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到這個飛彈戰車,就想到前蘇聯的 IT-1 (ИТ-1)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是從T-62戰車的底盤去發展的,而且因為沒有主砲的關係,因此它的砲塔也特別的低矮,某些方面來說跟以前的三號/四號突擊砲高度有拼,大約兩公尺不到。當然,老毛子也是把它定義成為突擊戰車的一種[],就是威力強大低輪廓的戰車,自然所謂的防護力也就是靠它自己低矮的輪廓以及車長的大腦是不是夠奸巧,知道利用地形地物然後來一記陰的。


註:IT-1的稱號來自於"Истребитель танков–1",翻譯成拼音就是"Istrebite tankov1; tank destroyer-1","一式驅逐戰車"。


 


IT-1/ИТ-1戰車


 http://www.militaryphotos.net/forums/showthread.php?123633-IT-1-The-rocket-tank


這款戰車在19644月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研發,數量一度高達94輛。這個是有原因的,因為當初死守史達林格勒的尼基塔˙赫魯雪夫已經是後來高昇為當時的蘇維埃總書記,對於像他跟其他這些二戰老兵來說,"高科技"這三個字是最能夠讓他們眼睛發亮發光的好像小舔舔,對不起,小甜甜的眼睛一樣。


因為這些蘇聯老兵受夠了當時蘇聯的火砲技術;理論上T-34F-22砲跟後來玩很大的F-34砲比起老德的四號J/G75mm主砲跟虎式戰車的88mm主砲不相上下,然而太過於粗製濫造的結果是往往很多戰車維持在原廠設定的狀態...


 


也就是火砲沒有歸零過!


真的,在史達林格勒就有過壯烈又荒謬的場景,例如戰車廠的一半被德軍步兵攻進來,蘇聯步兵狠狠地進行頑抗,而工廠的另一半T-34的生產線還在持續當中,當砲塔才安上去引擎一發動就直接衝出去對幹,這輛T-34的生存時間甚至可以用秒計算。甚至不要說火砲進行歸零,甚至連砲彈都沒有就衝出去了。再加上後來為了發動反攻對人力物力的搜括性準備,更沒有機會提升T-34戰車生產的品質。因此從T-34的總量8.407萬輛來看,被老德敲到爆的就接近5萬輛這個數字,至於T-34某些打不過老德戰車的原因不外乎是這個不可思議的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是老德對鋼板的熱處理技術除了一流之外,還包括認真紮實,很少人知道豹式戰車的正面裝甲可以完全承受F-22 76mm砲的零距離射擊)


所以說當成型裝藥彈頭可以輕鬆燒穿至少比自己截面積大250%的均值鋼板威力之後(例如口徑為100mm,基本上可燒穿至少250mm厚的均值鋼板),這讓赫魯雪夫想起戰爭的那一段艱苦的歲月,而對於這種高科技又高威力的武器產生莫大的興趣是不用感到意外的,並且他給予很高的支持。


IT-1戰車就是這樣在總書記關愛的眼神下發展出來的,當然國安會KGB跟軍情局GRU也幫了很大的忙;忙著從美國跟英國偷很多高階技術回來[],然後讓那些煙不離手的科學家們檢視抄襲技術。


 


註:戰後的英美兩國根本就是共產黨的樂園,白宮被共產黨包圍,英國MI5根本淪落到變成KGB的外圍組織;如果沒有這種氣氛,蘇聯的軍備怎麼會發展的如之快,除了戰後所俘虜的德國科學家以外,許多新技術都是透過偷竊的方式獲得才能進行研發。


 


IT-1戰車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先進的戰車,有多先進?它一共只有12枚內載飛彈(還有三枚放在砲塔後面的儲存箱,但是很危險,因為那只是箱子,被碎片擊中就有引爆的可能),但是這十二枚,通通都是由自動裝填機進行發設備便;ㄟ~,1968年耶,那個時候蘇聯已經在玩半自動化的規模了喔!這也是為什麼一部車只有三個人的問題,一個駕駛,一個發射員,跟車長,少了一個傳統的裝填手爬進爬出,露出頭去挨破片跟子彈順便吹冷風,運氣好還可以聞兩口神經毒氣或者生物戰劑。


砲塔上面因為沒有主砲,所以有挺帶有兩千發7.62 X54PKT機槍作為自衛手段,然後組員再配手槍(TT或者Makarov手槍),車內還有AKMS;有的單位甚至還在用PPSh-41這個老騾子。


