽調車輛測試,基層單位絕對先翻臉給你看。


挑出來之後,就必須把整輛車上的所有部件整個清空到一個都不剩,只留下車體與砲塔結構。


 


第一個要優先考量的,並不是火砲裝甲或是引擎,而是左右成員是否能安全在車內作業的NBC/空調系統。因為舊型戰車多半都不具備此系統(抽風機能充分運作就要偷笑了),即便有,也只是與防毒面具連結的過濾器,更遑論為調節車內溫濕度,確保車內電子儀器瞄準系統不被外界惡劣環境折磨而故障的空調以及全車加壓


所以,這部分是至關重要,而且是性能諸元裡絕不公開也不能公開的裏性能


 


現在才要談底盤。


底盤部分,尤其是動力包件,是戰車一切動力的來源。因為不光是機動力,電力,液壓,油路,避震都會有一定影響。所以要增強機動力,就得從引擎、變速箱、避震、路輪、履帶、油路上著手。光是引擎室空間,就有可能要為了容納新引擎而整個更動,連引擎蓋、格柵板都可能要大改。


以以色列的SHO’T為例子,由於原本容納METEOR引擎/變速箱的引擎室,根本放不下空冷柴油引擎/自動變速箱構成的動力包件(車尾部分空間放不下變速箱)。設計師與工廠技工們就在引擎室尾端切掉部分結構,加焊接上一組裝甲板,引擎蓋重新設計,整個隆起成駝峰狀,加大引擎室空間的工作才算是完成,SHO’T的性能提升才正式開始。


動力部分OK之後,油路與電路也要重新架設。都換了引擎,油箱和電路就一口氣都換掉才有效果,而且,柴油化之後就不用去肖想這引擎還能回頭燒汽油。所以,換就換,不要廢話!


以目前而言,柴油引擎還是首選,不管是空冷還是液冷,輸出功率都屬上乘。


腦殘不要來和我提燃氣渦輪,除非你家有油井外加個石油裂解廠。


 


在銀幕上思考動力的同時,也要考量承載系統要安上能抵抗多大扭矩的新材質扭力桿(或是螺旋彈簧),哪幾對接地輪要安上新的減震器,而減震器要安上能承受多少力道的,都要考慮。


在這裡不提液氣壓避震系統的原因是:為舊型戰車性能提升不需要一口氣要最的,只要能填補新世代戰車到位之前的戰力空隙,東西夠用就好


 


履帶只是一個提供車輛移動的活動路面,但若考量到日後最基本的後勤零件統一,那就要思索為舊型戰車換上新的動輪與履帶總成,但那是要到新型戰車撥交的事了(換言之這不是提升性能的第一優先步驟)


 


在底盤設計的同時,砲塔內部設計與配置也要同時進行。


先把重新設計新砲塔的構想放一邊,因為性能提升是要在短時間(3~5)之內有較佳的戰力可以填補。而重新設計砲塔是要在國家所處環境較安定時才比較適合,就算要設計,也只能從舊砲塔部分結構保留下來再行設計。以以色列的”M50 Super Sherman””M51 ISherman”為例,後半部安上延伸空間做為新型主砲的後座空間或是平衡重錘的安放位置。


File:M50-Supersherman-latrun-1.jpg


File:M51-Isherman-latrun-1.jpg


(M50/51,堪稱最後的薛曼傳說)


(但是像以色列這樣能在短時間內找到性能提升出路的例子,只能說是少數)


但是要說明一點,火砲並不是提升火力的第一選項,因為受限於設計時砲塔環的大小與砲耳軸的位置,所以能安放的火砲也就有限制,除非有新技術開發的同口徑火砲,否則大多數範例都是將火砲翻修,或是保留舊火砲不做更動。


以色列之所以能在Sherman的砲塔安上”CN75-50(註一)””CN105-F1(註二) ”,若非Sherman原本設計時就考量到安放105榴彈砲Super_Sherman能否造就最後的薛曼傳說還是未知數。


重新設計砲塔也要考量砲塔環是否也要擴大,而砲塔環又牽扯到底盤在設計上是否能承受新型主砲後座時的應力,所以除非萬不得已,重新設計砲塔才會進行。


(註一)此砲的原型為7.5cm KwK42 L70砲,就是豹式戰車上頭的那一門。


(註二)由於後座衝程對Sherman還是太大,只得截斷1公尺才得以完成。



(土耳其的M60T,因與以色列技術合作,有著濃厚的MAGACH 6影子)



(美國自行開發的M60-2000,直接換上新砲塔的例子只能算特例,因為更動範圍等於再造一輛車,所以無人聞問)


提升射擊的主要元件其實是:射控迴旋俯仰系統


拜科技之賜,射控系統已不再是笨重又需隨時校正的光學測距瞄準,而是雷射測距,全天候(星光/紅外線夜視)射控系統,並能與火砲俯仰角確實連動。/被動式溫感測儀,多重雷射標定儀;標定砲管變形程度(砲口位置參考器)與標定目標與測距用,加上主動式彈道計算機,以及例如感測風偏/氣壓/溫度等(橫風感測器),都能整合到一個小到如同家用電腦的射控系統內完成。而且還要保留有12X或者以上的放大倍率光學瞄準鏡(可調整),做為射控系統故障時的備用瞄準具。




至於射控要一口氣完成還是分階段提升,就要看是要藉此為自己未來的新世代戰車做技術鋪路,或是對外獲得新戰車之前的填補戰力斷層


 


迴旋俯仰系統則是關係到戰車能否在搜索到目標之後能更快且穩定的指向/瞄準,甚至是聽取射控系統的指令鎖定目標。這系統不管是電力驅動還是液壓驅動,都要能承受成員粗暴操作之外的崎嶇地形的高速機動所伴隨的劇烈震動,以及火砲射擊時的後座複進應力,甚至是砲塔上的增加裝甲所伴隨而來的沉重負擔,這些都要考慮。


