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IVAD:師級單位防空系統正式啟動


基於上頭的各種理由與原因(不管是自家人的強烈呼籲還是敵人的當頭棒喝),陸軍推動的"Advanced Radar-directed Gun Air Defense System" (先進雷達導引防空砲系統,縮寫為ARGADS)的計畫,要求這款新武器的反應速度與範圍可以涵蓋到現有的火神與欉樹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可以整合到一個砲塔上,並安置在戰車底盤上跟著主力部隊前進。在這計畫推動的同時,陸軍也致力於前視紅外線/雷射觀測瞄準系統的性能要求。過了沒多久,這個計畫重新定名成為”Division Air Defense/DIVAD”


而在當時,美國的軍事決策是以空軍/海軍航空隊為第一,奪取敵人的制空權(air superiority)讓美軍地面部隊從正式作戰開始到結束都無後顧之憂。和空軍與海軍航空隊的飛機相比,陸軍只能配備與盟國相比乏善可陳的防空武器。但這麼一來反而讓陸軍可以採用一些既有的且較成熟的原始武器,並能很快進入測試與武器調整的步驟。當時(19773)參與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計畫負責人羅素帕克上校(Colonel Russell Parker)發表了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我們預計這種跳脫傳統的做法,可以大大縮短武器的研發時間。並能達到比預計目標更快速甚至範圍更廣大的前線防空,儘管在研發時程中會有較高但是可以接受的風險……製造承包商將會遵守所規定的固定價格保證條款,並糾正其缺陷。


雖然完成後還是要藉著實車測試才能找到其問題,但據稱這樣一來還可以縮短5年的研發時間。


帕克上校所推動的”DIVAD計畫1977518日向49家廠商提出,該計畫中要求所有參與的廠商以當時退役且封存龐大數量的M48 Patton戰車為機動防空系統的底盤(註解:可以看出日後若有更佳的車輛底盤就可以直接安置在新底盤上。),在火砲上的性能要求則是能在5秒內便能射擊(後來延長到8秒內)”,目標的目視搜索距離可以拉長到3000m,並能在射擊30發砲彈之內有50%的機會擊毀目標。除了全天候作戰能力(有雷達搜索與導引)之外,還要有最基本並完備的光學搜索瞄準的性能,以及前視紅外線系統、雷射測距儀。


百家爭鳴的競標案


49家廠商中有幾家加入這個計畫的競標案。


斯培里(Sperry Rand)是其中之一,面對這個競標案,他們將先前推出但不了了之的T249/250民團式防砲系統加以修改,換上了以廣泛運用在北約各國防砲部隊的奧立岡(Oerlikon KDA,後來被萊茵金屬併購)35mm快砲。該砲的對空射速高達每分鐘3000發,而切換成對地模式也有每分鐘180發的射速。斯培里的防砲系統儲彈量為1464發,鋁合金的砲塔上頭安置著兩座雷達(搜索與追蹤雷達)以及敵我識別(IFF)系統,這一切都是由斯培里公司設計。



(GE的方案則是把史上最凶暴的7管30機砲移植到M48的底盤上,A-10的飛行員其實就是坐在這門砲上)


File:Usaf.thunderbolt2.750pix.jpg


(若非大推力渦輪扇引擎庇佑,A-10可能會因為復仇者強大的後座力而倒退飛)


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簡稱GE)則是以一個較精緻的設計參與競標。這個設計案是以A-10 Thunderbolt II30mm GAU-8 Avenger多管機砲為武裝,而搜索與照明雷達則是以之前搭配火神與欉樹的FAAR為基礎改良的,但之後GE推出新的雷達系統來替代。



(雷斯恩的設計則是找現行最成熟的設計,把豹I換成M48就是雷斯恩的方案)


而雷斯恩(Raytheon,一般翻譯為雷神)則是直接以西德的獵豹式自走防砲Gepard flakpanzer的出口給荷蘭的版本為基礎,砲塔本體與獵豹式自走防砲相同,連兩門奧立岡35mm快砲都一樣,但是雷達則換成Hollandse Signaalapparaten,火力控制系統則是Oerlikon Contraves的產品。而雷斯恩公司聲明,雖然砲塔是設計給Leopard 1搭載,但是安裝在M48的底盤上並沒有太大的技術難度。





(全力反擊的方陣系統,這也是GD的傑作,外號叫R2-D2)



(GD案的XM246)


http://www.worldaffairsboard.com/ancient-medieval-early-modern-ages/45624-greatest-white-elephants-military-history-5.html