IT-1戰車用的飛彈是無線電導引,型號是3M7 Drakon/龍式飛彈。在那個年代還是由車長透過車上的光學儀器進行目標搜索,老實說在那個年代的蘇聯光學儀器還是沒有很大的進步,因為光學儀器從設計師到製造人員都需要很高的素質,蘇聯在這一點上就是比較缺乏,也連帶造成蘇聯戰車與其它武器被德軍敲好玩釘乎死的部分原因,因此很多時候還是要車長探出頭來作觀測,因此提高了一定的作戰風險與發射操作的風險。


等車長偵測到目標之後,就下令發射,飛彈發射出去以後,就由射手看著目標作遙控;IT-1戰車的無線電遙控一共有7個頻道2種代碼可以進行切換。說是這樣的原因是避免兩台車發射結果波頻相同而互相干擾,反而讓飛彈無所是從而失控。但是這個必須由排級連級幹部先做好波頻運用的安排,盡量避免發生這種事故。


發射的初階段第一秒是完全無導引的加速飛行,最小有效發射距離是300m所以這表示龍式飛彈跟所有當代的飛彈一樣都有無法作零距離發射的通病,只是龍式的問題是基於為了抵銷風偏而必須維持低仰角發射,等第一秒加速過程結束之後,飛彈就會啟動尾部的發報天線,這時候車內的無線電導引系統才開始進行接收訊號作為追蹤,並且讓射手開始進行瞄準微調,一直到擊中目標為止。微調也是一種發報方式,就是射手給予遙控的訊號給飛彈的導引部,然後導引部將訊號先進行代碼解密,然後控制飛彈的穩定翼角度來改變飛行方向。


這套發射系統也有夜間作戰模式,只是受限於當時夜視科技瓶頸,最大射程比起日間的3300m,只有1/5不到。


雖然說這套技術終於成功並且實際運用在戰鬥車輛上,尤其遙控的電波還有保密的功能可以作為電波反反制的手段,可是IT-1戰車本身從進入服役,以及量產,到除役,只有區區的兩年。就一個武器系統來說這也真稱的上是短命,尤其在承平時代,雖然那時候是冷戰的高峰期。


這個原因說穿了,跟積體電路有關。


因為蘇聯就這個部分來說一直是它的極弱項,蘇聯的火砲戰車戰機戰艦飛彈可以怎麼可怕剽悍都沒有關係,但是只要牽涉到高科技,不管是設計生產製造,蘇聯沒有辦法培養出足夠可以設計跟製造積體電路的人才與人力。因此為了達到操作的目的,完成遙控微調引導,蘇聯只好以最原始跟粗操的方式達成同一個目的與功能,就是用"真空管"…。[]


真空管最有名的地方就是"成本高、不耐用、體積大、效能低",先不說成本的問題,不耐用不要說在作戰的時候,在一般操作的時候就夠操作者左一個媽右一個屄再加個語助詞"幹"碎碎雜唸好像持咒一樣,更不要說作戰;打仗作戰沒有在看天氣的,如果是冷天而傳統的燈絲真空管已經進入到高熱的工作溫度的時候,突然來個下雨帶點濕氣,然後濡濕管子…


嘿嘿嘿~


 


真空管一排一列這樣因為急速降溫的溫差導致的爆裂可是壯觀的咧!


何況體積大效能低,為了能夠持續穩定發射電波導引從最小操作範圍一直到最大有效射程3300m,車上的導引裝置可是夯不啷當先總重520公斤!一個人在磅秤上發現多了5.2公斤的體重都會發出哀鳴了,雖然我們不管這個人會繼續吃下去還是有那個恆心毅力要減肥,這520公斤的重量其實對動力的馬推比來說,不無影響,尤其又因為不耐用,不能承受猛烈的晃動,往往讓IT-1戰車必須要通過惡劣地形的時候變得像黃花大閨女一樣夾著腳扭扭捏捏的走小碎步,雖然它本來就有兩條腿張開而且是大開特開的本事。


此外像真空管還需要很長的待機時間,因為熱能夠讓電子走的速度受影響比較小(the thermal energy given to the carrier overcomes the forces restraining it),所以要發動作戰前要先預留時間暖機;蘇聯什麼沒有就是冬天多,長又夠冷,暖機?別急,慢慢來喔~。


至於這520公斤的由來又包括上面的真空管改用全金屬製的軍用規格,理論上比玻璃製的耐用,但是重量本身就是個惡夢,加上製作成本的問題,還有金屬套筒的體積與儲熱量遠遠大於傳統的玻璃燈絲結構,這造成還有個笑點就是明明下令關閉裝備了,裝備還在運轉,因為電源不斷供應讓電容器內部充滿餘電而無法立刻放完。


 


註:雖然說這是個嚴重的缺點,讓蘇聯武器一直保有巨大笨重的缺陷,不過換個角度來說,在當時,假設發生核子戰爭,使用真空管的蘇聯武器依舊是爆炸後還能使用的裝備,而不像西方國家的設備遭到核磁脈衝的毀損。


 


IT-1戰車還有個情形也很嚴重,就是它的無線電導引方式是二代的"SACLOS""Semi-Automatic Command to Line of Sight",如果你把字義重點放在"SAC","半自動控制"上,


那你就輸了~。


 


重點是後面的"LOS",”視線”!


