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期以來現實中與網路上的最大嘴炮論戰就是把輪型裝甲車與履帶戰車相提並論。


 


老問題是普遍認為輪型車不能跟履帶車輛相比,因為扭力與動力受到車體大小與引擎立方大小的限制;履帶車輛比較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可以得到比較大的尺寸,一方面是基於對防護力的要求,裝甲與體積成正比這目前還是個定律,另一方面為了驅動這麼重的車體,履帶車就可以使用更大的引擎,當然扭力與馬力的數值也就直線上升,更因此可以乘載口徑更大的火砲,包括足夠沉重的彈藥,這也就是為什麼戰車從二戰以來到現在每一代戰車的重量平均以10噸作為起跳的基準,但是要說以後會不會有超過80噸的戰車,這反而要問空軍有沒有動力強大的渦輪扇葉發動機了。


 


然而隨著滑膛砲的起死回生,一方面大家都不得不承認所謂的最大野戰有效射程並不是每分每秒都在發生,雖然曾經有過一輛挑戰者II式創下5300公尺擊毀一輛T-62戰車的紀錄,怎麼說這終究是個例外,大部分的機會下所有的戰車都還是在2000公尺的範圍內一決生死,靠的是更好的觀測設備加上彈道計算機,還有官兵的專業度加上熟練度,以及一點點信仰與運氣的加持。


 


而這兩千公尺的範圍對於滑膛砲來說,可以表現的與膛線砲無所差別,不管是精準度還是威力,甚至彈種也一應俱全,包括極度依賴發射初速才能發揮威力的托殼翼穩穿甲彈,滑膛砲也可以輕鬆地讓這種砲彈在對手車身上打出一個不到一吋半的洞,然後讓裡面的火焰還有烤肉味冒出來...


 


滑膛砲雖然有打不遠的缺陷,也有精準度略遜於膛線砲的問題,並且為了補強威力,彈體也會比膛線砲的彈藥略大,但是滑膛砲卻有個優點是膛線砲遠遠不及的,就是反衝(後座力)小於膛線砲。


 


這個優點又帶出其他結構上的好處,例如助退機可以更小更精緻,那麼整個總成就會更輕,更輕的火砲在俯仰角與迴旋下的運作速度更快,而高低機與迴旋機的壽命就會更好更穩定,而且所裝置的砲座甚至是砲塔可以進一步地大幅縮小;主要是縮小正面,比起從二戰後的M-47以及T-54/55戰車,正面看起來都像個倒扣的飯碗,而現代戰車會逐漸從一個看不出傾斜角度的梯形變成一個接近三角形的外觀。


 


(美軍最新的無人砲塔實驗計畫則讓戰車砲塔正面看起來像一道牆的橫剖面...)


 


因此本來在裝甲兵科當中被當作是二軍,甚至是敗軍中的二軍,的輪型裝甲車;因為裝甲薄弱到不能保護自己又因為火力弱到不能面對攻擊只能逃離,拜科技不僅僅是長足的進步更是蛙跳般的進步所賜,火力從本來能搭載一座雙併聯30mm機砲(或者四管23mm連裝機砲)就算很強,到帶著一座125mm滑膛砲上山下海,而且新一代的柴油引擎透過電子裝置控制的共軌噴射供油裝置(Common rail direct fuel injection)可以讓引擎被壓榨出更多的動力與有效的燃燒大幅降低油耗,在馬力比上不會因為防護性的設計而影響到性能[]




(M1126史崔克,致命傷在車側雜物箱,若非柵欄裝甲,這輛M1126的車組員絕對入祀阿靈頓)


小E補正:損壞的史崔克,是被IED炸翻的,而不是被HRAT或AP擊中,再翻了一圈半後,翻正,還能靠自己的動力返回基地, 輕量化的輪甲車其實在對抗地雷或IED這種從下方爆開的武器反而有優勢,只要可以把爆炸導流導開,而爆炸點又沒有過於接近的話,往往存活的機率很高...........................


(面對震波,車體重量結構本身也很重要,我不會從這一點特例改變我對輪車的觀點)


 


 


 



所以在某些條件下,輪型戰車的火力開始造成對履帶式主力戰車足夠的威嚇,甚至本身的機動力還能夠讓輪型裝甲車切入更好的射擊位置,例如目標的側翼與後方,尤其是灌木叢密佈的丘陵地,甚至是建築物密佈的住民地,輪型裝甲車都儼然成為類似忍者或者刺客性質的戰車獵殺武器。



File:Centauro01.JPEG


(比M1128更該注目的輪式驅逐戰車:Centauro)




(早在1983年就已服役的Rooikat重型驅逐車)


(Rooikat為生長在南非地區的"獰貓"Caracal) 



話雖如此,目前『膽敢』將輪型裝甲車列為第一線野戰輪車武器系統的國家,卻也沒有幾個;老牌的裝甲起源地英國就沒正面肯定過,裝甲作戰專業化起源地的德國也不這麼認為,他們都覺得那是二戰時期的概念,尤其在戰防砲並非足編足額的戰術武器與基本戰術單位,都不能變成對戰車具備足夠的威脅,自然輪型裝甲車也有生存的機會,用來保護重要的據點或者支援步兵進行突擊與逆襲。


 


但是在現代的環境下,即便是重型履帶戰車都很有機會遭到近距離的各種伏擊方式下,英國皇家陸軍與德國邦聯陸軍都把輪型裝甲車統一視為偵蒐專用的工具,也就像是畫面中(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kcCZzwT1obs)車上裝置了許多觀測設備,甚至具有良好的情咨傳輸設備,傳送各種第一手及時狀況給指揮層級提供調度與協調作戰。


