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只是為了土木作業
D9全履帶推土機(Caterpillar tracks bulldozers)是美國生產土木作業機械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的推土機經典名作之一。除了一般的推土整地之外,為了面對各個不同地質的地面,D9有很多款可以更換的推土鏟(blade),以及後掛的大型鬆土錐(ripper)。
最初只是為了土木作業
D9全履帶推土機(Caterpillar tracks bulldozers)是美國生產土木作業機械的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 Inc.)的推土機經典名作之一。除了一般的推土整地之外,為了面對各個不同地質的地面,D9有很多款可以更換的推土鏟(blade),以及後掛的大型鬆土錐(ripper)。
前言
橋樑對於攻方與守方,都是戰術甚至是戰略目標,是拼盡全力要防守,也是拼盡全力要爆破掉的。但是不管是攻方還是守方奪下了橋樑,要準備鞏固這得來不易的補給路線要衝,卻發現這座千方百計奪下或是守住的橋樑已是殘破不堪,一副東搖西晃的德性,別說是車子開上去,連人走在上頭都是心驚膽跳的。
怎辦?
自上一次和虎大借的陸上幽浮後,就沒再對整輛俄國戰車感興趣,不過這回也是在虎大這裡看到一輛”幻夢之戰車”,而這輛戰車,雖因研發小組經費不足倒閉而從此停擺,但其中的成熟技術與預留空間,不難看出若有廠商願意接手放在現有戰車上,或是俄羅斯某天鐵了心要把這車搞出來量產的話…對西方而言,甚至是對俄羅斯自己都將會是個麻煩的存在。
(黑鷹戰車的線圖)
DIVAD:師級單位防空系統正式啟動
基於上頭的各種理由與原因(不管是自家人的強烈呼籲還是敵人的當頭棒喝),陸軍推動的"Advanced Radar-directed Gun Air Defense System" (先進雷達導引防空砲系統,縮寫為ARGADS)的計畫,要求這款新武器的反應速度與範圍可以涵蓋到現有的火神與欉樹系統,而且這個系統可以整合到一個砲塔上,並安置在戰車底盤上跟著主力部隊前進。在這計畫推動的同時,陸軍也致力於前視紅外線/雷射觀測瞄準系統的性能要求。過了沒多久,這個計畫重新定名成為”Division Air Defense/DIVAD”。
而在當時,美國的軍事決策是以空軍/海軍航空隊為第一,奪取敵人的制空權(air superiority)讓美軍地面部隊從正式作戰開始到結束都無後顧之憂。和空軍與海軍航空隊的飛機相比,陸軍只能配備與盟國相比”乏善可陳”的防空武器。但這麼一來反而讓陸軍可以採用一些既有的且較成熟的原始武器,並能很快進入測試與武器調整的步驟。當時(1977年3月)參與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計畫負責人羅素帕克上校(Colonel Russell Parker)發表了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M48/60”巴頓”算是美軍戰後戰車的”四號戰車”等級的”老戰馬”,總括型號有傳統的戰車(還不包括採用國後來自力改良的型號),有工兵用戰車(工兵用突擊砲M728),有飛彈/傳統砲彈兩用的戰車(短命的M60A2),有裝甲救濟車(M88 ARV是巴頓系列中依然現役的美軍裝甲車輛),機動戰車橋(還有相當數量服役在勤務單位),連噴火戰車都有(M67),當然少不了一輛”自走防空砲”:M247。
在冷戰時期,由於蘇聯與西方世界的隔閡與軍備競賽,在加上對對方武力的畏懼,俄國儲放了相當龐大數量的戰備物資,甚至連二戰時期的一些武裝都還在,而西方憑藉著工業方面的部分優勢在”質”的部分上下功夫。在火砲上,有著萊茵金屬的L/44 120mm砲、皇家兵工廠的L7 105mm砲、L11 120mm砲等性能凶暴的火砲。
當然也不乏一些為了驗證”某些人”的想法,而不得不做的一些特種砲……。
M81 152mm加農砲/飛彈發射管(M81 152mm Gun/Launcher)是西方火砲在冷戰時代的一個異色作。
若戰車一發砲彈就把敵人敲扁轟上西天那叫殘忍,那麼噴火戰車的戰法才真的叫殘忍!!
世人對於噴火戰車的印象不外乎就是:拖個大油罐、車頭機槍或是砲管裝上火焰噴射器,肆無忌憚的朝向頑抗不屈的敵人噴出致命火焰,讓對方在臨死之際還要飽嚐烈火焚身之苦。
若說慘無人道,”噴火戰車”確實是最殘酷的陸上武器。但是隨著戰術戰略的節奏變化,裝甲部隊已不再需要強攻每個據點才能勝利,噴火戰車這個一面倒的”虐殺武器”也就逐漸消失在裝備清冊中…………
參考出處:http://en.wikipedia.org/wiki/Katyusha_rocket_launcher
Катюша (Katyusha)不但是一首當年每個紅軍士兵琅琅上口.還能以手風琴或是巴拉萊卡來演奏的名歌.也是東線德軍自開戰到柏林淪陷為止揮之不去的"噩夢".