通用動力(General Dynamics)也是延用奧立岡35mm快砲,不過GD的設計是設計新型的鋁合金砲塔,將兩門砲併在一起,而非西德獵豹構型的各放一邊。射擊模式可以在全自動與半自動(automatic or semiautomatic)之間切換,射速為每分鐘1100發,儲彈量為1600發,雷達與火力控制系統都是由既有的方陣近迫武器系統Phalanx CIWS改良來的。追蹤雷達安置在砲塔前半部右方(火砲的右方),置頂的搜索雷達,而砲塔也有可手動操控的獨立穩定光學瞄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


福特航太(Ford Aerospace,在1990年被福特汽車公司賣給Loral Corporation)則是以當時還有相當數量在役的波佛斯40(Bofors 40 mm L/70)快砲,兩門40砲翼雙連裝的方式安置在砲塔前部中央,外型與GD的方案頗類似,但是因為採用40砲,所以砲塔也較大。而搜索雷達(廣範圍搜索)與追蹤雷達(近距離鎖定)分別安置在砲塔後部及左側。搜索雷達高高架在可以起倒的舉昇臂上,以便車輛在一般行進時可以降低車高,而追蹤雷達則是以當時F-16 Fighting Falcon配備的Westinghouse AN/APG-66修改而成。當然與GD方案相同,福特航太的方案也配備一組完整的光學瞄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



(問世已超越一甲子的波佛斯40mm快砲,依舊頑強的存活著)



(奧立岡35mm快砲,由於較輕便射速高而成為新寵)


有些專家對於福特航太的方案頗有微詞,認為福特航太採用波佛斯40快砲的決定只是個商業考量,而非技術與後勤部分的考量。即便是35快砲已經是北約部隊的標準武裝,在技術方面也已相當成熟,但福特航太方面已經與波佛斯簽定營銷協議。


在此擷取格雷格.伊斯特布羅克(Gregg Easterbrook)所寫報導的其中一段:(為避免翻譯失去原意,也將原文擷取)


Immediately the lobbying began. Ford had a marketing agreement with the Swedish firm Bofors, a maker of 40-mm but not 35-mm cannons; while Ford could have switched to a 35-mm weapon for DIVAD, the potential profits from a 40-mm weapon were higher. Department of Defense lawyers, the Army pleading to Congress, had advised that specifying the caliber DIVAD's gun would be 'anti-competitive' and could lead to lawsuits-'the most ludicrous excuse I've ever heard' a high-ranking Pentagon official had told me. When the final DIVAD requirements were issued they called for a gun 'in the 30-mm to 40-mm range'.


(福特航太開始進行遊說,與瑞典波佛斯訂立營銷協定後,福特航太選用40mm快砲而非35mm快砲。雖然福特航太可以選擇35mm快砲,但是以潛在利潤而言40mm的價值較高。國防部的律師,代表陸軍向國會發表聲明,認為DIVAD所指定的火砲口徑會造成 anti-competitive反競爭,並有可能導致訴訟。後來一位層級頗高的五角大廈官員告訴我,最後DIVAD計畫才敲定火砲口徑為30~40mm………這真是我聽到最好笑的藉口。)


雖然有這樣的非議,但不可否認的事實是40mm砲也是廣為全球各防空部隊所採用,歷史頗為悠久的經典名砲。此外,FACC很早就為40mm砲彈設計了一款近發引信(proximity-sensing),以增加擊落敵機的機率。而且同樣大小的防空砲台,40mm砲彈比起35mm砲彈的射高更高,重量更重,單發砲彈所內裝的炸藥與破片的威力遠非現行35mm砲所能比擬。而DIVAD之所以有這些要求,是因為設定主要戰場是在一望無際的歐陸大平原,要面對的則是有著龐大數量壓境的華沙公約(Warsaw Pact)組織部隊。


(註:40mm砲從問世到現在已跨越一甲子,相較於後起之秀奧立岡35mm快砲,40mm砲憑藉著單發破壞力高,依舊有一席之地,光是破片散步的威力已沒有任何一款飛機能承受,更不用說被直擊。再者,40mm砲對地轟擊時的狂爆火力,除非是MBT等級的裝甲能保有喘息機會急忙撤退之外,沒有任何一款地面載具挨得住持續轟擊。)


進入實車研發


1978113日,通用動力與福特航太各自設計出自己的原型車(換言之其他提案已經在初審就被判出局),各稱為XM246(GD方案)XM247(福特方案)19806月,兩輛原型車先後被送到布里斯堡(Fort Bliss)進行測試。照著進度,兩家公司的原型車送到北麥格雷格測試場(North McGregor Test Facility)進行” head-to-head(直譯為頭對頭,意思是目標直衝而來)”射擊測試。但是一開始兩輛車的成效都不佳,因為在實地測試上不管是技術部分還是系統統合都不算成熟的作品,這一推遲就是兩個月,原本預定拍攝的宣傳片也跟著推遲。兩個月後,進行第二次的固定目標/移動目標射擊測試,兩輛原型車一共擊落兩架F-86 Sabre靶機、5UH-1 Huey靶機,以及21架遙控小靶機。


