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一回要說的是FK-17F-40HG


FK-17的藍本是YF-23


F-40HG,藍本取自F-4E,只是比較長,比較重,有「向量噴嘴」,整體性能差不了多少。


兩相對照之下,科技的差距便可想而知。


就大家所認知的推測,F-40是必敗無疑,但是我沒有這樣寫。


因為:武器是死的,飛行員是活的,只有飛行員自身儲備的訓練能量,及自己對敵我雙方的了解程度才能決定空戰的勝負。




YF-23是一架徹底追求「匿蹤」性能至極限的飛機,在雷達截面積和熱訊號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因為太追求匿蹤的關係,而不幸敗給構型較規矩的YF-22


不過這也顯示出美軍自越戰學到的教訓──寧可用雖然過時但可靠的科技,也絕不隨便將可靠度未趨成熟的新科技投入戰場。不刻意追求氣動性能之極致,改採在既定格局中另闢新局面。



F-4E,也是美國自越戰學到的教訓──只要飛彈有「最近距離發射限制」,機砲就有存在的必要。


早期的F-4沒有機砲,以飛彈為主武裝。但是分屬於海軍與空軍的F-4的命運卻截然不同:海軍的F-4飛行員受益於海軍的嚴格訓練與駐守特性,始終維持著高素質。


而空軍,一開始素質還能維持,但隨著戰事拖長,人員輪替的陰影下,素質便大幅滑落。但糟糕的是:當時的美空軍並不重視戰術演練,相對應的武器應用演練也付之闕如,再加上為大幅招募飛行員而草率的訓練,付出的代價是可想而知。


爾後空軍成立了「Red Flag」戰術演練課程,讓飛行員練習異機種對抗,但是和海軍的「Top Gun」比起來已經晚了很多。


但晚做永遠比不做好,這些努力終於在1991年得到豐厚的收穫。


接下來要表達的是「訓練能量」,訓練的紮實與否,會讓自己了解自己有多少斤兩,有多少本錢能與敵人相抗衡,了解運用自己的局部優勢來求勝,而不是與敵人硬碰硬。


南雲漢不是傻瓜,他知道自己的飛機的能耐,當然不會和未知的敵人硬拼。再加上任務只是偵察,所以他選擇遁入中低空,鑽入峽谷來拖垮敵人的戰力。


至於那個「壯烈犧牲」的敵人,只是憑著飛機比較厲害才能成為精英而已。如果兩人的座機互換…誰會贏便不言而喻。



在新聞媒體的報導中,伊拉克空軍全是「遜砲」,但事實不然。


1991年,一架MiG-25以精湛的空戰動作閃避美海軍戰機雷達的搜索,擊落一架F/A-18。雖然官方不承認,但當事人都知道他們有一個伙伴再也沒回來…。


 


八年後,一架MiG-25再度挑戰美空軍的四架F-15的「鷲之牆」,逼近到美空軍飛行員可以目擊確認的距離。雖然武裝不如人,依舊被擊落,但先前的努力仍使敵人不得不敬畏、膽寒。



訓練,很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Z.BLACKC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