 


那麼回到在伊拉克戰場上的史崔克輪型裝甲車,實際上也沒有被鼓勵,包括暗示性質地用在對抗伊拉克共和衛隊的主力戰車上,即使伊拉克戰車當中還包括有前一個世代的T-62,即使T-62戰車的觀測能力與射擊精準度都不如配有M1128 MGS砲的史崔克輪型裝甲車;美國人怕死是基於政治考量而非本身,但就是沒有這種史崔克 VS T-62的對決,畢竟不能因為對方等於是持用17世紀的燧發槍而自己沒有防彈背心就可以把屁股對著人家狂搖。




(加掛柵欄裝甲的M1128機動火砲系統)



(這裝甲吃掉的不只是機動力,連駕駛的視野與操控習慣都跟著要改變)


 



M1128砲系統其實是支援步兵攻堅的作戰車輛,舉凡固定式據點/碉堡,到移動中的車輛,M1128砲都可以用美軍當中最稀有的自動裝塡機穩定地以每六秒發射一枚105mm戰車砲彈予以摧毀或者中和,但是所屬任務指派項目當中,就是不包含『反裝甲』這一區塊,除非狀況危急或者不得已之下,並且這麼做一定會獲頒榮譽勳章一座,只是身後追贈由家屬含淚代領罷了。


 


所以說,孰強孰弱,雖然從設計與教範中可以看的出差別,短期之內地面上最強大的作戰平台還會是戰車不容懷疑與否認,但是當技術再進步再進化的時候,也不能排除輪型裝甲車也會有挑大樑的一天。


 


附記:


 


但是最膽敢將輪型裝甲車輛規劃為具備與主力戰車對決的,反而是台灣軍隊,預計將雲豹裝甲車搭配上M68 K1戰車砲,一種美國經過英國皇家兵工署授權的規格


 


實際上台灣軍方對外界所稱為『低膛壓』砲是種荒謬的說法,因為M68主砲使用在M48A5M60/ M60A1/M60A3等戰車上,以及韓國陸軍K-1戰車,甚至某些舊型M1A1戰車也還在使用(預計都會進行升級)


 


撇開低膛壓的來由,軍方也沒有特別解釋或者強調雲豹裝甲車會採用這種火力的原因,但是就推測來說也不令人意外地可以解釋成為美軍使用M1128砲,所以台灣軍隊也有同樣的火砲(儘管觀測系統不同運作能力也不同),並且也可以支援地面步兵奪回遭到佔領以及利用下的工事與據點。


 


但是,因為人民解放軍海軍陸戰隊目前還在使用令人感到無比羞愧想掐著蛋蛋去跳樓的63式兩棲戰車(1963年起開始投產故名63),剛好在不同量級的比對下,本身已經是活靶的雲豹裝甲車瞬間可以電爆63式戰車這種活靶中的活靶。




(如果有人對著我說我要開雲豹來打ZTZ-99,我會先讓你腦袋開個洞)


 



然而很悲哀的是,就因為看中雲豹具備這些能力,而軍方更沒有意願加強與提升防護力只比瓦愣紙稍微好一點點的裝甲,即使美軍當初也嘴硬,後來還是讓史崔克裝甲車裝上欄柵式防護架,就是基於如果死太多官兵就會讓戰爭從勇氣的爆發變成政治口水之爭,更不用說英國陸軍更是乖乖地讓前線,包括阿富汗戰場上的戰鬥車輛,甚至一些勤務車輛都裝上欄柵式防護架,雖然這樣更耗油也會讓車體受到影響,但是當數字攀升的時候,除了金價股價營收會讓人欣喜若狂,人命可不在這裡頭。


 


所以不難看的出來人命之于台灣軍方高層的價值,當然,寄望這些大腦容量不會超過角龍科動物1/10的軍官會在乎什麼,也是我們的錯誤;凌虐一個下士致死才不過是台灣軍隊無感也無動於衷的冰山一角,讓更多年輕人在戰鬥中死於不足的防護下,那又算的了什麼,不是?


 


 


 


[]史崔克的欄柵式防護架就高達九噸,這不僅僅造成了油耗的問題,更可怕的是竟然讓懸吊系統的壽命也大幅地縮短,目前除了無甚解之外也使得軍方與原廠始料未及...


…………………………………………………


在台灣,一直有聲音是:


輪車不會像履帶一樣破壞路面,所以軍方要全面輪車。


輪車的速度比履帶快,機動力高,軍方應該要全面淘汰戰車。


 


說實在的,部隊的移動速度快,不是裝備本身的道路極速多快,而是身為指揮官有多明白部隊從A點到B點有多少條路線可以選,而這些路線中有多少條路線是最佳的方案,其中一條出問題就要通告部隊轉到另一條……


部隊的機動力是取決在人的研判與命令,裝備只是加成


 


我雖然是履帶派,但我也明白高速偵蒐必須靠輪子,只有速度才能爭取時間與空間,才能爭取到後續部隊的重量、威力、防護。


 


但是……沒有重量,就沒有威力更沒有防護。


台灣一直當做沒聽到啊。


 


輪胎履帶


各有各的好.勿越級挑戰


60噸的輪車?不用研發啦.把起重機改一改就行了.


高層.每個人捐個一塊錢.生個柵欄裝甲.有這麼難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