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副標題是:
外行嘴砲很爽,內行裝甲兵火大,只是火力展示,實戰是天方夜譚
………………………………………………………………
(以下為虎大的文字)
雖然說從畫面看來似乎反戰車飛彈威力很大,大到讓人以為戰車的發展已經到了極限,可以不需要戰車了。
實際上這是沒有區別戰車跟反戰車武器的差別,亦即戰車是攻擊性武器,而反戰車武器則是防禦性武器,當然在某一點上彼此的衝突有更大的矛盾,包括反戰車飛彈的威力與效應,明顯的能夠產生誤導。
如果仔細觀察影片,我們可以發覺這是一廂情願的劇情,就是飛彈把戰車幹掉,但是真的是如此嘛?
首先看到反戰車飛彈的陣地位於戰車前方;這個示範的目的就是要告訴大家,戰車最厚的部位,也就是正前方,都能被飛彈所擊破。但是怎麼都沒人想想,戰車的作戰部位跟操控部位也在正前方?
難道戰車不會利用作戰部位反擊?
難道戰車不會以操控部位作閃躲?
難道戰車不會把反擊跟閃躲結合起來?
難道戰車一定就會乖乖地被打被擊毀?
認為上面問題答案是肯定的,請告訴我,我希望你乖乖站好讓我用球棒夯腦袋但是不許跑不准還手…可能嘛?
至於為什麼說把戰車跟反戰車武器各劃分為兩個不同屬性的壁壘,則是基於一個很簡單的條件,機動力。
最原始的說法就是戰車可以依照自己的動力不斷地移動,從不同的方位對不同的角度進行攻擊,所以在戰術上屬於積極的態勢,至少永遠具有攻擊主動權,不管從發起到發動。
但是反戰車武器就相對缺乏這個條件,必須從預期中以最大的可能對戰車或者其他目標進行攻擊,即便最低的程度是以人力攜行最為機動力依據,自然還是不能比擬戰車的機動力,因此在戰術上總是佔有極大的被動性。
可是孫子說的很明白也很簡單,"兵貴速",拿破崙把它解釋為"攻擊乃是最佳的防禦",所以戰車具有速度之外,也代表著具有機動力,具有攻擊的主動權,依靠移動帶來的優勢搜尋目標接近目標然後摧毀目標;移動,就是"兵貴速",先摧毀目標,就是"最佳的防禦"。
至於反戰車武器,靠人的兩條腿移動比起車輪履帶的滾動算不算"貴速"?預期目標等待目標然後才擊毀目標能不能算"最佳的防禦"?
除非,戰車必須依照所預期的方式,路徑,方向前進,並且被限定在這三個條件下,而反戰車武器又能夠提前完成部署就位,這樣才使得機動力差主動權低的反戰車武器具有"貴速"的條件,又完成"最佳的防禦"。
如果還不相信,有幾個問題可以很簡單地作為整個討論的答案:
1941年巴巴羅莎作戰發動之後,德蘇兩國各有當代最佳的反戰車砲,德軍有Flak 18高平兩用砲,蘇聯陸軍則有76mm M1942(ZiS-3)師級野戰砲,而兩者實力也相當,Flak 18砲可以輕鬆在T-34上面作開罐,而ZiS-3也沒把四號戰車當一回事;Flak 18對於史達林重戰車感到不輕鬆,ZiS-3對虎式跟豹式戰車也覺得很吃力。
重點來了,既然這兩種反戰車砲威力如此強大,
為什麼德蘇兩國不乾脆只靠這兩種砲就可以打贏戰爭,反而處心竭力地發展更大更重的戰車?
既然這兩種反戰車砲名聲響亮,為什麼德蘇兩國依舊把戰車當作抵抗到最後跟佔領柏林的主要武器?
再照這個邏輯推下去,如果反戰車武器,例如飛彈,成本比戰車便宜,可以幾乎人手一枚,那普遍發放下去但是不發展戰車也可以成為全世界最強軍隊?
那美軍的M1A2,俄羅斯的T-90,德國的豹二A6,英國的挑戰者,難道只是為了閱兵跟募兵存在?
伊拉克部隊有不少的反戰車飛彈跟RPG火箭筒,怎麼還被打敗被佔領?
…………………………………………………
以上是虎大的文字。
我這裡看的是:
如果有同行是這樣開車的,那就叫活該找死。
飛彈都已經這樣飛來了還不閃,不是找死是什麼?
還沒有主動防禦系統的時候,戰車只能靠機動閃避配合煙幕彈、噴發柴油煙幕來遮蔽視線來搏命,裝甲兵就靠這三個來和反戰車飛彈射手玩搏命鬥牛。
而且是”只能”靠這三個!
如果在閃避的同時組員還能以車載/同軸機槍反制騷擾射手,那以也只有對這台車了解甚深、默契爐火純青的戰車組員才有可能辦得到。
而且,縱使警告系統與主動防禦系統都裝在戰車上,戰車成員為了面對這樣的反裝甲武器,依舊要熟練這些閃避動作。一旦閃避,飛彈的飛行路徑就會拉長,反戰車飛彈射手也要多花時間操控飛彈飛向戰車。
而戰車投放煙幕彈的同時,車長就能搜索到大概位置,是用自己的機槍騷擾或是操控砲塔讓射手直接摧毀,或是由另一輛戰車找到發射位置,直接把反戰車陣地掀翻掉,或是直接碾碎。
不要忽視一件事:
你觀測鏡裡的戰車絕對不會只有一輛!
你斃掉一輛,就要有被其他幾輛炸上天的覺悟!
因為你只能守在陣地裡,等著敵人輾過你,你才有解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