中文講不清楚的地方就在於這個視線是"視"跟"線"的加總,也就是射手的"視界",”sight”,加上"線",不管是有線還是無線,甚至雷射光束,都是這個”line”。也就是說,沒擊中目標之前,視界是不能改變轉移的,而且在飛彈還在飛行的情況下,給予導引控制,這樣飛彈才能自力完成前面的”SAC”。


這整個最脆弱的地方也就在這裡,一發射飛彈,射手就如坐針氈,緊盯著目標看目標會不會移動,然後以移動的方向還要輕輕撥緩緩推撥動壓桿,或者壓著方向鈕,而且還要緊張萬一調整過頭會偏向的很嚴重。


然而重點是飛彈在飛行的時候也會不猶豫的噴出明顯的噴焰或者煙霧,一副氣勢雄雄地殺將過去狀,而這時候只要沒事就會東張西望的戰車長就會發現有個東西飛過來,或者雷射光束感知器會響起警報並且報告位置,這時候如果距離遠而砲膛內有什麼彈的會先打出去也不一定,對著來源大概位置先轟過去,同時同軸機槍對著同一個方向與仰腳開始噴灑,並且啟動發射砲塔左右兩側的煙霧彈,噴發出具有黃銅微粒的煙霧,同時駕駛將機油導入汽缸中然後大腳踩油門,然後連人帶車消失在製造出來的煙霧當中。


至於戰車怎麼樣才會被飛彈擊中?就是把前面的過程逆向回去,然後把射程壓縮到對方不能反應的時間與方位。


問題就是,IT-1戰車的射手可以好整以暇地坐在車內進行發射與操控,但是前面提到低扁的車身指利於IT-1作運動的時候不容易被發現,但是為了得到瞄準時更多的視野,勢必將正面一半以上曝露在掩體或隱體後方,事實上這已經失去奇襲埋伏的意義。


另外前面提到的導引裝置一方面稍微影響了馬推比的表現之外,不耐用又忌諱粗暴搖晃的無線電導引裝置限制並且導致IT-1戰車永遠不能迂迴到敵方的側面進行偷襲,而往往必須乖乖地窩好然後正大光明地發射飛彈,讓北約戰車複習進行有效反制;射手跟車長或許不必擔心同軸機槍帶來的威脅,但是曝露出夠大的正面也夠105砲在表面上輕鬆地敲個洞;破甲高爆彈就夠用了。


所以綜合上面各項的缺點,IT-1戰車原本先天失調後天又不能補強的問題在歷經演習與日常補保的情形下完全曝露無遺,因此就在1970年,在很多官兵鼓掌叫好的氣氛下,黯然退出現役的行列。


 


至於退役後的NT-1戰車雖然不再發射龍式飛彈,不過還是有很大的效用;改裝成裝甲救濟車,直到年限為止。今天在庫賓卡戰博館(Kubinka tank museum)還有一輛IT-1戰車作為典藏。


 


庫賓卡戰博館的典藏。


 



 


 


 


 


 


 


 


 


對於那些相信飛彈萬能論的人,我非常相信一件事,就是只看過飛彈威力的示範但是沒有操作,保養,發射過飛彈,也當然沒有被戰車反制過。這就跟自己尻槍的時候總式妄想以為自己的雞雞最大以及性能力最強是一樣的;到目前為止,SACLOS系統依舊是全世界絕大多數反戰車飛彈的導引方式,即使是地獄火飛彈也是(採用Semi-active laser homing模式)


所以怎麼樣,發射後都要乖乖坐好,等好戲看,看是真的能像自己相信的那樣看到飛彈在戰車上燒個洞,還是乖乖地等對方戰車很快地敲回來;一公里射程飛彈要飛七秒含以上的時間才會到,能不能燒穿還要看對方有沒有反應裝甲。


至於戰車主砲的砲彈從發射到擊中只要0.85秒,最慢也只要1.21.5秒,就可以在目標上面敲個洞,原則上採用上一代反應裝甲的目標都照樣穿破。


所以我說那個自稱會治療但是嘴巴裡含著自己雞巴說要用輪型戰甲車發射飛彈打戰車的,一定可以在自己死前看到戰車的反制動作,以及對方戰車主砲的噴焰火光~。


乖喔,好好地含,反正自己顏射自己,不然就是把射出來的吞下去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