至於如何提升火砲的射速多個一兩發,那就得將駐退器換上新材質的油封,裡頭再灌入品質較佳的駐退油。


除非萬不得已才要連駐退系統都重新設計,但如此一來,換新型火砲才是上上策。


 


砲塔與底盤都有個眉目之後,就要接合起來做測試。


但這可不是把一台車停在靶台上做火砲試射做到掛為止,而是要連道路測試、各地形機動測試、機動射擊、急加速煞車倒車、移動射擊(車動靶不動、車不動靶動、車動靶也動)防水測試、溫濕度測試(極地、沙漠、雨雪),來測試砲塔系統是否能與底盤整合起來,而不會發生因為切了一個鈕結果戰車全系統停機這一類欲哭無淚的狀況(無線電往往會因為車內系統發出的音頻雜訊而故障)


甚至是要犧牲幾輛原形車作翻滾測試,來確定裡頭的所有物件是不是都牢靠。


這就是前文提到要在備料車裡挑出幾輛車況較佳的原因,雖然有些東西註定是要浪費掉,但是這些數據絕不是電腦裡跑跑就看得到的,一定要實際做出來才行。


 


在這些測試下,選出最能承受粗暴操作,還能維持運作的系統。


確定之後,才能進行性能提升前的下一步驟:交由協同測試的測試小組撰寫TM/TO,而且要一邊撰寫一邊測試一邊訂正。在這當中也要注意系統有未發現的差錯與故障,不管是大還是小都要寫下來,好做改進。




(MAGACH 6 Dor Dolet與MAGACH 7是以色列為"巴頓戰車"性能提升的實戰典範)

 



("鐵幕"與柵欄裝甲一樣,是"反成型裝藥彈"的選項)


(但是這還得看間隙夠不夠)


至於裝甲防禦力,因為是舊型戰車,所以加掛裝甲塊是唯一的選項。


但也就是因為加掛,所以能夠輕鬆獲得不亞於新型戰車的防禦力。因為增加裝甲塊裡頭的東西可能就是複合裝甲,或是間隙裝甲與反應裝甲的混搭裝甲塊,畢竟做一塊比做全砲塔要快要輕鬆要簡單。


若是再考究一點,光是裝甲塊的外型能讓砲彈彈飛,敵人要說多驚訝就多驚訝。


柵欄裝甲比較輕便,算是比較不吃掉重量的選項;而主動防禦系統也是選項之一,但效能如何還有待驗證。


若是要將車輛揚塵抑制到讓敵人物認為是步兵,側裙就是非裝不可的選項。



(排雷犁/輪,是性能提升裡最簡易的)


車底的抗地雷鋼板也是選配之一,但是這東西一裝就會讓戰車底盤高度降低,越野性能變差,所以大部分的性能提升都不將抗地雷列入考量(因為是舊型戰車)


 


而車內的彈藥儲放也要考量(因為是舊型戰車所以位置不會再做更動),彈藥箱要換成耐火耐高溫的形式。在砲塔尾部的,若是時間與經費許可就必須加設抗炸閘門和成員艙間隔開,而砲塔頂部就要設置洩壓板(這已經是改良砲塔的範疇了)


自動裝填系統,並不在戰車性能提升選項內,除非砲塔在最初設計時就有考量到,否則這個選項一律跳過。


是否要任務處理電腦、資料鍊等一些新世代系統,那就是見仁見智了,因為砲塔未必有足夠空間安放與散熱。



車內滅火系統、車尾通話器,也是需要更新的。至於城鎮戰用套件(遙控槍塔、車身周圍攝影機/感測器)”是選配,依任務來決定。


 


當然上述的系統都要隨車一同測試,而且是個短則三五年,長則十年的歲月!


 


直到這批原形車確定能承受戰場壓力,甚至能協助成員反過來主宰戰場,這批原形車才能量產,才能撥交部隊。


撥交部隊後並不是責任已了,因為部隊遇上的狀況絕對不會與測試小組的狀況一樣,TM/TO還是要隨時做改正,後續提升還是要繼續進行。



(雖已步上退役之路,以軍的MAGACH仍有相當數量在二線部隊服役)


這批性能提升過後的舊型戰車,才能在新型戰車到位服役之後一段很長的時日後,光榮退伍。



(馳車的原型,是從SHO'T改造而來,頑強傳說,也自此開始)


……………………………………………


如果國防軍備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拳擊賽,那麼這就是一場不分量級沒有和局沒有中場休息的殘酷拳賽。


大國,就當成基礎訓練充足又有足夠場地與資源不斷訓練,自己又不斷長高變重變壯的重量級拳手。


中小型國家,就當成一切都必須靠自己摸索的中量級/輕量級拳手。


中量級拳手能免則免,不要和重量級拳手硬碰硬,一面盡可能周旋到底,一面壯大自己,伺機反擊。


……………………………………………


前陣子很多網路糞青叫叫鬧鬧的為什麼國軍在用二戰的老戰車,難道都沒想過提升嗎?”


看問題前半段,我會把這傢伙先拖出去當墊坑洞的材料。原因:要踢館也給先我讀好歷史(1950~60年代不是二戰好嗎)


關於後半段,台灣不是沒有能量,曾經擁有過,卻在全國普遍認為有強大外援會義無反顧的援助的幻夢下,早已損失殆盡。




連自己的命運都要交給別人……我實在不懂那你們要國防幹嘛


 


 


 


 


 


參考資料:


為本人多年整理之資料,與同好交流,以及曾在裝甲部隊的基層士兵之經驗集結彙整而成,無特定參考書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