經過了29個月的第一階段測試後,福特航太的XM247198157日正式選定為DIVAD的決定案,還敲定了一紙定價六十九億七千萬美元($6.97 billion,還包含變動稅率)的開發與先期量產的合同,該系統正式被定名為約克士官以做為紀念與表揚。但有消息指出這一份合同是有爭議的,因為GD的方案在福特方案還在測試時就已經超越總成績,19次的射擊測試中有9架是完全擊落。


彷彿是要回應這個懷疑與爭議似的,福特航太的原型車在爭取到開發合同沒多久就毛病百出。最大的問題在於追蹤雷達,由於地面反射回來的雜波相當多,使得射擊系統無法確實判斷所追蹤瞄準的到底是直升機還是樹木。當火砲以高仰角射擊到一定角度時,舉升高度超過搜索雷達與追蹤雷達的高度,會使雷達產生混淆。再者,系統的反應時間太慢,對於低通盤旋的直升機要花上10~11秒,而面對飛機則要花上11~19秒之後才能開始射擊。


至於從RAM-D (分別為reliability可靠性,availability可用性,maintainability可維護性以及durability耐久性) 來看198111月到19822月的一連串測試,M247也接連蹦出更多讓人關切的問題。砲塔的迴旋速度太慢,對於遇上低空高速飛行的敵機可是一件致命傷,而且在寒冷天候時運作容易故障,諸如液壓系統管線滲漏等種種問題。車上所配備的ECCM(electronic counter-countermeasures,電子反反制)系統只能抵抗簡單的電子干擾。


接下來的部分,提供載台與武裝的美國陸軍就要負絕對責任。試作車所用的波佛斯40mm砲由於存放不當,造成砲管歪曲。再者,當時封存的M48戰車平均役齡都已有而立之年,卻要搭載一個全新的近20噸重的大型砲塔,這就意味著:這輛自走防砲的機動力還是不足以跟上原本要保護其空防的M1M2(但到了第一次波灣戰爭,依舊賣老命服役的火神與欉樹反而不像某些觀察家擔心的那樣,跟著M1M2可是輕鬆自在,更不用說本來就是戰車底盤的M247,被取消的真正原因實在吊詭)


19822月,原型車在美國與英國的軍官,連同國會議員與其他貴賓面前在布里斯堡公開亮相。但是,這又是一場災難。當射控電腦啟動時,砲塔竟然失控將砲口指向審查站的方向,造成內部人員受傷,所以後補的成員只得頂替上去。經技術人員解決系統問題後,電腦才得以順利啟動。這回火砲總算是瞄向目標,但卻是射向戰車前方300m的地面上,即便車內與技術人員重新檢修讓射控電腦運作正常,但是火砲卻沒有擊中任何一個目標。福特航太對這件事發表的聲明是因為清洗車輛所以汙垢殘留在電子機件上,造成短路損壞,不過發掘其內幕的伊斯特布羅克先生對此聲明反唇相譏:如果中歐下雨了該怎辦?


早期已經生產完成的預量產型,遇上的問題也一樣嚴重。當時的問題是鎖定在鼓風機(latrine fan)上,認為鼓風機運轉時會影響到追蹤移動目標的優先順序。關於車輛的問題則是寫在另一份報告上,伊斯特布洛克先生是這麼引述的:在一次測試中,DIVAD的問題點已經鎖定到鼓風機上。而為Defense Week (國防部週刊)撰文的記者麥可.達菲(Michael Duffy),也爆出了這個內幕,他在與福特航太的電話訪問中接到公司人士要求他將鼓風機改成排氣風扇


然而對軍方而言,他們對於這方案則是頗為樂觀。馬洛尼少將(Major General Maloney)說:1984111日,DIVAD系統經由八套系統與一組備用系統的安置下,在布里斯堡進行測試。該系統在系統全面運作時已經有90%的可靠性,而且該系統可以在可運作能力下降到只剩下2%的狀況下經由手動操作而回復到8%的運作速度。少將後來又提到:火砲還是有操控軟體與電子系統部分的問題在,但是我認為,這是所有武器系統在研發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下接一連串騙局下的悲劇.也辜負了名人之盛名(其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Z.BLACKCAT 的頭像
    PZ.BLACKCAT

    S.Pz.Abt 502 E-COMPANY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