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biekt 640 Autoloader(640工程自動裝填系統)


(原文取自於http://www.russianarmor.info/Tanks/EQP/al-640.html加以消化增補)


蘇軍高層重新檢視了現行戰車,歸納出目前所採用的自動裝填系統的問題:


1.  放置在戰鬥室內的彈藥,其置放位置為了遷就自動裝填系統而選擇的排列方式並不能得到完善的防護,而且當一發彈藥被誘爆就很容易波及到裝填輸送帶內的其他彈藥,加上爆壓只能往上宣洩的結果,戰車成員是必死無疑。再者裝彈機的運作方式很容易傷到砲塔內成員。


2.  彈藥的裝填步驟很複雜,反而拉長裝填時間(人力裝填合格不能超過5秒,但俄國現行裝填系統卻要6.5),也增加系統故障的風險。而這個風險若是放在俄國現行的環形輸送系統、自動裝彈機上頭,危險程度會大增。


3.  現行自動裝填系統的位置是在砲塔吊籃底部,限制了車高降低的效果。


4.  自動裝填系統本身的規格與尺寸限制了彈藥的裝載數量,彈藥滿載數量有限(最多也只有28發即用彈),而且無法長時間安放保存彈藥。


5.  要重新安放自動裝填系統的彈藥也是耗費人力時間(裝完28發要花上15分鐘),一來裝填系統的位置很低,再者砲彈重量不輕,即便是彈藥分離,搬起來也不輕鬆。


為了改善這些問題,前蘇聯已經完成一款新型自動裝填系統,不但能降低車高還能確保成員:


1.  新型自動裝填系統安裝在砲塔後半部,與戰鬥室分開。不但保障成員安全還應為比較簡化而增加系統運作的可靠性。


2.  自動裝填系統頂部增設洩壓板,不幸被敵人擊中造成彈藥誘爆時,爆壓會直接從洩壓板衝出,不至於殺傷成員與破壞戰車本體。


3.  裝填系統簡化成單純的以推送鍊條推送彈藥,取代原本複雜的機械抓取器/液壓舉昇臂。


4.  新型自動裝填系統的外觀像是一個大鐵箱,不但簡單又堅固還能儲放大量砲彈,由於較簡單的配置,可以適應不同口徑的砲彈。


5.  彈、藥合一的砲彈設計重新回到這個自動裝填系統,也繼續沿用推進火藥完全燒盡,僅留火藥底座的概念。關於重新裝填,研發小組考慮研發專用彈藥補給車輛來負責,而且預留若是再裝填系統故障,還能在外頭進行手動再裝填彈藥與修復作業。




(自動裝填系統俯瞰圖,深灰部分為砲尾)


這款新型自動裝填系統已經取得俄羅斯自家的專利權(詳情請看RU 2195617 C1)


640工程自動裝填系統Specifications:


Designation(型號):不明


Capacity(最大裝彈量)30 rounds of 125mm ammunition


Min. cycle time(最快裝填)3-4 sec


Max. cycle time(最慢裝填)5 sec


Autoloader Schematics (自動裝填系統簡圖)





(640工程裝填系統俯視圖)



俯瞰圖:


4.Roof(裝填系統頂部護板)


6,7.Side armor walls(兩側裝甲結構)


8,9.Front and rear walls(前方與後方裝甲結構)


31.Cross-beam(裝填系統主樑)


32.Electric drive(裝填彈藥主驅動系統)


43.Ammo cassette frame(彈藥輸送固定卡匣)


92.Rammer(推送鎚)


93.Rammer and stopper housing(推送鎚與減速器護板)



 




(640工程裝填系統後視圖) 


後視圖:


4.Roof(裝填系統頂部護板)


5.Bottom(裝填系統底板)


6,7.Side armor walls(兩側裝甲結構)


8,9.Front and rear walls(前方與後方裝甲結構)


11.Ramming trough housing(推送鎚護板)


34.Drive sprocket(裝填系統扣鏈齒輪)


39.Chain(鍊條)


92.Rammer(推送鎚)


93.Rammer and stopper housing(推送鎚與減速器護板)



系統運作流程簡述



接收射擊裝彈指令的主驅動系統(32)開始運轉,乘載彈藥的鏈條(39)開始隨著齒輪的運作移動,帶動彈藥移動直到合適的彈藥移動到推送系統的上頭。彈藥就定位之後,便往下降到推送系統裡,放置在推送鎚的前方。這時已經回到裝填角度的主砲砲閂也已打開,這時裝填系統正對著砲尾的護板一開,推送鎚就將彈藥送入砲尾,確定整個都送入砲尾後,推送鎚與彈藥推送導軌便縮回,護板關閉砲閂閉鎖,裝填作業完成。


整個作業流程,小組宣稱3~4秒,最慢頂多5秒。




結語


這是俄國裝填系統的最後一章,也從這個新系統看出:俄國人不是沒想過要怎麼改掉裝填系統的缺點。雖然研發出來了,但隨著蘇聯的解體,接手的俄羅斯百廢待舉,這個新系統一延遲就是好幾年,當中也轉手給不少設計局,一直到1997年才有明確的外型的砲塔亮相(但是否已安裝進去不得而知)1999年的第二次亮相結束後,轉眼間又過了10年,俄羅斯的經濟雖已經好轉,但640工程的設計案還是無人聞問。


原因,還是在水漲船高的成本。


研發成功是一回事,但是全面換裝是否符合現在的需求又是另一回事。不管是現有戰車換成新的裝填系統還是直接生產新戰車都是要考慮的。俄羅斯雖然比10年前有錢了,但還不至於有錢到把現有的戰車裝填系統全數汰除直接換新。


看來雖然複雜但堪用耐操的環狀自動裝填系統,還會留在俄國戰車裡頭好長一段時間。


回頭看自動裝填系統,其實象徵一件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少子化。


法國自AMX-13就已經安裝自動裝填系統,在AMX-56發揚光大,日本在設計90式時就已把自動裝填系統設計在內,韓國的K2也降為3人編制,美國當時在設計MBT70時就已完成自動裝填系統,而從M1的大型寬扁砲塔與彈藥配置空間來看,也預留了可能換裝自動裝彈機的空間。以色列的馳車MK.4已經安放方便裝填手拿取彈藥的半自動選彈器,下一代的新戰車可能也會安裝自動裝彈機,甚至連中東約旦的新型戰車砲塔都安放自動裝填系統。


這些國家的國防路子都象徵著,人越來越不想生小孩,越來越不想花時間心力養孩子。


戰車的裝填手就這樣默默的被裁撤,戰車只剩下3個人。但殘存下來的也先別高興,砲手可能就是下一波被裁撤的戰車成員。戰車可能以後就只剩兩個人,再搭配一個任務電腦輔助運作。


身為戰車兵的我,雖然很不高興,但也只能接受,因為這是趨勢。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Autoloader


http://ja.wikipedia.org/wiki/%E8%87%AA%E5%8B%95%E8%A3%85%E5%A1%AB%E8%A3%85%E7%BD%AE


(接續紅色帝國裝甲"125mm滑膛砲"概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